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關係協會

外交關係協會全稱為“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成立於1921年,是美國非政府性的研究機構,致力於對國際事務和美國外交政策的研究。由該協會主辦的《外交事務》雜誌曾刊登過喬治·凱南、基辛格和斯坦利·霍夫曼等美國知名外交家、國際政治學者的論文。

基本信息

外交關係協會簡介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員有3300名,大部分來自紐約市與華盛頓特區及其他美國城市。在紐約設有總部,華盛頓特區設有辦公室。它沒有黨派色彩,但深具影響力。美國名流、政客與各國領袖常在協會舉行演講。 “外交關係協會”對中美台的基本立場,約有下列幾點:一、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保持軍事可能介入的態勢,模糊的策略是嚇阻的一項前提;二、美國反對台灣單方面宣布獨立,也應果斷的阻止台灣宣布獨立;三、美國支持台灣加入一些不以國家為資格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等;四、美國應繼續依《台灣關係法》使台灣得以維持具有可信度的軍事嚇阻能力;五、美國可接受任何經由和平方式所達成的台灣問題解決結果;六、美國應支持中美台三方的非官方交往;七、美國不能允許台灣兩岸雇用遊說公關公司來制衡美國政策。

外交關係協會詳細介紹

1891年2月5日,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銀行家成立了秘密組織“圓桌會議集團”,美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牽頭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圓桌會議集團”更名為“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國的改為“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兩國政府的許多重要官員就是從這兩個協會中被挑選出來的。

美國外交協會全稱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是美國政府重要智囊團。成立於一九一八年,是美國東部權勢集團的對外政策宣傳與研究機構,歷史悠久,影響頗大。它的任務主要是廣泛宣傳美國的外交政策,並根據權勢集團的意圖,對重大國際問題組織公眾進行討論,蒐集“民意”,發表研究報告,以影響政策的制定。值得注意的是,它對美國制定對華政策具有相當影響。從協會的重要領導成員、經費來源及其政策主張來看,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東部財團控制。 協會成立後,與美國東部權勢集團的對外關係委員會關係十分密切,互兼領導成員,都得到卡內基國際和平捐助基金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觀點、主張都相同,美國的學者稱協會為“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宣傳分支機構”。一位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理事在三十年代就說,在美國對外政策方面,對外關係委員會具有影響的“深度”,而外交政策協會卻具有影響的“廣度”。協會還與一九二五年成立的重要組織太平洋關係學會關係密切,不但互兼會員,而且,在工作上密切合作。太平洋關係學會在製造輿論和在美政府制定亞洲政策方面曾起過重要作用。五十年代初,美國麥卡錫主義猖獗時,該學會遭非難,終於停止活動,但其工作卻由外交政策協會接過來,繼續進行。此後,協會與其它一些重要組織,如美國人大會、美國聯合國協會等一起在對外事務方面起著影響。

精神主導

美國外交學會成立於1921年,它是一個由精英學者組成、為威爾遜總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謀劃策的組織,成立伊始就成為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智囊機構。

美國的對外政策正是於上個世紀20年代,在外交學會位於紐約和華盛頓的辦公室走廊里制定而成的。作為另一個盎格魯—薩克遜國家,英國也有類似的機構,那就是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

究竟是誰在掌握美國實際的權力?是議會、總統以及政府部長呢,還是外交學會以及三邊委員會、蘭德公司等類似機構組成的私人秘密網路呢?讓我們看些例子就知道了。

自從外交學會成立以來,所有美國政府都以它提出的政策作為自己的外交政策。歷任美國總統中,有不少就是外交學會的成員。美國政府不過是外交學會的執行機構,這一秘密網路才是美國真正掌握權力的幕後政府。

遏制理論

外交學會和三邊委員會曾經為美國政府制定過以下政策:通過紐約的庫恩·洛布銀行資助俄羅斯的馬克思主義者,並在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後,以建立合資企業方式給予其資金和技術資助;在中歐地區建立一系列緩衝國(例如成立南斯拉夫以對抗克羅地亞人,後來又在1999年藉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遭種族屠殺而使之解體);藉助秘密情報活動來為美國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全球各種武裝衝突尋找理由,例如雖然事先已經知情,但還是任由日本人襲擊珍珠港來獲得參戰藉口,或是在60年代聽任古巴政治犯在美國被暗殺,從而獲得理由對古巴發動入侵。

在二戰結束之前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核子彈也是外交學會的意見,儘管當時美國已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提出了和平建議。有證據表明,即使美國不向日本投放核子彈,戰爭也將很快結束。

遏制理論也是外交學會的產物。1947年,喬治·科南,一名曾經在德國和蘇聯服役的軍官,與外交學會的一組專家討論了戰後局勢。後來,這次討論的內容被發表在當年7月的《外交問題》雜誌上,署名為X。在文章中,科南首次提出了“遏制”這一概念。從此,“遏制”一詞就經常出現在美國政府的戰略語言當中。而《外交問題》雜誌也成為冷戰時期對英美政府要人最具影響力的戰略雜誌。

外交學會推行的是世界主義的實驗。是通過經濟計畫來鍛造一個建立在國際主義理念上的跨國家的聯邦。北約組織第一任秘書長伊斯梅爵士曾經說,北約的目的就是要“將蘇聯排除在外,將美國人拉進來,讓德國人處於底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