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子傳》

《七君子傳》

《七君子傳》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專著,對研究中國近代愛國民主運動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七君子傳》七君子傳

本書是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僕史良王造時沙千里等七人的傳記合集,記述了他們一生的事跡,探討了他們愛國民主思想的形成及發展過程。全書50多萬字,史料豐富、評價公允,有創建,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專著,對研究中國近代愛國民主運動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徵及其演變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對當今加強民主和法制的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鑑和啟迪意義。

事跡概述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迅速淪亡。在關係到民族存亡的嚴重形勢下,中共中央於1935

《七君子傳》《七君子傳》

年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提出了停止內戰、全國一致抗日的主張,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北平學生髮動了“一二·九”愛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的爆發,在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各地民眾性的愛國救亡組織紛紛成立。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上海成立,全國20多個大城市,50多個團體的代表出席了成立大會。大會發表宣言,呼籲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政治犯,建立一個統一的抗敵政權。大會選舉了馬相伯、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王造時、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40餘人為執行委員。
同年7月15日,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陶行知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表示贊同中共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剿共”,一致對外。
國民黨反動派對救國會的活動十分惱火,在1936年11月23日晨,非法逮捕了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等七人。因為這七人都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人,並且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都是因為愛國而被捕入獄的,所以人們把這個事件稱為“七君子”事件。
救國會領袖被捕,震動了國內外,全國各界人士紛紛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抗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營救運動。宋慶齡、何香凝發表聲明,譴責國民黨摧殘愛國運動,違法逮捕沈鈞儒等七人。各地進步團體和愛國人士也來信來電向沈鈞儒等7人表示同情、支持和慰問,要求國民黨政府恢復“七君子”的自由。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國內出現了和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形成。救國會所努力爭取的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局面開始出現,人們都以為沈鈞儒等“七君子”必然能無罪釋放。但是,國民黨政府仍然繼續把一切愛國運動視為“危害民國”,繼續對“七君子”進行迫害。
1937年4月3日,國民黨反動政府不顧全國人民要求釋放“七君子”的呼籲,竟然宣布對他們7人正式提起公訴,並通輯在美國講學的教育家陶行知等七人。隨後國民黨反動派於6月11日和25日在蘇州兩次開庭對“七君子”進行審訊。
“七君子”在獄中,為了堅持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發表《答辯狀》,逐條駁斥《起訴書》中的誣陷,要求依法判決無罪,“以雪冤獄,而申正義。”“七君子”在蘇州法庭上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據理駁斥司法當局的誣控,把審判長駁得理屈詞窮,十分狼狽。審判以審判者的失敗,被審者的勝利而告終。
在法院對“七君子”案提起公訴和審判期間,中國共產黨和各界人士紛紛發表宣言、函電和評論,舉行民眾集會,開展了更加廣泛的營救運動。宋慶齡、何香凝、胡愈之等還發起救國入獄運動,宋慶齡親自到關押“七君子”的蘇州監獄,要求和他們一塊坐牢,以示抗議。由於“七君子”堅持鬥爭和全國人民的一致聲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於7月31日將“七君子”交保釋放出獄。“七君子”事件到此宣告結束。

作者簡介

周天度,男,先後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華民國史編委、蔡元培研究會理事、沈鈞儒研究會顧問等職。1992年獲得國務院頒布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並發給政府特殊津貼。撰寫主編的著作主要有:《蔡元培傳》、《七君子傳》、《中華民國史》第2編第2卷(1916-1920)、《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2卷(1932-1937)、《李公朴傳》(與孫彩霞合作)、《鄧演達文集》、《沈鈞儒文集》、《救國會史料集》(與孫彩霞合作)等。此外發表中國現代史論文60餘篇,著述總共有500萬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