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留有餘地:跟""超負荷""說Bye Bye"》

《

針對現代社會伴隨進步而來的各種痛苦症狀和毫無餘地的生活方式,《讓生命留有餘地:跟“超負荷”說Bye Bye》作者層層剖析,理念與實例並存,探討、揭示並糾正這種“超負荷”的時代病,幫助你在情感、體力、時間和經濟四方面找回失去的自由,恢復一種從知足、簡樸、平衡和休息而來的健康生命狀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留餘地是疲憊不堪,留有餘地是精力充沛;不留餘地是赤字,留有餘地是贏餘;不留餘地是匆忙,留有餘地是沉著;不留餘地是焦慮,留有餘地是安心;不留餘地是主流文化,留有餘地是反主流文化;不留餘地是新時代的疾病,留有餘地是這種疾病的解藥。
人類文明的進步帶來教育、科技、娛樂等各方面前所未有的改變,現代生活所擁有的舒適和便利,之前的世代無法想像。然而,在享受“現代化”的同時,我們卻發現生活遠非事事稱心。我們擁有的物質豐富程度遠遠超過祖先的十倍,但為什麼卻感受不到十倍的快樂和滿足呢?人們疲倦、焦慮、沮喪。卻沒有時間讓自己復原。

目錄

推薦語
致謝
第一章不留餘地的生活
第一部分問題:痛苦
第二章進步之痛
第三章問題之痛
第四章壓力之痛
第五章超負荷之痛
第二部分處方:留有餘地
第六章餘地
第七章情感餘地
第八章體力餘地
第九章時間餘地
第十章經濟餘地
第三部分預後:健康
第十一章從知足而來的健康
第十二章從簡樸而來的健康
第十三章從平衡而來的健康
第十四章從休息而來的健康
第十五章痛苦、餘地、健康以及關係

前言

忙碌奔波的現代人,可能已經對生活在各種壓力之下的狀態習以為常。如果你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想要做的事,長期休息不夠,精神緊張,常感疲倦、勞累,近乎崩潰,你會發現周圍的人大多跟你有著相似的生活形態。於是我們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雖然深受其苦,卻無力擺脫。但,這毫無空間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是一種進步導致的必然?人生真的如此無奈嗎?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醫學博士,也是一位臨床醫生,他以自己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把不留餘地的現代生活方式對人類的摧毀性影響,形容為一種幾乎無人可以倖免的新時代流行病——超負荷症候群。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發現了病症,更以切身的體會和豐富的經驗開出了治病的“處方”——讓生命留有餘地。
從描述現代日常生活的各種痛苦症狀開始,作者理念與實例並用,層層剖析超負荷從何而來,又會引起何種嚴重的後果。他挑戰我們思考:當我們抱怨工作壓力過重時,卻不願改變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嘆息休息時間不夠時,卻不願放棄對潮流和新事物的追捧;當我們自感對家庭虧欠時,卻花上很多時間在網上瀏覽和逗留……更重要的是,對於如何解除或減輕超負荷,作者提供了豐富而實用的方法,幫助人們在情感、體力、時間和經濟等四方面達到合理的平衡,恢復一種美好而健康的生命狀態和生活境地。

精彩書摘

第一章不留餘地的生活
現代的生活方式吞噬了我們時間表上的每一處空隙。如果你無家可歸,人們送你去救助中心;如果你身無分文,人們送給你免費就餐券;如果你無法呼吸,人們為你輸氧。但如果你的生活中本來已經沒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人們就會交給你另一件事,讓你忙上添忙。
沒有空隙就是不留餘地,就是指離加油站還有兩個街區時,你的汽車沒油了;結果送孩子上學晚了10分鐘,處理銀行事務晚了20分鐘;最後導致你趕到醫生辦公室時遲到了30分鐘——而且你還忘記帶錢包。
留有餘地是指爬到台階頂端時還能呼吸自如;月末時口袋裡還有餘錢;青春期結束時頭腦尚清醒。
不留餘地是孩子在哭鬧,同時電話鈴在響,留有餘地是下午將孩子交給祖母照看;不留餘地是讓你拿起超出你承擔能力5磅的重物,留有餘地是有位朋友幫你負擔一半的重量;不留餘地是沒有時間讀完正在閱讀的有關壓力的書籍,留有餘地是有時間將書閱讀兩遍。
不留餘地是疲憊不堪,留有餘地是精力充沛;
不留餘地是赤字,留有餘地是盈餘;
不留餘地是匆忙,留有餘地是沉著;
不留餘地是焦慮,留有餘地是安心;
不留餘地是主流文化,留有餘地是反主流文化;
不留餘地是新時代的疾病,留有餘地是這種疾病的解藥。
支離破碎的人們那是一個美麗秋日的午飯時分,但我無暇享受這份愜意,一條血跡斑斑的毛巾蓋在一張滿是血污的臉上,有人急需幫助。
約翰已經76歲,但清瘦幹練,健康活躍。已經退休的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之後,決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同時享受生活。他夏天住在威斯康星,冬天住在佛羅里達,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打高爾夫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