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目錄三字經、敘、三字經註解備要、重訂三字經題詞、重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釋義、附錄、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人生必讀、增廣昔時賢文。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內容簡介

k01033
書摘
1*: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執字。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註解】“匏”,瓠瓜,乃吹的笙也:以紫竹為之,十有七管,而列於匏中。“土”
,瓦器,乃塤篪也:土曰塤,大如鵝蛋,銳上平底似稱錘,六孔;竹日篪,長尺四寸,圍三寸
,七孔,一孔上出,凡八孔,橫吹之。“革”,牛皮,乃應鼓也:身高三尺,面闊二尺一寸,
每奏樂一句,以槌擊三聲。“木”,木器也,乃祝敵之類:祝樂以桐木為之,狀如方桶,上為
圓孔,三面畫山,一面畫水,凡用先以槌撞底,復擊左右,共三聲以起樂;敵樂如伏虎,背二
十七鋤��,用竹長四寸,破為十莖,其名曰1*,槌其背以正樂。“石”,玉石之類,用以為磬
。“金”,乃銅鑼、銅鼓、嗩吶、喇叭、錚子、鈴子、鐺子之類。“絲”,乃琵琶、琴、瑟之
類。“竹”,乃笛子、管、簫、竽、笛之類。
【釋義】凡此八音之樂,制自黃帝臣容。按五帝三王,各有音樂,用於宗廟以薦祖考,
用於天地以享鬼神,用於朝廷以彰威儀,用於酒筵以宴賓客。所謂禮樂備而治功成。樂之為用
,大略如此。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釋義】自己身以上曰父,父之父曰祖,祖之父曰曾,曾之父曰高;自己身以下日子,
子之子曰孫,孫之子曰曾孫,曾孫之子曰玄孫。自高祖至曾玄,九世矣。九世之所出,謂之九
族;族者眾也。其間生育繁庶,各有親疏遠近之分。“倫”者,序也。尊卑老幼,定而不亂。
凡此親族兄弟、諸父子侄,皆出天倫一本之源,所當敦睦敬愛不衰也。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釋義】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是謂五倫。自人倫觀之,九族之次,又有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此十義,人所同也。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釋義】“蒙”者,如草之初生,蒙昧不明也。但凡訓誨蒙童,須要講解義理,考究實事,詳稽古典。以開其愚昧。又要明其句讀:一句為句,半句為讀。或有書句太長,中間略略點斷,以便童蒙口誦也。為學者,必有初,國小終,至四書。
【釋義】古人為學讀書,必有次第。初讀《國小》,習其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學其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知其事親敬長之理。將朱子所著<國小)讀記在心,然後讀孔曾思孟《四書》,以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是為學之初,必先從其近者、小者,然後從其遠者、大者。凡教不可躐等,自鮮扦格不通之患矣。>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註解】“論”者,議論。“語”,是答語。
【釋義】《論語》是孔子傳道之書,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之書也。分為二十篇,連重出二百五十三章,總計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七字,皆是孔子弟子所記之善言也。又有《齊論》,亦分為二十二篇,其次第章句多與《魯論》同。今齊論不見於世,取士出題,只用《魯論》。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釋義】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遵母之教,從學子思,遂成大儒。游於齊、梁,列國之君不能大行其道,退居鄒國,與門徒講說道德仁義,作《孟子》七篇,總計三萬五千三百七十七字。孟子十六人:樂正子、萬章、公孫丑、公都子、成丘蒙、陳臻、屋盧子、高子、陳代、彭更、充虞、滕更、桃應、徐辟、孟季子、孟仲子。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註解】“中”者,無過不及之謂。“庸”,平常。“子思”,字孔仍,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於孟子。、
【釋義】聖門之學,以中庸為道,至公至平至真至正,無太過不及之差。此中庸之道,惟聖人能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是一十六字心傳。堯傳於舜,舜傳於禹,禹傳於文王,文王傳於周公,周公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死,不傳焉。《中庸》一篇,凡三十三章,連二十章內重出“在下位”三旬,通計三千五百六十八字。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註解】“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其父名點,又名皙。子曾元,孫曾西。
【釋義】曾子受業於孔子,設教西河,又設教武城。作《大學》一書,俱述孔子之言,分為十章、三綱領、八條目,通計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朱子竊取程子之意,補傳一章,另計一百三十四字。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註解】《孝經》十八章,乃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書也。
【釋義】古者為學,先讀《孝經》,後讀《四書》。將《孝經》講解已通、《四書》讀得已熟,然後方讀《六經》。但此書只有《論》、《孟》,其《大學》、《中庸》,朱子於《禮記》內抽出,詳加注釋,入在《四書》之內,共成一冊,故日《四書》。通計四百三十三篇,五萬七千七百四十六字。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釋義】此言六經之目。《詩》、《書》、《易》、《周禮》、《戴禮》、《春秋》,學者所當講習而研求者也。當時《周禮》列於《六經》,今則去之,而為《五經》矣。
五經稱呼:《詩經》為葩經,通計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二字。《書經》為載經,通計二萬五千七百字。又名壁經。《易經》為羲經,通計二萬四千七百零七字。《禮記》為戴經,通計九萬九千零二十字。《春秋》為麟經,通計一萬八千字。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釋義】《連山》、《歸藏》、《周易》,乃是三冊書名。蓋自夏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日《連山》,以艮為首,山之象也l大象有八:君、臣、民、物、陰、陽、兵、象,而統以為山。其在殷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日《歸藏》,以坤為首,地之象也;大象有八:藏、生、動、靜、長、育、正、殺,而統以為氣。其在周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日《周易》,以乾為首,天之象也l大象有八:天、地、日、月、山、川、雲、氣,而統以為形。此三冊,乃是《三易》。
《三墳》,三皇之書也l《五典》,五帝之書也。伏羲畫卦,畫於無文字之先l倉頡制字,制於有文字之後。
……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本書目錄

三字經

三字經註解備要
重訂三字經題詞
重訂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字文釋義
附錄
弟子規
朱子治家格言
人生必讀
增廣昔時賢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