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學源流》

《中國地名學源流》

《中國地名學源流》是由作者華林甫著作、人民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地名學源流》中國地名學源流

中男地名發展的歷史,並不僅僅是地名學史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主面發展的一種反映,例如從漢代到明清地名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疆域形成,政區變化,地區開發,民族融合、科技發展,中外文化交流水面的一個側面,因此這部地名學史著作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地名學了。

圖書前言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地名學史。
歷史地理學研究離不開地名,地名學的發展同樣也會促進歷史地理學的進步。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準化和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係的學科。以此而論,地名學史可定義為:研究地名學產生、形成、發展及其演變歷史過程和規律的一門學術史。依一般的學科分類,地名學史既是地理學發展史中人文地理學史的一個分支,也是歷史學發展史中歷史地理學學術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下圖所示,地名學史的性質介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其目的主要在於闡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不同時期的地名研究特點與成就,既是總結前人成果,又為當今地名學發展提供參考。所以,地名學史研究既要藉助於地理學的一般方法,也要倚重於歷史學的普通原理和常規手段,還須參照語言學、民族學、符號學等學科的研究規則。

精彩書摘

杜預註:“向,莒邑,東海示縣東南有向城。”《日知錄》卷三一“向”條寫道:“按《春秋》,‘向’之名四見於經,而杜氏注為二地,然其實一‘向’也。先為國,後並於莒,而或屬莒、或屬魯,則以攝乎大國之間耳。示縣今在嶧。”顧氏先辨“向”之名,然後考“向”之實,考證了“向”地名的來龍去脈。又如夏謙澤,見於《晉書·載記》及《通鑑》卷一。九,《日知錄》卷三一“夏謙澤”條云:“胡三省註:夏謙澤在薊北二百餘里,恐非。按《水經注》:‘鮑丘水東南流,徑潞城南,又東南人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餘里,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也’……今三河縣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按:今為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西北夏墊鎮),舊有驛,鮑丘水徑其下,而洵河自縣城南至寶坻,下入于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澤,其東彌望皆陂澤,與《水經注》正合”。在這裡,地名方位的考證還結合了顧氏在京東實地考察的體會。再如綿上、箕、唐的位置,傳統認為分別在山西介休、陽邑、晉陽, 《日知錄》卷三一“晉國”、“綿上”、“箕”、“唐”諸條從晉國疆域逐漸擴展而作出論證,“吾於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認為綿上、箕“必在近國都(指故絳,在今山西襄汾縣西南)之地”、“必其近國之地也”,“竊疑唐權之封以至侯緡之滅,並在於翼(今山西翼城縣)”。這些合乎邏輯的推理,不失為一家之言。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先秦時期:地名學的萌芽
第一節甲骨文中的地名
第二節《詩經》的地名特徵
第三節《禹貢》地名及其影響
第四節郡、縣之初
第五節放馬灘地圖上的地名
第六節“地名”術語的誕生
第二章秦漢時期:地名學的奠基
第一節秦漢郡縣制度與政區地名
第二節《漢書·地理志》
第三節應劭、圈稱的地名學貢獻
第四節《爾雅》、《說文》、《釋名》對地名通名的總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