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心靈的回聲》

《偉大心靈的回聲》

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奧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對人們靈魂的發掘與刻畫,小說濃郁的抒情性和人物傳記強烈的時代感與現實性使中國讀者為之傾倒。而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斂,從不暴露內心世界,旁人很難走進他的靈魂深處。他的婚戀、他的政治態度以及他的自殺,都是需要探索的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為了使中國的廣大讀者更多地了解這位曾經風靡世界的小說家,《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作者根據他多年的教學心得和翻譯體會,寫成了《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
《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適用於高等院校文學專業、德語專業的師生,以及所有研究和喜愛茨威格作品的讀者。

作者簡介

張玉書,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生於上海,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84年評為教授,1985年特批為博士生導師。2004年退休。1982年當選為全國德語教學研究會(德語學會)副會長。1984年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0年起任德國圖賓根大學德國東亞科學論壇理事。1999年當選為國際茨威格學會理事。2002年被授予圖賓根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00年起任《文學之路》(中國日耳曼學德文版年刊)主編。主要著作:論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海涅名作欣賞》(合作者:寧瑛):主要譯著:海涅的《詩歌集》、《思想·勒格朗集》、《論浪漫派》、《回憶錄》、《自白》及《盧苔齊婭》,席勒的戲劇《強盜》、《瑪利亞·斯圖亞特》、《唐卡洛斯》、《華倫斯坦》、《威廉·退爾》等,斯台芬·茨威格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原名:《心靈的焦灼》),中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昂的婚禮》等;主編:《海涅文集》(四卷本)、《外國抒情詩賞析詞典》、《斯·茨威格小說選》,《德語國家中短篇小說選》、《海涅研究》(1987年北京國際海涅學術討論會中文文集)、《20世紀歐美文學史》(1、2卷)、《海涅也屬於我們》(1997年北京國際海涅學術討論會德文文集)、《文學之路》(中國日耳曼學德文版年刊)(已出6卷,2000—2005)、《席勒文集》(六卷集,2005)。

目錄

第一章維也納之子
維也納
家庭
父母
童年
課外讀物
榜樣的力量
第二章詩壇新星
《銀弦集》
《新自由報》(副刊)
漫遊時代
翻譯家
維爾哈倫
哲學博士
求師訪友
第二章劇作家
《特西特斯》
《海濱之屋》
《一生的傳奇》
《沃爾波納》
《窮人的羔羊》
第四章浪漫曲
陌生女人的來信
巴黎之戀
弗里德里克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
戰爭期間
《耶利米》
薩爾茨堡
終成眷屬
歐洲別墅
第六章《三大師
巴爾扎克
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章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與茨威格
《羅曼·羅蘭傳》
第八章《與妖魔搏鬥》
荷爾德林
克萊斯特
尼采
第九章《描述自我的三詩人》
卡薩諾瓦
司湯達
托爾斯泰
第十章小說家
“不速之客”——成功
中短篇小說
反戰小說
傳記
成功的秘訣
成功之後
第十一章高爾基
高爾基與茨威格
在俄羅斯
《俄羅斯之行》l
第十二章以心理學研究歷史人物
《人類星光燦爛的時刻》
