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童子”

“泰山童子”

吉祥物“泰山童子”主體形象以泰山石為核心表現內容。石頭被譽為“生命之魂”,寓意著“健康與長壽”,特別是2008奧運會獎牌的設計,把中國的石文化推向一個新高潮。

基本信息

(圖)“泰山童子”泰山童子

“泰山童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運會吉祥物。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和主題口號2008年10月14日晚在山東濟南正式揭曉。吉祥物為“泰山童子”,主題口號為“和諧中國全民全運”。作為中國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運動會,第十一屆全運會將於2009年10月11日在山東濟南開幕,這將是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體育發展成果的一次大檢閱。
“泰山童子”的靈感來源於充滿文化、自然內涵和動人傳說的“五嶽之首”泰山,以擬人化的泰山石賦予吉祥寓意。以石頭為基礎設計吉祥物,成為十一運會吉祥物創作的一個創新。“泰山童子”形象跳躍,造型獨特,簡潔大方,生動可愛,積極向上。耳朵形如泰山雲朵,象徵吉祥;豎起大拇指,象徵拼搏精神;“童子”眉心一點紅,寓意給兒童祈求平安,紅顏色衣服代表中國紅;胸口是十一運會會徽標誌。

理念來源

(圖)“泰山童子”“泰山童子”

吉祥物“泰山童子”以充滿文化、自然內涵和動人傳說的泰山為基礎,並結合現代體育理念、國泰民安的吉祥寓意進行創作。
泰山地處山東,東臨大海,西近黃河。它濃縮著東方文化精髓,是民族的根、生命的根,是天人合一、社會和諧的美好精神象徵。“登泰山而攬眾山小”,既體現了堅韌不拔、奮勇爭先的體育精神,又展現了登高望遠、憧憬未來的寬廣胸懷。數千年文化精神滲透和現代文明渲染,賦予“五嶽之首”更加豐富的積極內涵。
泰山的歷史由石頭寫起。傳說在巍峨的泰山腳下有一位青年石匠,他體魄強健,武藝高強,行俠仗義,保佑百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保護神,並將其刻在泰山石上,取名“石敢當”,作為鎮宅之寶,祈願平安吉祥。這一獨具特色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並擴展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吉祥信仰。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設計釋義

吉祥物“泰山童子”主體形象以泰山石為核心表現內容。石頭被譽為“生命之魂”,寓意著“健康與長壽”,特別是2008奧運會獎牌的設計,把中國的石文化推向一個新高潮。
結合動人傳說,通過時空轉換、視覺過渡,形成了一個充滿朝氣、活潑英武、活力四射的卡通形象,給擬人化的泰山石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吉祥寓意,是歷史和自然文化與當代視覺藝術的交流,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也表達了好客的齊魯兒女以特有的吉祥形式,讚美第十一屆全運會的空前盛況,激勵中華兒女的拼搏精神,充滿了和諧與圓滿、提高與發展的良好祝福。
“泰山童子”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吉祥紋樣與五官形象巧妙穿插,石與肢體靈活組合,既有整體概括,又有細節體現;既傳達了傳統文化內涵,又強調了現代精神風貌。造型獨特,簡潔大方,生動可愛,積極向上,為吉祥物宣傳推廣與開發套用提供了寬廣的空間,是“和諧中國、全民全運”概念最為直觀的藝術延展。同時,以石頭為基礎進行設計也是吉祥物創作的一個創新。

創作歷程

(圖)“泰山童子”“泰山童子”

2007年11月7日,十一運會組委會公開向社會徵集吉祥物設計方案。為配合徵集活動,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通過不同的形式將徵集信息傳達給廣大師生,其中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師生有近150件作品參賽。以動畫專業教研室主任肖文津、多媒體教研室主任姜軍為主,專業教師蔡勁松、艾琳等七人組成的專業設計小組,經過近兩個月的討論設計,共提供了包括“小武松”、“靈芝娃”等五套設計方案。其中“小武松”的創意,得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英、山東省漫畫家協會主席黎青及校內外專家的多次指導和幫助。在十一運會組委會組織的吉祥物初評中,“小武松”的設計方案得到了省內外專家評審的認可,獲得了第一名。

“小武松”最終沒能成為十一運會吉祥物,肖文津解釋說:“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對‘小武松’的方案很滿意。而且,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國也家喻戶曉。但之後組委會領導多方面聽取方案匯報、集體研討,最終設計小組決定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新的設計,逐漸形成了‘泰山童子’的設計思路。現在看來,‘泰山童子’的內涵更豐富,更能體現體育精神和山東特色。”

