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么想》

歐洲知識界都知道中國經濟的崛起,卻不知道中國思想界的狀況;對美國知識界了如指掌,卻對當代中國學者的狀況所知甚少。歐洲外交事務委員會(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執行主任馬克·萊昂納德用了3年的時間走訪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寫成了What Does China Think?西方學者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在他那本《中國怎么想》(What Does China Think?2007)一書里,引用主流經濟學家張維迎的一個關於斑馬村的寓言來解釋中國的漸進改革。

基本信息

簡介

英文書《中國怎么想》英文書《中國怎么想》

克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關於中國問題的新書,書名是《中國怎么想?》(What Does China Think?)。全書共224頁。作者名叫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英國人,是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執行主任。

《中國怎么想?》分"黃河資本主義"、"雲端的民主"和"綜合國力"三章,分別介紹經濟、政治和外交領域的不同觀點和政策。

美國《紐約時報》研究員安替表示,中國的國力現在已經強盛到了讓歐美國家必須認認真真地看《中國怎么想》的時候了。安替認為,歐盟外長在這個時刻拿出這本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性動作,代表著歐洲政治高層已經開始嘗試去理解“中國思維”,從而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

這本書2009年在倫敦和紐約上市以後,受到非常多的關注,西方的國際戰略家特別注重這本書。

創作背景

中國在過去三十里的崛起,使得《中國怎么想?》的作者馬克·萊納德想到一個問題:中國的知識精英的思想產物,是否會通過經濟政治外交政策,對全世界造成標有"中國製造"標籤的商品那樣的影響? 他認為,許多人在研究中國崛起的方方面面,但很少對中國知識界動態的關注,而中國的知識界具有相當大的活力,只是不太為外界所知。
“不了解中國,就無法了解世界政治!”作者提出這一觀點,並花了三年時間,大量走訪中國各界代表人物。作者表述了中國的知識分子怎么看中國,中國知識分子怎么看世界。 他承認自己在動手為這本書作研究時對中國很無知,無知到了認為去中國一、兩次,跟幾個學術界要人談一談,就可以大功告成,打道回府的程度。後來,他花了三年時間,在中國社科院作訪問學者,並大量走訪理論界各派代表人物,最後寫成這本164頁的書。

內容

《中國怎么想》《中國怎么想》

《中國怎么想?》回顧了過去二十多年在經濟、政治和國際事務領域中國一些主要觀點理論的沉浮,並由此推論,中國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和軍事格局,目前雖然還不是超級大國,但它代表的"中國模式"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自冷戰結束以來首次必須認真對待的挑戰。
中國模式的大致內容是,國與國之間可以在國際市場交易,但能夠自主控制本國的經濟前途、政治體制和外交政策。這個理念已經對美國的"平面世界"哲學和歐洲推崇的自由多邊主義構成了意識形態的挑戰。
一書重點介紹了關於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爭論。作者寫道,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新右派的思想占主流地位。新右派主張市場經濟,主張資本主義,主張漸進改革。新右派的思想幫助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然而到了本世紀,新右派不再受到歡迎,新左派的影響越來越大。新左派支持市場改革的方向,但他們也關心平等,關心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在這裡,作者顯然是把西方的左派右派的觀念套在中國的新左派新右派頭上。應該說產生這種混淆是很可理解的,因為中國的新左派新右派使用的概念和理論幾乎都是來自西方,而他們面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也和西方的左派右派們面臨的問題相類似。然而實際上,中國的問題非常地不同於西方的問題。

例如貧富差距問題。必須看到,今日中國的貧富差距,不但在程度上很懸殊,而且在性質上尤其惡劣。中國的貧富懸殊問題與眾不同,它既不是歷史造成的,也不是市場造成的,而主要是專制權力造成的。在中國,窮人之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財產被權勢者所強占;富人之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利用權力搶走了別人創造的財富。中國的新左派主張通過強化稅收建立社會保障系統來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但這種做法的前提是承認富人擁有的財產基本上是合法的,來路是清白的。然而盡人皆知,在中國,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尤其是那些權力集團中先富起來的人,其財產基本上是不合法的,來路是不清白的。所以今日中國的問題,主要還不是通過強化稅收建立社會保障系統,而是把權勢集團掠奪的財產歸還給被掠奪的人民。倫納德沒有注意到中國的經濟改革經濟發展缺少合法性這個致命弱點。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西方學者看待中國問題時的共同盲點。

評價

美國版封面美國版封面

安替說:“像這種書籍,即使不是暢銷書,只要能幫助歐美領導人了解中國,他們現在也都會看。”

