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藏》

《倭藏》

《倭藏》,是一本圖書,該圖書的作者:德川家光。出版時間:1637年。開本:16開。

基本信息

《倭藏》《倭藏》
Tianhaizang 由德川家光發起,日本僧正天海主持,於1637~1648年在東睿山寬永寺雕造(一說為完成於1651年),又稱《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或《倭藏》。活字版式,基本上以《普寧藏》為底本續補增添。全藏66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稅字,收經1453部,6323卷,摺裝式裝幀(現存目錄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599函,1449部,恐有誤)。

簡介

指日本江戶(東京)寬永寺以活字版印行之大藏經。乃由天海僧正發願完成者,於寬永十四年(1637)至慶安元年(1648),印行六六五函六三二三卷。文錄征韓之役,活字版印刷由朝鮮傳入日本,故慶長、元和、寬永之際以活字版印行之書籍甚多,大藏經亦為其中之一,因其量多,非一般書籍所堪比擬。相傳以京都花園之法金剛院所藏宋版為底本,然文字訛誤甚多。天和三年(1683)所刊之明藏目錄即以此為本,就函號之異同加以註記。黃檗版大藏經開刻之緣起中,謂日本未曾印行大藏經,應屬謬誤之說。京都本派本願寺、本國寺均藏有本藏之完本。

相關內容

《普寧藏》
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始刻於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編次由於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錄管主八從弘法寺本藏經內(即《趙城藏》版輸入燕京後的元代補凋本)選出南方版本藏經所缺的秘密經約97部,315卷,刻完編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隨同《普寧藏》一同流通。最後又補入約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囉巴譯的秘密經軌5種,白雲和尚初學刻 白雲和尚正行集2種。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經不計外(因詳細目錄佚失),應為559函,1437部,6010卷。該藏基本上是依據《圓覺藏》復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細緻,裝幀古樸典雅。

大藏經

《倭藏》《倭藏》
什麼是大藏經呢?結集佛所說教法的稱經藏,包含制定戒條的稱律藏,發揮佛法道理的稱論藏,綜此三藏為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集合體,就是大藏經。

為什麼需要大藏經呢?眾生迷妄的主因在貪嗔痴三毒,如來正法的要點在戒定慧三學,戒以止貪,定以息嗔,慧以除痴,能夠發生這種無上勝業妙用的,是在大藏經;經藏是通說戒定慧三學的,律藏是多說戒學的,論藏是多說慧學的,所以想求眾生究竟解脫,世界永久安樂,惟有刊行大藏以弘三學。

為什麼要增修大藏經呢?在佛法東來一千八百餘年間,漢譯經典時有增益,異本間出,歷代即常有重修的必要。近年上海創立的民國增修大藏經會,務求擴前代未有的宏規,擷近代精良的佳著,慘澹經營,已歷數載,任務重大,端賴眾謀。

要怎樣才能夠修治大藏經呢?修藏的使命,第一要搜羅古佚的珍本,第二要增收發現的新本,第三要校勘各種的異本,第四要簡擇所校出的異同,第五要補正所勘出的訛闕,第六要編定校勘的記錄,第七要兼采各本的校注,第八要參考有關的著述,第九要包含各藏的優點,第十要彌補各藏的缺陷——這是一種校勘專門學,不是外行人可以隨便動手的。民國增修大藏經會,即本此旨,次第進行。試稽第一期出版的單行本,如華嚴疏論篡要,即新近發現的;如釋氏六帖,是中土久佚的;如壇經四種合刊,其中前三種都是古本僅存的;如唯識述記之金藏本,是別種藏經中所沒有的。又述記的校本達十五種之多,以視日本大正藏雖以校本豐富見稱,而所列唯識述記的異本也不過七種,舉此一端,余可類推。說到日本弘教大正諸藏的正文,是全依麗本,再附註宋元明諸本異同的;麗本雖精,不無訛闕,似此專從一本,臚列異同,有時明知錯誤,也不改從不誤之本,在校勘上雖省力,但不擇善而從,將至貽誤讀者了。