創作艱辛

“泰山童子”擊敗了“狐狸”、“太陽”、“風箏”、“荷花”等設計方案,但從有了設計方案到最終定稿依然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曾成功設計十一運會徽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對吉祥物設計很重視。為了讓吉祥物早日通過國家體育總局和組委會認定,設計小組加班加點,期間幾乎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肖文津和姜軍兩人還曾多次爬泰山找靈感。姜軍回憶說:“整個創作過程,列印稿摞起來接近三米高。我們得到的獎金是5萬元,如果單從經濟角度考慮,其實沒有多少收入,但這是個巨大的榮譽。我們從此可以自豪地說:十一運會在山東舉辦,十一運會的吉祥物同樣出自山東人之手。”2008年9月底,姜軍和十一運會組委會工作人員到北京向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領導匯報吉祥物的情況。從北京回來三天后,創作小組得到“泰山童子”已被通過的訊息。

藝術創作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這從“泰山童子”右手手形和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肖文津說,“一開始我們設計的是童子張開手向大家揮手致意,後來又改成兩個指頭做V字狀表示勝利,最終還是定了現在豎大拇指的手勢,這個手勢寓意著十一運會要辦成最棒的全運會。在吉祥物的名字上也有爭論,什麼‘石敢當’、‘泰山娃’、‘泰山小子’都想過,後來才改成了‘泰山童子’。”

主創簡介

(圖)“泰山童子”“泰山童子”

肖文津,男,1968年生於天津,籍貫山東淄博。1995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專業並留校任教,現為該校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動畫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動畫藝術教學和創作。肖文津還是山東省漫畫家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漫畫家協會動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壁畫藝術研究院理事、研究員,其漫畫作品曾多次入選日本、韓國、義大利、法國等國的卡通藝術展並獲獎,2007年編著的《動畫形象設計》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並出版《卡通形象設計》、《美在動畫》等著作。

姜軍,男,1969年生,山東煙臺人,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多媒體教研室主任,中國圖像圖形學會會員,山東省漫畫家協會動漫藝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FLASH網路動畫》、《現代室內設計》、《數碼電腦設計》、《設計材料與套用》等。

其他全運會吉祥物

在“泰山童子”之前,全運會歷史上一共誕生了5個吉祥物,全都是擬人化的動物形象,而且名字都是兩個字。

(圖)“泰山童子”“陽陽”

六運會:“陽陽”

全運會的第一個吉祥物是六運會上的“陽陽”,作者是當時《羊城晚報》的美術編輯、漫畫家陳樹斌(筆名方唐)。由於1987年六運會的舉辦地廣州素有“羊城”之稱,組委會決定以城市的標誌——— 山羊作為吉祥物。接到創作任務後,陳樹斌前思後想,確定了“羊頭人身”的擬人化表現方案。1985年6月25日,距六運會開幕還有兩年多的時間,吉祥物“陽陽”正式在廣州公布。這隻天真可愛、憨態可掬的卡通小羊,面帶微笑,右手高擎火炬,身著印有六運會會徽的紅色背心,跑步向前,一問世便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和社會廣泛好評,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時尚”。“陽陽”也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吉祥物。

(圖)“泰山童子”“明明”

七運會: “明明”

1993年北京七運會的吉祥物是按照當年生肖設計的小公雞“明明”。“明明”的形象精神抖擻,非常可愛,不過也有人戲言其缺點是“紅紅的雞冠似乎翹得有點高,嚴重擔心它會被火炬燒著”。

(圖)“泰山童子”“圓圓”

八運會: “圓圓”

1997年上海八運會的吉祥物是卡通牛“圓圓”,而那一年正是農曆的牛年。按照牛年畫牛的設計思路,“圓圓”採用了卡通牛的繪畫技巧,取“初生牛犢不怕虎”之意。“圓圓”的造型動感十足,面部表情細膩生動,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設計。

(圖)“泰山童子”“威威”

九運會: “威威”

2001年廣東九運會的吉祥物是以廣東南獅(也叫醒獅)為原型的“威威”。中國舞獅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世界,用醒獅做吉祥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深遠的文化與精神,寓意站起來的東方巨人,跨入新世紀,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時代特色。吉祥物取名“威威”,象徵中國體育事業在新世紀威風八面,走向新輝煌。

(圖)“泰山童子”“泰山童子”

十運會: “麒麟”

2005年江蘇十運會吉祥物取材於中國傳統吉祥物“麒麟”,與主會場“金陵(南京)”諧音。它富有人性化的動作和孩童般天真燦爛的笑容體現了東道主江蘇人民的熱情、開朗和友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