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的作者是葛兆光著;出版社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4-7-1;字數是151.1萬字;版次是1;頁數是3冊;印刷時間是2004-7-5;紙張是膠版紙;ISBN是9787309029925;包裝是平裝;所屬分類是圖書、哲學、宗教、哲學、哲學理論。

基本信息

《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史》
作者: 葛兆光 著出 版 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4-7-1
  • 字數: 1511000
  • 版次: 1
  • 頁數: 3冊
  • 印刷時間: 2004-7-5
  • 開本:
  • 印次: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309029925
  •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哲學理論

編輯推薦

談到寫作這部思想史的初衷及特色時,葛先生說,首先,以往的思想史可以說是精英思想的歷史,他認為精英思想固然應該記錄,但這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究竟起多大作用卻值得懷疑,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只是那些經典的文本和精英思想,更應關注在實際的歷史生活中起作用的那些一般的普通的知識和思想,發掘以前不為人們關注的平庸的時代和平庸的思想,這些思想並非與精英思想毫無關係,而是後者存在的土壤和依據;另外,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造成研究所依據的材料與以往有所不同,以往的思想史多運用古代經典文獻,而這部思想史則在文獻以外將目光投射到以往不為人注意的古代星占歷算、祭祀儀式、出土文物、醫學著作、地圖、繪畫、墓室壁畫等等,挖掘出他們對於思想史研究的重大價值。從結構上看,以往的思想史多以精英思想家作為劃分章節的依據,而此書則按照思想延續的過程對整個中國思想發展史進行了巨觀的把握,比如傳統的思想史對盛唐時期的研究幾乎空白,而實際上這一時期雖然沒有出現大的思想家,但仍應對這一時期的思想狀況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孕育後代思想的淵源。

內容簡介

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導論》上下;原來分別放置在第一卷與第二卷前面,題為《思想史的寫法》和《續思想史的寫法》,目的是交代和說明研究角度、資料取捨、寫作思路,現在重印,把它們合在一卷,統稱《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用“寫法”為題;並不是說這裡討論的只是一種寫作策略,因為思想史的不同寫法背後。總是有不同的觀念、思路和方法,寫法的改變常常意味著思想史研究的觀念、思路和方法的改變。這裡討論的就是一些關於中國思想史成哲學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方法問題,比如思想史應當如何思考精英與經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識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知識史與思想史之間應當如何互相說明,古代中國思想的終極依據或者說基本預設是什麼;思想史應當如何改變過去的傳統寫法和充滿訓導性的教科書式的章節結構,以追尋思想史的真正脈絡和精神;思想史是否應當描述所謂“無思想”的時代,在無畫處看出畫來;作為歷史記憶的傳統知識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詮釋中成為新的思想資源,又因此而產生了思想史的連續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發現與文物資料等等,最後,《導論》也討論了在後現代歷史學理論漸漸進入中國的背景下,應當怎樣理解和限制這種理論資源的意義和邊界。
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本卷以個人的觀察角度與理解視野,對上古到七世紀以前的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進行歷史的研究與描述。本書不僅關心古代中國精英與經典思想的發展,而且分析這些思想得以形成與確立的知識來源和終極依據,不僅描述古代中國在七世紀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
本卷改變過去作為教科書的思想史以人為中心的章節模式,引徵豐富的古代文獻,也參考現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與敘述從上古以來到七世紀以前的中國人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及其連續性歷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說明,今天中國的思想傳統是如何從古代到現代被逐漸建構起來的。
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
這一卷主要討論的是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思想世界的最終確立和逐漸瓦解的過程。其實,現代中國人常常說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種所謂古代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傳統,應該說,並不是秦漢時代奠基的那種古代中國思想,而是經過唐宋兩代相當長時間才逐漸建構起來的新傳統。在八世紀的社會變亂之後,由於一統而變得平庸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路,重新發掘歷史資源,圍繞著重建國家權威和思想秩序,人們藉助舊學開出新知,提出了種種問題,終於在傳統中求新變,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學”和“心學”為代表的新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在經歷了“道統”與“政統”也就是文化權力和政論權力短暫分離的歷史後,十三世紀前後,中國確立了新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也由於這種觀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個時代,形成了古代中國倫理的同一性。可是,經過元明兩代,當十六世紀的中國開始從“天下中心” 的朝貢想像逐漸進入“萬國”的時代,這種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卻漸漸出現了深刻的裂縫,儘管明清嬗代,曾經有一度在表面上彌合了這種裂縫,暫時在公眾和政治話語層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這種公與私的領域之間已經分裂的傳統終於在堅船利炮的壓力和誘惑中開始瓦解,特別是1895年中國被日本所敗,在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覺下,中國開始按照西方的樣式追求富強,從此走上了向西轉的不歸路,由此激盪出現代中國的種種思想。

