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

《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

《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是由葛路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月1日)
平裝:26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45562
條形碼:9787301145562
商品尺寸:22.6x15.4x1.6cm
商品重量:399g
ASIN:B001Q9EGYK

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不僅從中國繪畫的特質和社會功能、審美標準、創作法則三方面對中國繪畫美學中的諸多概念進行了梳理,而且融合了作者在中國繪畫和美學研究中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在對風格和概念的理論化辨析中,展開了中國繪畫美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學界一直享有很高聲譽。

編輯推薦

《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為國內第一部完整梳理中國繪畫美學範疇的著作。

作者簡介

葛路,1926年生,原名葛光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2005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表彰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美學史及中國書畫美學。出版專著有《中國畫論史》(原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與克地合著《中國藝術神韻》、《神遊丹青》,並擔任《中國美術通史》(8卷本)副主編。

目錄


小引
第一章中國繪畫的特質和社會功能
第一節氣、象、書畫同體
第二節形、畫、繪、詩書畫印、道
第三節知神奸、明戒鑒、暢神、益壽、自娛、寫心
第二章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
第一節美
第二節和
第三節氣韻與氣
第四節情趣(韻味)
第五節意境
第六節新意
第七節畫體(風格)
第三章中國繪畫的創作法則
第一節養氣、生知、胸次、人品、解衣盤礴、虛靜、興
第二節師造化
第三節形、神、骨、肉
第四節不似之似
第五節立意
第六節經營位置
第七節筆、墨、色
第八節理
新版跋語

序言

著者囑我作序,我想單就中國繪畫美學的主要特點,扼要談談書中言而未盡之意。
以我之見,重內美乃是中國繪畫美學最重要的特點。
重內美是在內外美的和諧統一中側重於內美。中國繪畫美學的重內美觀不是以一派一說的形態出現的,它廣滲在繪畫的各種理論之中,從本書論述的諸範疇的各種關係及其發展趨勢可見其一斑。例如:
由單一範疇組成的形神、骨肉、不似之似,這些範疇都是要求在形神兼備中重神;
筆墨與氣韻、筆墨與意境、筆墨與情趣,這些範疇在表里相隨的關係中重氣韻,重意境,重情趣;
偽(飾)與自然、健拔與含蓄的對立關係中重自然、重含蓄;
畫格與人品兩個範疇的相互關係中重人品;
主體與客體兩個範疇的對立統一關係中重主體;等等。
這些範疇的不同的特定聯繫都表明重內美。
後記
中國畫論史》與《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是姊妹篇著作。前者按史的次序,從縱的方面論證中國畫論的發展規律,後者也是按史的順序,從橫的方面闡述起於春秋止於當代的中國畫論(含部分書論)的眾多基本範疇,也即基本概念。如何將眾多的古今畫論範疇組織好,在對立統一中、在對立關係中、在表里相隨關係中,使各歸其位,猶如結魚網,綱舉目張,是頗費思量的。受《文心雕龍》啟發,我分三大部分組成全書框架:中國繪畫的特質和社會功能;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中國繪畫的創作法則。三大部分內的範疇互為通聯,成為有機的整合體。這樣分,論述方便,讀起來也較清晰。讀者能透徹理解全書的範疇,再讀畫論,必定會瞭然於心。如果搞創作,也會初得門徑了。
因為是按歷史順序談範疇,所以每一範疇的提出,都非靜止孤立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展,演變、轉化其含義。譬如“拙”這個範疇,最初的含義與“笨”無別,可是到了老莊哲學思想盛行之後,“拙”轉化為不雕琢的大巧讚美詞。再譬如“媚”,原初純為褒義詞,東晉時期論者以“媚趣”讚揚王獻之字過其父之處。到了唐代,對於“媚”開始有歧義了。韓愈《石鼓歌》直言“羲之俗書趁姿媚”。藝術審美趣味,因時而異,因人而異,乃是不足怪的自然現象,我舉例要說明的是美學範疇的歷史演變軌跡。

文摘

第一章中國繪畫的特質和社會功能
第一節氣、象、書畫同體
中國繪畫從何而來?春秋時期,論者認為來源於氣。當時人們把繪畫歸之於“五色”這個籠統的概念。子產日:
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子產認為,六氣、五行生五味、五色、五聲。六氣,是四時與天地之氣;五行,是水、火、金、木、土。何以六氣、五行能生五色,論者語焉不詳。不過,子產、醫和等人,把陰陽五行同五味、五色、五聲聯繫在一起,說明前期陰陽五行思想對當時的藝術及審美觀念有重大影響。還可以看出,論者認為六氣、五行含有物質因素,他們企圖以物質解釋繪畫的本源。
戰國末年,《韓非子》一書有畫狗馬與畫鬼魅孰難孰易的議論。論者認為畫直接源於生活,不再提六氣、五行生五色了。當時還沒有形成範疇以表達其思想概念。
漢魏六朝,論畫的起源往往和文字的產生聯繫看待。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輿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這段文字與《周易?繫辭下》的首段文字基本相同),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遮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