《偶題》

《偶題》

《偶題》是盛唐時期杜甫的一首五言排律。

杜甫詩《偶題》

作品信息

【名稱】《偶題》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

   偶 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騷人嗟不見,漢道盛於斯。
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
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永懷江左逸,多病鄴中奇。
騄驥皆良馬,騏驎帶好兒
車輪徒已斫,堂構惜仍虧。
漫作潛夫論,虛傳幼婦碑
緣情慰漂蕩,抱疾屢遷移。
經濟慚長策,飛棲假一枝。
塵沙傍蜂蠆,江峽繞蛟螭。
蕭瑟唐虞遠,聯翩楚漢危。
聖朝兼盜賊,異俗更喧卑
鬱郁星辰劍,蒼蒼雲雨池
兩都開幕府,萬宇插軍麾。
南海殘銅柱,東風避月支。
故山迷白閣,秋水隱黃陂。
不敢要佳句,愁來賦別離。

作品鑑賞

詩篇表達杜甫晚年對詩歌創作的見解,帶有總結性質。所以王右仲《杜臆》說:“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詩》,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傳久遠,關係重大,如同曹丕說的“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說對於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為明白。這兩句詩雖是以議論入詩,但對仗工整,語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蘊豐富,很有哲理性。

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公元746年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朱熹詩《偶題》

作品信息

【名稱】《偶題》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偶 題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注釋譯文

【注釋】
①幅巾:古代貧賤男子以整幅絹裹頭的頭巾。《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這裡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③擘開:沖開。
④斷梗枯槎:殘枝枯葉。
⑤縈迴:徘徊蕩漾。
⑥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鹹用《苔》:“每憶東行徑,移筇獨自還。”
【譯文】
其一: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里落下,哪裡想到雲卻是從地下升上天的呢。(意似指莫輕視微不足道的事物)
其二:衝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涌而出。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著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意似嘆世態炎涼)
其三:隨著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著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意似寓隨遇而安,珍視眼前)

作品鑑賞

 此詩約作於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啟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裡,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作者簡介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自號晦翁、晦庵,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尤溪),僑寓建陽(今屬福建)考亭。紹興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鹽公事,知漳州,入為秘閣修撰。寧宗初,官煥章閣待制,鏇以本職提舉南京鴻慶宮。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偽學禁起,落職罷祠。後致仕。其一生自負才學,以聖賢自期,欲為帝王師,曾十餘次辭謝詔命,在朝僅八十餘天。一生大部分時間用於講學傳道。卒後追諡文,理宗朝,從祀孔廟。朱熹學問淵博,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貢獻。他的五古,頗為前人推崇,但多模擬之跡。近體明秀,但嫌淺,有時仍露出理學氣,原是本色,尚不酸腐。一些散文寫得清新明動,頗有歐陽修、曾鞏的遺風。著有《朱文公文集》。

張耒詩《偶題》

作品信息

【名稱】《偶題》
【年代】北宋
【作者】張耒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偶 題
相逢記得畫橋頭,花似精神柳似柔。莫謂無情即無語,春風傳意水傳愁。
春水長流鳥自飛,偶然相值不相知。請君試采中塘藕,若道心空卻有絲。

作品譯文

其一:記得那次相逢在煙柳畫橋的地方,那裡花朵絢麗,柳樹柔軟。別以為無情不說話,其實春風春水也傳達這情意,傳遞哀愁。
其二:春水永久流淌,小鳥自在地飛翔,偶然相遇但不相理解。請您試著採摘中塘的蓮藕,如果說它的心是空的,但它卻有絲(諧音“思”)。

作者簡介

張耒 (1054—1114),字文潛,自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祖籍譙縣(今安徽亳縣),生長於淮陰(今屬江蘇)。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鹹平縣丞都地方官。以范純仁薦,召試,遷秘書省正字,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等。遊學陳州時,得到蘇軾的器重。後來被稱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哲宗即位後,他因元祐黨禍一貶再貶。蘇軾逝世,他在陳州聽到訃告,為舉哀行服,言官便劾奏他徇私背公,被貶為房州別駕,安置於黃州。後來居陳州,主管崇福宮,逝世於此地。張耒家本清寒,一直過著不安定的生活,寄十口之饑寒於一官之祿,陸走水涉,沖寒冒暑。因此亦使他接觸到一些社會生活。作品中既反映了民間的疾苦,亦寫下了他們難得的歡樂。

張良臣詩《偶題》

作品信息

【名稱】《偶題》
【年代】南宋
【作者】張良臣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偶 題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依朱門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作品簡析

這首寫春天景色的一首好詩。前兩句交代了池館大門緊閉,周圍很寧靜。後兩句說牆內的一枝杏花,讓人想像著牆內的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裡寫出的並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表現了春天有壓抑不了的生機,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南宋中期詩人葉紹翁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是借鑑了“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這兩句,並轟動當時詩壇。

作者簡介

張良臣 (約公元1174年前後在世,或作景臣,誤)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於鄞。一作襄邑人,家於四明。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初前後在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