作者簡介

葛兆光,清華大學教授。1950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
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想像力的世界》、《中國經典十種》、《中國禪思想史》等。

目錄

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
導論(上)
引言 思想史的寫作
第一節 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
第二節 知識史與思想史
第三節 “道”或“終極依據”
第四節 連續性:思路、章節及其他
導論(下)
第一節 無畫處皆是畫
第二節 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
第三節 思想史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
第四節 從“六經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後現代歷史學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第一編
引言 遙遠的古代
第一節 重構上古思想世界:傳統文獻、現代理論以及考古發現
第二節 卜辭中所見的殷人觀念系統
第三節 周代殘存文獻與銅器銘文中所見的思想演進
第四節 作為思想史的漢字
第五節 後世思想史的背景:儀式、象徵與數位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編
引言 所謂“軸心時代”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般知識與思想
第二節 “士”的崛起與思想變異
第三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I):儒
第四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II):墨
第五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III):道
第六節 戰國時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識:方術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I):宇宙時空
第八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II):社會秩序
第九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III):個人存在
第十節 語言與世界:戰國時代的名辯之學
第三編
引言 百家爭鳴的尾聲與中國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節 秦漢時代的普通知識背景與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節 哲理的綜合: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節 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從《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節 經與緯:一般知識與精英思想的互動及結果
第四編
引言 異域之風
第一節 漢晉之間:固有思想與學術的演變
第二節 玄意幽遠:三世紀思想史的轉折
第三節 清整道教:關於道教思想、知識與技術的宗教化過程
第四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五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續)
第六節 佛教征服中國?
第七節 目類、類書和經典註疏中所見七世紀中國知識與思想世界的輪廓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第二卷)