現在增修大藏,遇有各本異同,一方面酌從文義優長的,一方面仍將他本的異同列入校注,遇必要時,特加引證,或參考有關的著述,說明所以應從某本的理由。我國歷代修藏,原都套用此法,且因取捨即定,直刊本文,便可無需校記;直到明末嘉興藏才有校勘記錄刊出,與讀者以很大的方便。現在會中方針,在秉承我國古法之下,更仿徑山藏的附出校勘記,而更為精密周詳,可見諸仁用力之勤,耗時之久,程功之巨,實遠非從前修藏所能及。只因此藏能包含諸藏的內容,兼采各本的校注,即此一本,便可賅羅所有藏本與流通本而無待他求。至於漢文佛教經典,多譯自梵文。如巴利文的經典,除有數種的一部分曾發現相當漢譯之外,大都未譯;現特翻為漢文,以補歷代藏經之缺,這也是我國從來沒有做過的艱巨工作。因為技術的改進和材料的豐富,可能使民國增修大藏經成為空前的精本,僅附表解,以資說明。

表中第一點指出歷代各處刊行大藏的名稱,即宋有開寶崇寧毗盧圓覺磧砂諸藏,遼有丹藏,金有趙城藏,元有普寧弘法二藏,明有南藏北藏武林藏嘉興藏,清有龍藏頻伽藏百衲藏,高麗有初雕再雕與續藏,日本有聖語藏、倭藏、黃檗藏弘教藏、卍藏、卍續藏、大正藏等;歷來刊行的漢文大藏經,凡是現在所知的,無不列入。第二點指出各藏彼此的關係,線條聯絡處,看出箇中資料的來源,和相承的系統,因為諸藏各有根據,所以各具特長,使後來修藏者可以兼容並包,儘量挹取,後後勝前,自然之勢。(例如宋磧砂藏,創刊時雖在元弘法普寧二藏之前,但半途因事中斷,完成時已在弘法普寧二藏之後;此中續刊部分全依普寧編序,而增收部分,是由弘法而來,所以一面是繼承思溪,一面又跟從弘法。)第三點指出民國增修大藏經是怎樣包羅以前各種大藏,和歷來各種寫本、單行本、新譯本:如麗藏再雕本,是依初雕本,並校宋藏丹藏而注其異同,所以再雕本是兼含初雕本與宋丹二藏的;仿此,明嘉興藏是兼含南北二藏的;弘教藏包含益富,是合校麗宋元明四藏的;大正藏更進一步,收入許多古本,如敦煌聖語兩種寫本,崇寧毗盧二藏合成的宮本;可是民國增修大藏的範圍,再擴充到金趙城藏、宋磧砂藏、明南藏清龍藏,這些都是大正本所沒有直接校過的,還加收了各古佚本、各近刊流通本、巴利文西藏文譯本,換句話說,此藏除間接地采入各藏的校本之外,更直接地添了許多異本,可謂洋洋大觀了。

《倭藏》《倭藏》

民國增修大藏經會(會址在上海吉安路法藏寺)近年的狀況,編校方面照常進行,未嘗稍懈;但以財力所限,出版上顯見遲滯,就見得修藏必要具足三個條件,一者能修的人才,二者所修的資料,三者外護的熱誠。此會現在,前二略具規模,後一實感貧乏。外護的方向復二,一者精神上的鼓勵,二者資財上的供應。嘗考歷代修藏經過,遺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跡,而外護的熱誠尤足重視,此後民國大藏能否完成,當以外護態度為決定的因素了。地藏經說,“遇諸經典,發殷重心,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因六波羅密,布施居首;布施分三,以財濟人稱財施,以法濟人稱法施,令得慰安稱無畏施。有人發心印經,便是以財弘法,使讀誦受持者得究竟安樂,即一舉而具備三布施。所以弘經功德,最為殊勝。且舉兩例:法苑珠林說,嚴恭專寫法華經施人,家日益富,子孫繼其業;隋季之亂,盜賊至江都,皆相約勿至嚴法華里,里人賴以全活,這一個是古例。法華探玄記後序說:民初周蕙芳女士病重,夢老人教以施資刻經,遂獨力任刻探玄記,其病果愈,這一個是近例。其他因此增福壽、開智慧、廣嗣續、超先亡的事例,見於記載者,實指不勝屈。若助印藏經,則功德尤勝,因為這是佛典的集成,法化之鴻寶,非僅傳播於一時,勢將流通於百世,功德之廣而且深,大而且久,勝過一切,無與倫比。