《約瑟夫·富謝——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第十三章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與茨威格
《精神療法》
第十四章人生中途
五十誕辰
《瑪麗·安多納德》
第十五章風雲突變中的猶豫和彷徨
希特勒
排猶主義
《火燒火燎的秘密》
焚書
與“海島”決裂
《沉默的女人》
第十六章人道主義的力量和無奈
《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勝利和悲劇》
隱蔽的自我寫照
第十七章流亡國外
抄家出走
《瑪利亞·斯圖亞特》
第十八章良心反抗暴力
茨威格反抗納粹的鬥爭
《卡斯台利奧反抗卡爾文》
第十九章南美之行
難忘之旅
《麥哲倫:其人及其事跡》
婚變
《心靈的焦灼》
第二十章二戰爆發
流亡生涯
交零
第二十一章告別昨日
再訪南美
《巴西》
《亞美利哥》
昨日的世界
訣別
第二十二章埋骨他鄉
移居巴西
象棋的故事
最後的日子
茨威格的死因

前言

幾年前,我在《我譯茨威格》一文中寫到茨威格在中國的遭遇,以及我和茨威格接觸的經過:“在以日丹諾夫盧卡契為代表的國際極左路線的影響下,里爾克、卡夫卡在我國都成為頹廢作家,茨威格也不清不楚地受到冷遇。
“十年噩夢終於過去,中國文壇又現春色。茨威格就乘著春風飄然而至。先是《象棋的故事》問世,這位受法西斯迫害神經錯亂的主人公的命運激起了廣大讀者的同情。聯想起我們自己不久前身受的思想迫害,報上把作者寫成被納粹迫害致死的犧牲品,使人想起在噩夢中喪生的中國作家,尤其使人無限唏噓的是這位不幸遇害的奧地利作家出色的寫作才能也隨之毀於一旦,於是對茨威格的興趣迅速高漲。
“反應靈敏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立即約請我翻譯茨威格的四篇名篇以饗讀者。它們是《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家庭女教師》、《看不見的珍藏》。我便欣然命筆。不料原來以為可以用來止渴的甘露,竟成了激起乾渴的烈酒。讀者的呼聲日高,譯者的興趣也日濃。到80年代初,兩家出版社都推出茨威格小說集。為了紀念茨威格的一百周年誕辰,國內四家出版社幾乎同時出版了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又叫《愛與同情》)。
“中國的這股強勁的茨威格熱潮竟與當時國際茨威格熱潮合流。由於納粹的禁令,從20世紀30年代起,幾十年內,茨威格的作品幾乎絕跡。大學裡沒有講授茨威格的教授,報刊上也不見研究茨威格的文章,整整一代人不知道茨威格為何人。1981年,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為紀念茨威格的百歲誕辰,重新陸續再版茨威格的全部作品。儘管茨威格的研究者由於歷史原因人數不多,但是新版的茨威格的作品卻是德國書店裡的暢銷書,銷售額歷年居高不下。至於在德國境外,在美國、奧地利、日本和韓國則茨威格始終是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家。
“中國的茨威格熱不知通過什麼渠道,傳到德國,引起出版界的重視。
1984年秋至1986年夏,我通過德國洪堡基金會在波恩大學從事科研。回國前夕,忽然接到德國《圖書交易報》副主編的電話。他對‘文革’後的中國出現茨威格熱這一現象,表示極大的興趣。我向他作了簡單的解釋和介紹。他便請我回國後務必為他的雜誌撰文介紹茨威格在中國深受讀者歡迎的情況和原因。
“回國後我用德文寫了《內心生活——terraincognita(陌生世界)——談茨威格在‘文革’後中國的接受》,談到這些年我在研究翻譯茨威格作品時的一些體會,談到中國讀者首先折服於茨威格的心理分析,折服於他對人們靈魂的發掘與刻畫。在他的小說里,沒有傳統小說中那個必不口丁少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者,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情起伏和事件背景全都告訴讀者,而是由主人公現身說法,或以內心獨白的方式向讀者敞開心扉,‘讓讀者瞥見人物靈魂深處最幽微、最隱秘的角落,感覺到靈魂最精微的震顫’。