媒體評論

中國思想史的背景——評《中國思想史》 梁濟生 孫鋒
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以下簡稱葛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描述了在精英和經典的思想與普通的社會和生活之間的“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凸現了精英和經典的背景和 底色,無論從方法論還是從本體論的意義上,都為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內容。
“似乎在精英和經典的思想與普通的社會和生活之間,還有一個‘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 世界’,而這個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延續,也構成一個思想的歷史過程,因此它也應當 在思想史的視野中。”
所謂一般知識與思想,“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識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對宇 宙間現象與事物的解釋”,它通過最基本的教育構成人們的文化底色,被人們普遍認可,並作為日常生活的規則、解釋。任何一個精英都會接受這些一般知識和思想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中遵從其指導,“所以它可以成為精英與經典思想發生的真正的直接的土壤與背景。”在這樣的視角下,思想就成為從共同的知識體系出發,對相同問題的共同關注和不同思考。例如,在傳統的思想史中,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總是經渭分明,有時甚至是水火不容。葛著則認為是當時人們在同樣知識背景下對宇宙時空、社會秩序、個人存在的共同思考和不同 闡解。由於大家處於同一知識體系、觀念框架、話語系統中,這種思考與闡釋難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這恐怕比前者更符合歷史事實。
思想史視野的拓寬,使我們注意到被傳統思想史忽略的部分,理清了在傳統思想史中有著重 要地位的精英思想的淵源。原來,在傳統思想史中難登大雅之堂的星占卜筮、房中養生、兵 家陰陽,卻在實際的生活世界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陰陽、黃老、儒法,這些對後世有至深影響的思想流派,竟與星占歷算、祭祀儀軌、醫療方技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思想並不僅僅是天才們的想法,也深深地植根於普通人的知識、觀念中。或許這種實際存在於普遍 的社會生活中的知識與思想的接續和演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歷史,或許正是這些在潛 移默化中接受,日用而不知的知識與觀念才真正主宰著社會生活甚至歷史本身。
當思想史真的改變了自己的敘述角度和觀察框架,把過去並不那么精英和經典的文本也當做構築思想史語境的資源,那么,那些平時並不被重視的信札、書畫、年曆、日記、公文、廣 告以及其他的種種資料,就會進入思想史的視野(葛兆光:《思想史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 。
思想史一旦開始關注一般的知識與思想,它所依據的文獻和資料便大大地豐富起來,一些被傳統思想史忽略的文獻、實物便進入了思想史的視野,成了“思想史解釋的資源”。在這方 面,葛著創獲尤多。
其一,對考古新成果的運用。20世紀後半段一系列考古新發現對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葛著吸收了這些新發現和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做出“思想史的解釋”。在第一卷第一編中,葛著通過對良渚玉琮的形狀、紋飾、質地及其象徵意義,對濮陽龍虎圖案所象徵的東西 空間觀念、春秋時間觀念,對凌家灘玉龜玉版刻有的神秘四極八方圖案的分析,指出: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一開始就與“天”相關,由天地四方的神秘感覺和思想出發的運思與想像 ,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始起點;列舉出土文獻中兵書、數術、方技類占相當數量,說明這些看似形而下的知識卻正是古代思想的知識背景和基本依據。
其二,是對漢字和目錄學等材料的分析。“現代的思想家們常常說,語言文字建構了人們意 識中的世界,在語言文字中可以呈現一個民族深沉的思維和意識結構”,基於此,葛著探討了漢字的象形以及古代中國人感知事物具體性的傳統的形成,作為詞的漢字的衍生分類和漢 語的句式特點與中國人思維分類的關係,指出,由此可以推測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思路和方法,探尋某種思想和制度的起源,理解古代中國生活的重心和興趣。此外,通過對比《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著錄書籍數量的增多與門類的減少顯示兩漢到唐初知識與思想的演變,透過《藝文類聚》等類書的分類次序,來顯示當時社會對知識與思想的整和與規範,用《五經正義》等對經典的註疏,來勾勒被政治權力所確認的知識與思想的大體邊界,這些至少在思想史的寫作中稱得上獨闢蹊徑。
其三,是對圖像資料的分析研究。這也是本書對“思想史解釋的資源”的最大開拓。因為圖像同文字一樣也是歷史中的人們所創造的,它必然蘊涵著某種有意識的選擇、設計和構想,而在其中恰恰隱藏了歷史、價值和觀念。臨沂金雀山九號墓、馬王堆漢墓不約而同出現繪有上、中、下三層世界的帛畫,在大量漢墓中出土的反映升天題材的畫像石,透露出當時人們對普遍關心的關於生命、人生幸福等問題的焦慮和思考,以及支持這種思考的那個時代的普遍知識和思想觀念。同樣,當利瑪竇將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繪製的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進獻給萬曆皇帝時,它所代表的新的世界觀念就對傳統的中國人的“天下”、“中國”、 “四夷”觀念形成衝擊,使中國一直以來作為支持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的終極依據的普 遍知識與信仰的合理性受到質疑。在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辯論聲中,中國的知識、思想、信仰 世界發生了變化,儘管這變化相當艱難和緩慢。
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那樣,葛著可能深受某些西方學者如福柯、如年鑑學派的影響,在筆 者看來,葛著對上述新材料的運用也缺乏系統的方法論意義上的總結,顯得有些隨意和雜亂 ,然而,“作者試圖從新的角度寫出一部中國思想史,儘管沒有完全取得成功,但是學術界 一種可貴的探索,也代表了一種方向。”(葛劍雄語)而且,注重對思想史背景的考掘和關注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思想史寫作模式的突破。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4月3日

相關詞條

春秋 戰國 思想 歷史

資料來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62168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