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字典》

《中華大字典》是在民國時期,由著名文化人編修,中華書局出版,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中華大字典》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收編的字數增加到四萬八千多個,在內容上寬泛豐富,在注音方面以宋丁度的《集韻》音切為主,兼采《廣韻》和其他韻書的音。在釋義方面,對每個字先說本義,再說引伸義及假借用法,分條解釋。並且修正了舊的錯誤,擴展了新的內容。中華大字典比康熙字典通俗而有條理,且圖文並茂,其實用性和觀賞性是很強的。

《中華大字典》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種。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本書共收字4.8萬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譯的新字,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1909年開始編纂,1914年編成,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1935年重印,1978年再次重印。在收詞釋義方面雖有不足,但是書中卻有不少特點,在中國字典編纂史上仍然有其地位。這部字典分部與《康熙字典》相同,仍為214部,惟筆畫相同的部首在排列次序上小有移動。每字下的注音都採用《集韻》反切,並加直音,但又加注《佩文韻府》106韻的韻目,以資參照。書前附《切韻指掌圖》,以明反切聲韻的類別。這本書的特點是解釋簡明,並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字下每一義只引證一條,而每一義又都分行排比。其中形體相同而音義並異的都另列為一字。義同音異的則止列一字。書末附有筆畫檢字。其缺點在於釋義過求詳盡,有時不免重複;引書也有未出篇目的。《中華大字典》改正《康熙字典》的錯誤4000餘條,還有許多地方可以補《康熙字典》之不足。1978年重印時刪去了原版書前的題詞、敘和《切韻指掌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