再舉兩例:其一,高麗顯宗時,契丹入寇,王奔公洲,發誓刻經,求解奇禍,(勅)權臣崔士成在開化寺啟建,即麗藏初雕本。其二,高麗高宗時,蒙古入寇,王奔江華,亦效顯宗,誓願刻經,(勅)相國李奎報在開泰寺啟建,即麗藏再雕本。初雕祈禱文,有“顯宗刻經,契丹自退,至誠所發,無愧前朝,借神通之力,使頑戎遠遁”之句。再雕更慎重,歷十五年,蔚為精本,危局亦賴以保。看印藏功德,國運可保,何況家運?民國增修大藏經緣起,一開首就說,“同人等僅以深切大願,弘宣法寶,以備國家之盛典,垂勝利之鴻庥,回向生靈,永資護國故。”於今國勢艱危,吾人尚能熟視修藏勝業於無說否?告訴諸位,這實在是今日每一個自承為中國佛教徒的人,所必須負荷的,難以避免的一種神聖責任啊。

歷代大藏經

《開寶藏》   始刻於北宋開寶四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凋版13萬塊;以《開元釋教錄》入藏經目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編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捲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經題版數帙號等;卷末有凋造年月乾支題記。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此後,還經過三次比較重要的校勘修訂和不斷增入宋代新譯及《貞元釋教錄》入藏的典籍,形成三個不同的版本:①鹹平修訂本。 北宋端拱二年(989)到鹹平(998~1003)年間的校訂本;天禧修訂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訂本, 曾於乾興元年(1022)傳入契丹和高麗;熙寧修訂本。北宋熙寧四年(1071)的校訂本,於元豐六年(1083)傳入高麗。熙寧以後,陸續有新譯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積累到653帙,6628餘卷,增入173帙,1580餘卷。《開寶藏》以書法端麗嚴謹,凋刻精良著稱。現存的數卷為開寶年間凋造,並用宋代官用文書的黃麻紙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契丹藏》   約在遼興宗(1031~1054)時開凋。又名遼藏。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華嚴經隨品讚》、《一切佛菩薩名集》、《隨願往生集》、《釋摩訶衍論》、《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義釋演秘鈔》、《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當時流傳於北方的特有經論譯本,先後曆時30餘年刻成。據遼鹹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載稱,這部藏經共579帙,千字文編次天字到滅字。 以前並未發現有流傳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應縣木塔時,才在塔中發現50軸殘卷;圖捲軸本版式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數較為一致的經卷,如《大法炬陀羅尼經》卷13,“靡”字號,每行均為17字)。

《崇寧藏》  即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福州東禪等覺禪院住持沖真發起勸募凋造。 始刻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至崇寧三年(l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首次採用摺裝式裝幀。版式為每版30行,折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此後的《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等7種版本大藏經都按此版式不變。

毗盧藏  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由該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發起勸募,並得到當地信眾蔡俊醫、陳詢、陳靖、劉漸等的贊助;北宋政和二年(ll12)開凋, 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l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頗字。

《圓覺藏》  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密州致仕觀察使王永從全家發願捐助,比丘淨梵、宗鑒、懷深等負責勸募凋造。約在北宋末年開凋,南宋紹興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經版後在南宋淳祐以後移藏於資福禪寺。  

《資福藏》   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大藏經。開凋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較《圓覺藏》增多51函。圓覺、資福兩藏版式相同,所收經籍基本一致,而且圓覺版後又移藏資福禪寺,兩者印本不易區別,故有資福本系在圓覺本的基礎上增補而成之說。這兩部藏經在南宋景定以後的印本,曾陸續傳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楊守敬向天安寺(一說為近江國伊香郡菅山寺)購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現藏北京圖書館。  

《趙城藏》   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該藏系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刻成。又名《趙城金藏》。發起人為潞州崔進之女法珍。相傳她斷臂勸募刻經,很多佛教信眾深受感動,紛紛捐資協助,甚至有破產應募者。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約在金皇統九年(1149)以前,於天寧寺組成“開凋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金大定十三年(l173)完工。金藏刻成之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兩年後,崔受封為宏教大師。
.......

相關詞條

連結

1 大藏經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dzj.fjnet.com/dzjyj/200706/t20070620_47314.htm

2 http://dzj.fjnet.com/dzjyj/200506/t20050622_11611.htm

分類

佛教,宗教,佛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