茨威格的小說‘不用眾多的人物、廣闊的歷史背景、絢麗多彩的風俗畫面、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來收到引人人勝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內心鬥爭,變幻莫測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內心世界波瀾壯闊的變化和深刻尖銳的矛盾來動人心弦’。我們‘文革’時期的作品臉譜化、概念化比較嚴重,好人衡好,壞人衡壞。而茨威格的作品則讓我們看到,‘寫小說並不是非要捏出一個天使、一個惡魔不可。那種非黑即白的狀況在生活中並不存在,在小說中也大可不必’。主人公悲劇命運的產生並不是由於‘宵小作祟,惡人暗算,厄運使然’,往往是‘外界的影響如何激起主人公心裡洶湧的波濤,內心的潮漲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動的進退’,主要是由於心靈的危機。最後我也談到,茨威格小說中濃郁的抒情性也是使中國讀者為之傾倒的重要因素。”這只是一篇短文,並沒有詳細說明茨威格在中國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時代背景。經歷過十年動亂的讀者,想必記憶猶新,劫後的中國文壇荒蕪,反映出思想紊亂、精神萎頓、感情枯竭的狀況。茨威格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人性的美奐、豐富、多樣,深邃乃至矛盾衝突,滿足了大家的希望,填補了我們文學的空白,吸引和激動了一代作家,風靡一時。而他抒情的筆觸,對女性的充滿敬意和柔情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於是這位在德語區里由於12年納粹統治被注入另冊的傑出作家,為一代德國讀者所忽視和忘懷,在中國卻擁有越來越多的熱情讀者,成為許多著名現代作家的良師益友。
1991年至1993年我在德國拜羅埃特大學講學,我的一位研究跨文化日耳曼學的德國同行建議和我合開一門課,分別從德國或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兩個方面來研究和介紹同一個作家,算是跨文化日耳曼學的具體例證。我們決定在一個學期內聯袂開課,同講茨威格的中篇名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長篇小說《愛與同情》。這個別開生面的課吸引了不少學生。除了中國留學生和德國學生外還有來自亞洲和歐美國家的其他學生。由於研究茨威格的文獻甚少,該課程主要是聽主講教授的分析評述。我的德國同行一開始便把茨威格說成通俗小說家,他的作品之所以雅俗共賞,由於他的文字淺顯,缺乏深度。這種觀點我當然不能苟同,我於是對文本進行分析,讓茨威格自己為自己辯護。我指出茨威格如何吸取眾家之長,發展自己的寫作特點,他如何滿懷同情地關注和描述這些人物的命運,無論是他在藝術上的成就,還是他對同時代人或後世的影響,他在全世界受到的尊敬和愛戴,都說明他是20世紀出類拔萃的偉大作家之一。一學期下來,我們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交鋒在所難免,我欣賞德國人的認真求實的作風,課上我們雖然彬彬有禮,不失學者風度,但也決不相讓。“我愛我友,但更愛真理。”因此這堂課上得非常緊張激烈,頗有火藥味。可是下課以後,我們會一同去喝啤酒,鬆弛一下。學期末我們和學生一同總結,我的同行說了一句使我深受感動的話:“張先生,您的論述至少說服了一個人,這就是我。我承認茨威格的確是位偉大的作家。”第二學期,我獨自一人開設茨威格研究專題課,和學生們一起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筆下的人物。在分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女主人公時,課堂上發生激烈的爭論。有幾個信奉女權主義的女生,對這位“陌生女人”大肆攻擊,當然也免不了猛烈批評茨威格。另外一派女生則竭力捍衛茨威格。這樣激烈的課堂討論對我也是個難忘的經歷。我高興的是,我這個來自中國的教授把茨威格介紹給了德國學生,使她們為他而激憤,為他而喜悅,為他而感動,沒有人對他無動於衷。
