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攝影史》

《世界攝影史》是顧錚編著的攝影類作品,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在2006年7月出版。該書系統介紹了攝影術發明以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用豐富的資料和經典作品形象描述了史上各攝影流派的發端及特點,並對兩百多位著名攝影家及其作品作了精闢分析,是攝影專業學生了解世界攝影史的很好讀本。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世界攝影史》《世界攝影史》
作者:顧錚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書號:7806865012
上架時間:2006-8-26
出版日期:2006 年7月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藝術、攝影/攝像

內容簡介

《世界攝影史》(修訂版)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系列教材”之一,由國內知名攝影理論家顧錚所著。該書系統介紹了攝影術發明以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用豐富的資料和經典作品形象描述了史上各攝影流派的發端及特點,並對兩百多位著名攝影家及其作品作了精闢分析,是攝影專業學生了解世界攝影史的很好讀本。

書摘

攝影的曙光

攝影術前史
攝影術的基本原理來自小孔成像這種光學現象。小孔成像的光學現象在古代東西方都已經被人發現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墨子(公元前4807~3897)的著作《墨經》中就已經有關於小孔成像的文字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30年左右,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也已經發現小孔成像的現象。
1038年,阿拉伯學者阿哈桑(Alhazen,生卒年不詳)描述了一種後來被稱為暗箱(camera obscura)的工作器材。照相機的原理就是在這個叫暗箱的光學器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起來的。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於1490年為我們留下了有關暗箱的文字記載。l6世紀,人們已經在暗箱的開孔處裝上鏡頭,由此在暗箱內壁獲得了非常鮮明的影像。
在17世紀,暗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現在意義上的照相機的形態。1611年,德國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發明了一個可攜式照相機的原型,一頂可拆卸與運送的帳篷,人可以側身其中把從外面投射進來的影像描摹在帳篷內壁。到了17世紀中期,克卜勒的“帳篷”照相機已經得到改善,人可以站在“帳篷”外看到投射在一個半透明的窗子上的影像。1807年,英國人賀拉斯·沃泊爾(Horace Walpole,1717~1797)研製的明箱(Camera Lucida)在他死後問世。人們可以不用鑽進暗箱而在暗箱外面通過稜鏡在圖畫紙上看見影像。
暗箱可以認為是現在普遍使用的照相機的最原始形態。其成像原理是小孔成像。當然,人們並不滿足於僅僅獲得一個不能永久保存的影像。人們夢想中的攝影術就是要把經由暗箱這個成像裝置獲得的影像通過光學的、化學的方式來加以固定,如此則可達到描繪、模擬、保存形象的目的。在暗箱捕獲到了鮮明的影像之後,擺在當時人們面前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將其保存下來。人們意識到,這需要在化學上有所突破。除了以上所說的光學方面的進展以外,人們在運用化學知識固定影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1614年,就有人記錄了硝酸銀可以將皮革等染黑。但當時還沒有人把這一化學現象與固定暗箱得到的影像這個目標聯繫起來。

作譯者介紹

顧錚顧錚
顧錚,1959年生於上海博士學位(比較文化)。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面:20世紀現代藝術、攝影史、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實踐、視覺傳播等。著有《世界人體攝影史》《國外後現代攝影》、《真實的背後沒有真實-20世紀現代攝影實踐》、《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城市表情-20世紀城市攝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