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三人行》

《三人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可以學習他們身上的善,並以他們身上的不善為鑑改正自己的不善。”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

《三人行》《三人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可以學習他們身上的善,並以他們身上的不善為鑑改正自己的不善。”

出處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法

複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解釋

⒈,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⒉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這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度。不管什麼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向他學習,對於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引以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為 在一起行走的三個人當中,而應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多個人當中。在古時,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數,不是確數。

評析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語句,以前我只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向勝過我的人學習”,也就是“以比我能幹的人為師”。看了這段話才知道,原來孔子的意思是:“我們不但能以比我們能幹的人為師,還能以不如我們的人為師。”覺得深受啟發。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是提醒我們,“處處留心皆學問”,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我們也可以說;“生活中不是缺乏好老師,而是缺少發現好老師的能力。”我們不但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東西,也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還可以從大自然中學到東西,中國的許多武術是通過模仿動物而形成的,現代仿生學也是人類向大自然學習形成的一個新的專門學科。

作者簡介

孔子像孔子像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貴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內亂中被殺死,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追殺,從宋國(今河南商丘夏邑縣)逃到了魯國。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偉大的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