1993年回國後,我發現讀者對茨威格的熱情有增無減,這股茨威格熱也越過海峽傳到彼岸。我的譯作在台灣地區的兩個出版社出版。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畢竟感情相同,趣味相近。審美標準也許會有差異,可是大家都喜歡茨威格。台灣光復書局把我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選的《斯·茨威格小說選》收進該社發行的“珍本世界名著”叢書之中,台灣志文出版社連續出了三卷《褚威格(即茨威格)小說集》,他的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也以《愛與同情》的書名在台灣出版。讀者不僅對他的小說感興趣,也對他的其他作品發生興趣。不言而喻,大家都希望更多地了解這位心理分析的大師,這位風靡中國的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我於是給德語系和世界文學專業的學生開設“茨威格專題研究”課程。就是在這時,我一面備課,一面著手撰寫茨威格的評傳,把我這些年的教學心得、翻譯體會匯成的科研成果寫進這本書里。可是因為雜事繁冗,這本書始終未能完稿。
感謝朋友們的鼓勵,尤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幾位熱情的年輕朋友的大力支持,我終於在今年集中精力,重新拾起舊稿,經過增刪,完成此書。
寫完這本書,就仿佛陪著茨威格走完他那並不漫長的人生道路,心情很是沉重,總覺得有些話還沒有說清楚。為人寫傳就是為人畫像,我不知道我畫出來的這張茨威格像,是否和他本人相似。要寫好傳,自然要了解傳主,要走進傳主的心靈深處。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斂,不喜歡拋頭露面,視虛名和浮華為糞土,認真寫作,不斷創造,精心描述筆下人物的性格,細緻剖析他們的內心,可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卻從不暴露,很少談論自己,連他的自傳也缺少個人的特點。誠如他妻子弗里德里克所說:“除了我,沒有人真正了解你。…‘即便是少數人,你也不讓他們接近你,你把自己包得很嚴。”我一直在問我自己,究竟有沒有打開茨威格的心扉,走進他的心靈?偉大的作家大多心靈博大。茨威格外表謙和彬彬有禮,性格內向,從不失態,一副紳士風度。他的內心世界照理應該風和日麗,一馬平川,可實際上他的內心深處卻暗藏著高聳的危崖,陰暗的幽谷,湍急的山瀑,無徑的叢林。連他自己都會在這些內在的險阻上面顛躓,我們自然很難完全越過這些障礙。
可是茨威格告訴我們,作家在寫作時有意無意地會進行自我描述,所以他在《描述自我的三詩人》一書里,以三位作家自己的作品、書信、日記為筏,越過那些深潭、激流,再攀高山、下深谷,進入作家的心靈。在茨威格的作品裡,照理也會看到蛛絲馬跡,在他的作品裡他想必也會進行自我描述,再說還有劫餘的書信和殘存的日記。這一切都是他內心的宣洩,是通向他心靈深處的通途,雖然隱秘,卻還通暢。弗里德里克的話證明他的作品便是他的自我:“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這部分的本質,可以解釋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於是為了深入了解這位常常緊閉心扉、從來不願自我暴露的作家,就不得不在他的作品裡尋找他的自我,包括那些看來和現實相距遙遠,和他本人似乎毫不相干的歷史人物傳記。
橫在我的面前,阻止我走近茨威格的第一個障礙便是他的婚戀問題。我和許多讀者一樣,讀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描寫愛情的名篇之後,為他感情的細膩深沉、詩意的濃烈馥郁所吸引,總覺得作者準是一個多情男子,想必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可是茨威格守口如瓶,他和托爾斯泰相反,托翁在23歲便寫回憶錄,把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全都暴露在讀者面前。茨威格一生沒有寫過回憶錄,或者懺悔錄之類的文字,在他辭世前完稿的自傳《昨日的世界》里又絕口不提自己的感情生活。翻遍他的這部自傳,找不到他初戀情人的蹤影,是他沒有經歷過初戀?還是這段戀情使他心碎,他不願提及?誰都知道婚戀問題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無論在盧梭的《懺悔錄》里,還是在海涅的《回憶錄》中,戀愛都占有相當可觀的篇幅,至於歌德老人生活中愛情所起的作用,更是盡人皆知。可是茨威格對此卻諱莫如深。幸虧他的前妻弗里德里克作為當事人在她寫的茨威格傳里為我們提供了一首令人盪氣迴腸的浪漫曲。就是她作為“陌生女人”飄然而至,進入茨威格的生活,結束了這位青年作家艷遇無數的單身貴族的生活。這首浪漫曲可以作為“陌生女人奏嗚曲”的序曲,引出20年幸福美滿的生活和銘心刻骨的愛情匯成的動人樂章,在這綺麗的愛情主題的伴奏下,氣勢磅薄的創作激情的華麗樂句,在茨威格眾多的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劇作和傳記里迴蕩、交響、轟鳴,直到最後出現一串令人揪心的不和諧音,導出悲傷低沉的哀樂。在葬禮進行曲里,那浪漫曲的鏇律也依稀可辨。我於是感到對茨威格多了一層了解,多了一分親切。
