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梓州城

九日登梓州城

《九日登梓州城》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全唐詩》中,共收錄有兩首同名為九日登梓州城的五言律詩。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詩一

伊昔黃花酒①,如今白髮翁。

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

弟妹悲歌里②,乾坤醉眼中③。

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

詩二

客心驚暮序,賓雁下襄州。

共賞重陽節,言尋戲馬游。

湖風秋戍柳,江雨暗山樓。

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

作品注釋

①江淹詩:“伊昔值世亂。”

②《史記》:“悲歌慷慨。”

③庾信詩:“花鬟醉眼纈。”隋煬帝詩:“醉眼暗相看。”

鑑賞點評

仇兆鰲《杜詩詳註》:

【鶴注】寶應元年及廣德元年,公皆在梓州。據後詩云:“去年登高郪縣北。”知此詩乃寶應元年所作。《一統志》,唐梓州,領縣五,又分置遂州,改靜戎軍。天寶初,改梓州為梓潼郡。至德中,置東川節度使,屬劍南道,治梓州。綿州在其直北,今為潼川州。

上四句,九日登城。下四句,遠望有感。黃花言景,白髮敘情,筋力承發、歲時承花。悲歌,家不忍言。醉眼,國不忍見。兵戈阻於關塞,此家國所以兩愁也。【朱注】兵戈關塞,是時徐知道兵守劍閣。

方回《瀛奎律髓》:

老杜此詩悲不可言,唐人無能及之者。

王嗣奭《杜臆》:

三、四頂“白髮”來:追歡之筋力既異於前矣;九日登高,則望遠之“歲時同”也。“弟妹”、“朝廷”,正望遠之感;而弟妹之流離、朝廷之隔絕,實以兵戈未定,而身羈關塞,故此日興無窮之思也。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工部高出唐人,非此詩之謂。只覺未能深厚,當緣下手太快耳。馮舒:前篇結到九日,後篇不結黃花。無所不妙,左宜右宜。有如此詩,而曰“江西”得其正派,末知何法可得?

浦起龍《讀杜心解》:

同是“黃花酒”也,向嘗與朝士、家人同把,今大不然矣。只一句,全神都現,蓋以七句對射此一句也。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 襄陽 (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 唐玄宗 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 李白 相識。後寓居 長安 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 安祿山 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鏇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 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 詩經 》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 詩聖 ”,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