旅居美國的異議人士,《北京之春》主編胡平指出,也許作者認為中國"體制外"學者的見解對現實政治影響不大,可以忽略不提,這是錯誤的。哪怕就為了了解體制內學者的觀點,也應該介紹一下體制外人士的觀點。

一位長期在中國經商的美國企業家,泰大衛,是《中國怎么想?》一書的讀者。他覺得,很少有學者對中國目前幾種相互競爭的思想觀點作系統介紹,所以這本書展示了不少以前被人們忽略的問題,用作大學本科教材倒不錯。

他覺得,在闡述學術如何影響政策方面,經濟那部分是三章里最好的。它清楚地描述了原來的經濟學說、近期的經濟理論和當前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理論,它們的來龍去脈,為什麼會走紅或遭冷遇,為什麼近期的理論會戰勝原來早期的學說。這些都解釋得清清楚楚。

影響

歐盟外長研讀《中國怎么想》

歐盟外長研讀《中國怎么想》嘗試理解中國思維歐盟外長研讀《中國怎么想》嘗試理解中國思維

歐盟女外長凱瑟琳·阿什頓出席歐洲議會,入場坐定後,就從包里掏出一本名為《中國怎么想》的書,這一瞬間剛好被美聯社記者捕捉下來。歐洲議會全體會議在法國東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召開,歐盟外長阿什頓身穿灰色大衣,手拎一個紫色皮包,颯爽英姿走入會場,各國媒體紛紛將鏡頭對準她。阿什頓找到座位坐下後,先與左手邊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閒聊了幾句。此時距離會議開始還有一段時間,於是她拿起皮包,拉開拉鏈,拿出一本黃皮書籍,饒有興致地翻看起來。 攝影記者克里斯蒂安·盧茨正站在遠處跟拍阿什頓,發現這一舉動後,隨即調了個長焦對上去,原來這本黃皮書名為《中國怎么想》,盧茨立刻將這一精彩瞬間捕捉下來。照片發表後,網上多家外國論壇紛紛轉載,有外國網友開玩笑稱,看來歐盟外長忙裡偷閒,也不忘記“揣測”中國怎么想。

歐美嘗試理解“中國思維”

哈佛大學紐曼新聞學者安替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國力現在已經強盛到了讓歐美國家必須認認真真地看《中國怎么想》的時候了。安替說,歐洲各國原來有自己一套思維定式,對中國抱有很深的偏見,這種有關中國的暢銷書以前在政治領導人之間也很少會傳看。這次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發出強音後,他們突然發現原來對付中國的那套原則和方法全部失效了。安替認為,歐盟外長在這個時刻拿出這本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性動作,代表著歐洲政治高層已經開始嘗試去理解“中國思維”,從而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安替說,他前段時間去美國時,和美國國會與美國國務院的許多官員聊天時,發現他們都在談論一本研究中國的書《脆弱的超級大國》,幾乎達到人手一本的程度,這種事情以前在美國是很罕見的。安替表示,同《中國怎么想》一樣,這兩本書都是歐美精英階層在親身體驗、採訪和研究中國後,著作而成,面世後能贏得歐美人的歡迎,這能夠成為他們解讀中國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引發多國網友熱議

這張照片發表後,網上多家外國論壇紛紛轉載,有外國網友開玩笑稱,看來歐盟外長忙裡偷閒,也不忘記“揣測”中國怎么想。
當選歐盟對外關係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的阿什頓,在會議上強調,全球問題需要多方協商解決,其中,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是歐盟的有效夥伴。

意義

《中華讀書報》記者康慨認為,“在席捲世界的“中國熱潮”中,西方近年來出版了大量的相關圖書,但以介紹歷史風土,分析巨觀政策,論述具體事件和人物,或講解生意經的居多,對當代中國思想界的全面考察之作十分罕有。因此,馬克·萊昂納德的努力值得關注和認可。”
確實,萊昂納德雖然不是中國研究的專家,也沿用了一些比如“獨裁 dictatorship” 、“威權 authoritarian”之類的名詞,但他不拘於時下流行的對中國經濟發展走馬觀花式的點評、驚嘆或者威脅論,向世界學術界介紹中國思想狀況和論爭成果,對經濟政治爭論的敘述有一定的深度,一方面指出了中國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提出中國的探索可供其他國家借鑑。

作者簡介

馬克·萊納德,36歲,英國人,曾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建立的智庫——歐洲研究中心的主任,現任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執行主任。

萊納德是歐洲一個智囊機構,"歐洲外交政策議會"的執行總監。他的前一本書是《為什麼歐洲將主宰21世紀》(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