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集》

《九章集》

《九章集》共6集,每集含9篇,故名《九章集》。全書總共 54 篇論文,各篇獨立成章。全書在結構上並非統一的整體,內容主要論述哲學問題,同時也論及倫理學、美學問題。

概況

書中認為太一是絕對超越的,它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又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終原則,是宇宙萬物之本原。太一是絕對的渾一,它排除任何雜多和區別、運動和靜止;太一不在時間空間之中,它是不受限制的、永恆的、不變動的,沒有過去或未來,永遠是自我同一的。太一超越於一切對立面、一切規定性,太一是不能通過人們普遍的思維活動用一般存在物的規定性來理解和表達的,是人們的語言文字所不能名狀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三位一體。

內容介紹

(圖)作者普羅提諾

此書詳細闡述了太一“創造”萬物的過程。這種創造不是有意志有意識的活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憑藉一種先天的必然性原則,即一種無法表達的力量,使較少完滿的東西從較多完滿的東西之中產生。太一是絕對完滿的,一切不完滿的東西由它而生。這是一個“流溢”的過程,好比太陽輻射出光,火發熱,雪生寒等等。這一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純粹的思想或心智。奴斯中存在著類的和個體的理念,奴斯也是永恆的、逾時間的。從奴斯流出的是靈魂,先是世界靈魂,然後是個別的人的靈魂,較高級的世界靈魂接近奴斯,較低級的世界靈魂是現象世界的靈魂,較低級的個別的人的靈魂則降落,與肉體結合,個體靈魂在肉體死後依然存在。最後階段是物質界。物質是宇宙的最低階段,是太一、奴斯的對立面。如果說流溢過程好比光線輻射,越向外越暗淡,那么物質就是沒有光線的黑暗,是作為物體的基質而存在的,但它不是具體的存在,具體存在的只是物體。

物質是惡的原則,與善根本對立。物質世界縈迴著各種惡。人生目的是要擺脫這個物質世界,真正的德性是要求與神同化,這也是人的靈魂本性所要求的。為此必須使人的靈魂“上升”,這種上升既有倫理學的又有認識論本體論的意義。首先要使靈魂擺脫肉體和感知的控制,得到“淨化”;然後靈魂轉向奴斯,致力於哲學和神學;最後靈魂進入一種沒有任何區別、沒有任何兩重性的絕對統一的“出神”“入迷”的狀態,由此達到與神融為一體。這時主體與客體完全渾然一體,沒有任何分離。這種與宇宙本體的神秘結合是最高的德性,也是最高的認識。但這種境界持續的時間很短,而且是很難達到的。

該書還提出了一套關於美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它主張美並不來自物質世界,而來自神所流溢出來的理念,人的靈魂將理念賦予事物或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形式,成為美的藝術品。故美也不離開人的靈魂。靈魂與神合一,達到最高的真、善和美。

《九章集》按照共同的主題和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而成,6集的主題分別是:第一集論,第二集論可感世界,第三集繼續論可感世界,第四集論靈魂,第五集論奴斯,第六集論太一

貢獻

《九章集》提出的上述理論不僅是對柏拉圖理念論的進一步發揮,而且吸取了畢達哥拉學派、亞里士多德斯多阿學派中的唯心主義思想,是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的綜合物。同時它還吸收了奧爾弗斯教和東方宗教的許多因素,充滿著神秘主義色彩。

作者介紹

普羅提諾(Plotinos,約公元204-270)生於中埃及尼羅河畔,28歲時到亞歷山大里亞師從薩卡斯學習哲學達11年之久。而後為了解波斯哲學參加了羅馬對波斯的遠征軍。由於羅馬遠征軍的失敗,他逃亡回來,遂於公元243年來到羅馬定居,並建立了一所學校。他精通希臘各派哲學,尤其對柏拉圖學說抱有瘋狂的熱情。他的講學很適合當時奴隸主集團的要求,學校吸引了不少達官貴人,甚至包括羅馬皇帝和皇后,這使他成為當時很有聲望和影響的哲學家。他曾說服羅馬皇帝在康帕尼亞建立一座“柏拉圖城”,試圖實現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一計畫後遭大臣們的反對而擱淺。普羅提諾生活簡樸,善意助人,有很多追隨者,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尊他為精神導師的團體。普羅提諾到50歲時才開始著述,寫有54篇論文,分批寄給了他的高足波菲利(Porphyrios,公元232-304)。普羅提諾死後,波菲利按照安德羅尼科編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方法——把研究同類問題的作品放在一起,又把易懂的作品放在前面,將普羅提諾的54篇論文編輯成書,共6卷,由於每集都有9篇,故取名為《九章集》。普羅提諾的學說主要有:“太一”說、“流溢”說和靈魂解脫說。