第二道橫在我面前的障礙乃是一句評語:茨威格是個不問政治的人。這句話說得有根有據,茨威格在《卡斯台利奧反抗卡爾文》一書中說過:“我對政治深惡痛絕。”(德文版第236頁)他在自傳《昨日的世界》里也說過:“我從不屬於任何黨派,從不關心政治。”(德文版第428頁)言之鑿鑿,不容懷疑。可是我想起一段往事,不禁為之愕然。
50年代我在外文書店購得一本莫斯科出版的茨威格小說集,瀆了之後歡欣鼓舞。50年代末茨威格的中篇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在《世界文學》發表,讀者感到耳目一新。大家都希望這樣美妙的小說能儘快譯成中文,讓更多的人共享這些藝術珍品。然而很快便彤雲密布,罡風四起。
茨威格的小說也就成為百花凋殘荒蕪一片的中國文壇上的一朵飄零的落花。
神州大地發生的變化突兀得令人瞠目結舌。就在這鬼蜮橫行人人自危的日子裡,我的一位啟蒙老師悄悄地把一本舊書塞給我——茨威格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謝——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她只用德語跟我說了一句:“像是為我們寫的。”別無其他評論。我一口氣讀完這個法國大革命時期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的傳記,一個使人夜做噩夢的醜陋怪影頓時在我眼前浮現,他頭戴三角帽,唱著馬賽曲,透過濃重的迷霧,行進在塞納河畔影影綽綽的無套褲黨人的行列里……這位善於描繪人們內心世界的作家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心靈也能分析得這樣透徹,這樣準確,使我不僅折服於他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治上的犀利目光和深刻分析。再看前面提到的兩處茨威格的原話,才發現茨威格說的“政治”和一般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蘇聯建國之初能和高爾基成為知交,能把俄羅斯進行的革命稱為偉大的革命實踐,能對列寧表示讚賞,能在1928年便毫無顧忌地訪問蘇聯的人,很難戴上“不問政治”的帽子。
他憎惡那些醜惡的殘暴的政治,尤其鄙視那些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政治家。他稱他們為politischerMensch(政治性人物),那么,他寧可做一個“非政治性人物”(unpolitischerMensch),不與他們為伍。另一個重要的證明便是他的寫作在30年代,突然發生一個巨大的轉折:他寫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傳記,有四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也有蘇格蘭女王、法蘭兩工後。乍一看似乎又證明茨威格脫離現實,神遊往昔。可是仔細一讀,才發現他的傳記都在為現實鬥爭服務。他在辭世前不久給友人的信里談到世界局勢如此嚴峻,他無心吟誦詩篇。他的創作始於“昨日的世界”,在那裡他能夠靜下心來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深入到人們的內心世界中去,探幽索隱,寫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如今這個世界已經在戰火之中沉淪,他必須用手中的筆來抵抗那股毀滅性的邪惡力量,使人們驚醒,使人性復甦。於是他以史為鑑,折射現實,寫出那幾部有著深厚學術功力又顯出卓越才華的歷史人物傳記。這不是逃避,而是鬥爭。
最後一個障礙乃是茨威格的自殺。一個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生活優裕、享有盛譽的作家竟然會和他年輕的妻子在遠離戰火硝煙的巴西,在風景綺麗寧靜安謐的世外桃源雙雙自殺,這的確匪夷所思。這是厭世、絕望、怯懦,還是……?這又成了一個使人困惑的謎,把我們攔在他心靈的門外。看看他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想想他任性急躁的性格,尤其體會一下客居他鄉的流亡者的落寞心情,也許對他的死也會多一些理解。
