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殘石,東漢文物,現藏於民間。

名稱熹平石經殘石
年代:東漢時期
作者:不詳
來源:多出土於偃師太學村
簡介
“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石刻,原立於東漢雒陽城南郊大學(今河南省偃師縣佃莊鄉)。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學者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7經,歷時9年,刻成46碑,作為儒學經典的標準定本。這是儒學發展史上的壯舉。據古史記載,當時觀摩校核經書的人絡繹不絕,車馬塞道。漢末戰亂,殃及石經,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來,則時有殘石出土。
建國後,殘石最早為馬衡、徐森玉發現並研究,文素松、陶蘭泉、于右任、白堅、潢川吳氏、膠縣柯氏、江夏黃氏、閩縣陳氏及北京圖書館亦有所得,以白堅所收之品最為精緻。清代則以阮元、黃易所藏大件為最。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亦藏殘石數塊。歷代重刻極夥。可考者如宋代胡宗愈之成都西樓本、洪适之會稽蓬萊閣本、石熙明之越州本,明代靖江王府本,清代如皋姜任修本、海鹽張燕昌石鼓亭本、陝西申兆定關中碑林本等。錢泳亦曾摹刻其中二、三塊,因精摹,故有名。但字型方整,中規入矩,全失自然意味,淪為隸書末流,為當時標準之館閣書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