講述靈魂

(圖)論自然、凝思和太一:《九章集》選譯本(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

論自然、凝思和太一:

《九章集》選譯本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

人的靈魂作為一種個體靈魂,也是來自於靈魂本體,是由世界靈魂產生的,歸根結底來自於神聖的太一/至善/上帝。換言之,人們的靈魂本來就是神聖的,它來自於太一,沿著“太一——理智——靈魂——人的靈魂”這樣一條下降之路來到形體世界,並與身體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人。因而,人的靈魂雖然處在形體世界,但就其本原而言它是神聖的。萬物都出自太一,又復歸於太一,人的靈魂也不例外,它可以通過沉思、靜觀等上升到理智並進而回歸太一。此外,普羅提諾還從靈魂與身體的分離性,尤其是靈魂的不朽方面,進一步強調了人的靈魂回歸上帝的可能性。普羅提諾堅持柏拉圖派的原則,駁斥亞里士多德關於靈魂是形體不可分離的形式之主張,提出了靈魂的可分離性觀點。在他看來,“人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事物,在他之中有靈魂,也有身體”(引自《九章集》)。換言之,人是靈魂與身體的複合物。其中靈魂是一個實體,來自於神聖的理智世界。身體是另一個實體,是由形體世界的質料與形式相結合而構成。因而,靈魂與身體作為兩個不同的實體,它們之間是可以分離的,比如一個人失去了他的胳膊,但他的靈魂並不會隨之而不完整。普羅提諾所開創的這種理論後來被稱作“多型論”,為中世紀“多型論”與“質型論”的長期爭論埋下了伏筆(註:趙敦華:《柏羅丁》,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第111頁。)。對普羅提諾來說,靈魂的不朽最能證明靈魂的分離性,為靈魂回歸的可能性提供保證。首先,身體是有生有滅的,而靈魂不同於它,是可以離開它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因此靈魂也就是不朽的、永恆的。其次,靈魂作為生命和運動的本原是不朽的、永恆的,否則它就不能賦予其他事物以運動和生命。最後,諸個體靈魂,當然也包括個人的靈魂之所以是不朽的,是因為它們也來自於理智世界,是永恆不變、不可毀滅的理智流溢出來的。因此,靈魂並不依賴於身體的生命,即使人的身體死亡了,靈魂也仍然存在,也就可能重新回到上帝那裡。

一方面,靈魂的神聖性使得人們的靈魂回歸太一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靈魂的下降及其邪惡則使人的靈魂回歸上帝成為一種必然。

人們的靈魂本來是神聖的,但在力求擺脫由理智所規定的統一性以獲得自身的個性與所有物的欲望之驅使下,它離開了其神聖本源,下降到形體世界,進入身體之中。這就決定了本來神聖的、純潔的靈魂必然會受到身體以及身體所在的形體世界之影響。形體世界的諸物都是由形式和質料複合而成的。這個形式來自於理智世界,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形式的影像;這個質料是非實是,是不可見的,沒有任何的性質和規定性,與缺乏相同一,它就是絕對的否定,就是惡(κακóν)。因而雖然這個可感的世界在整體上是美的,但卻是一個雜多的世界,一個有著惡的世界。分有了質料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受到質料影響的靈魂就不再是純潔的、神聖的靈魂,而是變得邪惡(κακíα)了。因而,靈魂邪惡的根源不是靈魂自身而在於質料和身體,但質料和身體究竟是如何影響靈魂,普羅提諾並沒有給人們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在《九章集》中,普羅提諾指出身體通過兩種方式影響靈魂:其一,身體變成了靈魂的阻礙(註:在《九章集》一開始,普羅提諾也說到,形體在無序的運動中相互毀壞,並且妨礙靈魂完成他們自己的活動,使靈魂在永不停息的流變中遠離了實在,成為了邪惡。);其二用各種愉悅、欲望和痛苦充塞靈魂。但是,當靈魂沒有深深地沉陷於身體,不屬於身體,而是相反身體屬於靈魂時,上述情況就不會發生。但無論如何,在普羅提諾看來,質料是惡的本原,身體是靈魂的墳墓,正由於人的靈魂沾染了質料,耽於肉慾才變得邪惡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