我不知道越過了這些障礙之後,我是否走近了茨威格,我不知道有沒有打開他的心扉,向他心靈深處匆匆投進一瞥。也許我只是向前邁出了幾步。
我願把自己粗淺的認識作為林莽小徑上的路標寫在書里,也許有助於讀者在探索這位作家心靈時循跡前進,抵達幽深。
茨威格在《麥哲倫:其人及其事跡》一書的序言中說:洋溢的熱情或感激之情均可成為寫作的動機。同樣怨恨、憤怒、懊惱也可引起寫作的激情。
促使他寫作麥哲倫傳的,乃是一種羞愧之情:乘坐豪華郵輪,悠閒舒適地航行海上,還嫌生活單調平淡,於是感到厭煩、睏倦。想想麥哲倫當年帶著一批勇敢無畏的水手在極端困難、無比危險的情況下環球航行,一往無前、百折不回,羞愧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為麥哲倫立傳。
促使我寫這本茨威格傳的激情是什麼呢?主要的是一種強烈的願望,要給這位不幸的作家討回公道。幾十年來,茨威格被人無端視為不問政治的唯美主義者、通俗作家,甚至是個頹廢作家。我不知道這是由於偏見,還是由於誤會。但願這本書有助於消除誤會和偏見。
我曾經建議,對這位如此透徹地了解人心,了解時代的心理分析太師,也應該進行一次心理分析,才能對他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才能對我們的學習研究甚至為人處世有所裨益。但願這本小書沒有違背我的初衷,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得茨威格的朋友們能對他進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在寫作過程中,許多朋友對我表示支持和鼓勵,給我許多幫助,幫我克服困難。我在此向他們表示深切的謝意。限於水平,謬誤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指正。

精彩書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得益於這種疾病,這種妖魔般的災難甚多,猶如托爾斯泰之得益於他的健康。這種疾病把他提高到感情凝練的狀況,這是正常的感覺所無法企及的。這種疾病賦予他以神秘的目光,得以窺見感情的陰曹地府和心靈的中間王國。就像歷經劫難的俄底修斯帶來冥府的訊息,他,這個絕無僅有的生還者,從陰影和火焰的國度帶來精細入微的描繪,以他的鮮血和他嘴唇的寒戰證明生死之間確實存在著預料不到的一些狀況。多虧他的疾病,他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司湯達曾稱之為:‘杜撰從未面世的感情’,這些感情在我們身上全都存在於萌芽狀態,只是由於我們血液的氣候陰冷,未能完全成熟,而他則成功地描繪這些感情在熱帶的氣候里勃發舒展。病人耳聰,使他聽見靈魂在神志昏迷之前吐出的最後的話語,預感的瞬間所具有的神秘的犀利目光在他身上產牛了可以看見第二張臉的先知的稟賦,洞察事物關聯的魔力。啊,奇妙的變幻,在心靈的各種危機中都獲益良多!藝術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迫使一切危險都變成他的財富,人也從新的尺度贏得了新的偉岸。因為對他來說,感情的兩個極端,幸福和苦痛,只意味著一種極度增長的強度,他不是以一般平庸生活的普通價值來進行衡量,而是以他自己精神錯亂達到的沸騰的程度。最大限度的幸福對別人來說,是享受一種風景,占有一個女人,感受一種和諧,可總是通過塵世的狀況有所占有。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感覺的沸點在於無法忍受之中,在於致命之中。他的幸福是癲狂,是口吐白沫的痙攣,他的痛苦是粉碎,是衰竭,是崩潰;可總是閃電般凝聚起來的基本的狀況,在塵世間是不可能持續存在的。誰若在生活中經常經歷死亡,就比正常人認識更為強勁有力的恐懼;誰若感覺到肉體的飄浮,就比永遠不離堅硬大地的肉體感覺到更高的快樂。他對幸福的概念,指的是狂喜,他對痛苦的概念,指的是毀滅。因此他的人物的幸福和一種升華的歡樂無涉,而是微微燃燒,熊熊燃燒,猶如火焰,由於強忍淚水而顫抖,由於面臨危險而抑鬱,是一種無法忍受、難以持續的狀況,與其說是享受,毋寧說是受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