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好風》

《七月好風》

《七月好風》,是導演譚國明拍攝劇情,主演有森美,董敏莉,顧錦華等,根據香港女作家陳慧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是一部關於香港與上海“雙城記”的影片。該片於2008年5月16日發行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一棵即將被鋸掉的法國梧桐,一個母親收藏了四十多年的故事,一通長途電話,以及七月的風,串聯起這齣詩意的影片。

故事穿梭在香港與上海之間。因為接到收數公司的還款通知信,以為自己將走投無路的29歲女孩蘭心,重遇兒時最好的朋友——大頭,兩人也展開了一次的上海之旅。而原本遇事便只懂逃避的蘭心終於明白了什麼是長大;這才發現,其實可以勇敢回去,有些事情可以重新開始……

影片幕後

“攝而優則導”,這在中外電影史里都是常見現象,如張藝謀劉偉強等都是知名攝影師出身然後擔任導演的。而本片的導演譚國明原來也是一名攝影師,在去年的金紫荊電影獎上還憑藉《出埃及記》獲得最佳攝影的提名。本片《七月好風》雖然是他的第一部擔任導演的故事長片,但在去年十月份舉辦的香港亞洲國際電影節(由原來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獨立出來的)與李安導演的《色·戒》一起並列成為開幕片。

早在2000年時譚國明就因為將陳慧的小說《拾香記》改編為同名舞台劇而與陳慧相識,他與本片男女主角森美、董敏莉也是老相識,這次的合作在他看來依然帶給他很大驚喜,就像他在訪談時所說,“06年因森美借我們劇社排歌舞劇而認識,我看見的都是他排完劇失落、一個人在沉思的一面,跟他在熒幕前不一樣,我今次就是要將他靜態的一面放大,他也樂得有新嘗試。至於董敏莉,我跟她已多次合作,以往找她演的角色較年輕,今次她要演的成熟一點,事實上她的演出賦予角色一種獨特感覺,是我意料不到的”。

另外,本片的監製麥婉欣是近年香港的一個年輕女導演,曾經憑藉《蝴蝶》而名動一時。

影片簡評

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與上海“雙城記”的影片,主要是講述一個遇事常是逃避主義而面臨困境的女孩蘭心,因為母親的逝世而重返母親的故鄉上海尋找母親的故事,並在這過程里逐漸的長大。影片根據香港女作家陳慧的小說集《四季歌》中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陳慧的小說原著富有散文化的詩意美,而在改編時儘管也有成長的憂傷與陣痛,但最讓人感動的依然是那份淡淡的親情美。

影片圍繞著董敏莉扮演的蘭心而展開,她是那種很典型的香港獨立型女子,一直的試圖從家裡從母親的束縛里獨立出來,但她在事業上的一再失敗也導致了生活中的失意甚至以為走投無路,直到她偶然遇到(其實說是偶遇,但也有其必然性)兒時的好友大頭,也是她的老街坊,她也才慢慢了解到,原來他一直是一個很戀舊的人,一直等待著蘭心的回來,也不時的幫助、關懷蘭心的母親(自然的帶出兩人到上海重返母親的故居的那段)……故事就如此的像七月的風一樣,舒舒緩緩的展開,輕輕的,柔柔的,且帶來絲絲縷縷的暖意。

影片上映後評價不俗,如“電影在前段以描述蘭心的生活為主,雖然節奏較快,可是其戲份及發揮上其實不算強。電影看來是希望以較慢的節奏讓觀眾細味,不過前段營造氣氛感覺僅屬一般。反觀後段當描述蘭心會到上海重看自己媽媽慧音的過去,則神采較多。電影每每透過慧音昔日片段作出對比,觀眾感受容易,雖然節奏較前段慢下來,但反卻給予觀眾一個停留思考的空間。一幕幕相片,帶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蘭心由此再檢視自己的現在,與石頭的關係。當中與日本人的一段情況,正帶出了電影裡尋根的信息”。

幕後製作

香港作家陳慧《四季歌》內之短篇《七月好風》搬上銀幕,感情依然細緻動人。資深剪接師及劇場人譚國明繼去年HKAFF的短片《小琴》後再執導筒,首部長片繼續描繪細膩女兒心。董敏莉繼《師奶唔易做》及《性工作者十日談》後演技大躍進,令人刮目相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