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靜少動”的動物


自然界中的動物究竟是“好動”還是“好靜”?科學家們發現大多數動物都很懶惰,它們整日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地打發日子:有的站著,有的四腳朝天躺著,有的打著盹兒,有的掛在樹上晃蕩,真是懶態百出;只在不得不進食或能順便吃到點東西時,它們才走動。

在非洲原野上,獅群可以連續12小時一動不動地趴在那裡,遠遠望去,就像一片黃褐色的土堆。這種動物一天中真正用於狩獵的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閒得無聊,睡大覺。

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懶猴,是猿猴世界中出名的“懶漢”。白天它會在樹洞裡或樹幹上,整個身體蜷縮成一個圓球抱頭大睡,鳴槍放炮,也很難轟醒它;即使去搖晃它的身子,它也只是懶洋洋地睜一下眼睛,便又沉沉睡去了。

夜幕降臨了,睡了整整一個白天的懶猴才慢慢地甦醒過來。它不會跑,也不會跳,只能用短而粗的四肢在樹上爬來爬去。它的動作非常緩慢,走一步似乎要停兩步,而且邊走邊東張西望。有人曾做過一番觀察,懶猴挪動一步,需要12秒時間。

大多數猴子都活潑好動,被人們稱為“大自然不知疲倦的雜技家”。可是,科學家發現,許多猴子白天竟有大約3/4的時間是不活動的,更不用說它們晚上還要睡12個小時的覺了。曾有兩位科學家為了觀察一種猴子的生活規律起了個大早。他們原以為猴群早晨7點鐘就開始覓食活動了,誰知等到11點鐘它們還在呼呼睡大覺。

動物為什麼長時間處於休息狀態呢?生物學家分析了動物的能量需求、生育率、食物和水的需求以及氣候等因素後發現,對很多動物來說,靜止不動往往是利大於弊。不妨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恆溫動物。運動會使它們體溫升高,加速體內水分的散失,造成體溫過熱,而這對它們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動物學家曾研究了駝鹿,發現如果它四處奔波,尋覓食物,體溫就會急劇上升。假如這時它遇到了一頭狼,就不得不狂奔逃命,從而使體溫進一步升高,最後勢必會熱死。因而,為了生存,駝鹿必須以逸待勞,保持低體溫。牛和羊等反芻動物每吃一小時的草,必須花三四個小時來消化。它們別無選擇,只能靜靜地躺在那兒,把胃裡的食物重新吐回嘴裡細嚼慢咽,然後送到胃裡消化吸收。鳥類的大部分時間也在養精蓄銳,因為它們飛行時按單位體重計算的熱量消耗,要比其他動物高。

沙漠中的蜥蜴是一種變溫動物,它之所以靜止不動,躺在沙里,是為了讓太陽把沙曬熱,由此而獲得活力,然後才能敏捷地去捕捉獵物。此外,減少活動也是沙漠動物減少水分蒸發的好辦法。

許多動物之所以偷懶,是為了節約體內十分有限的能量,把力氣用在刀口上。蜂群和蟻群中有專職的兵蜂和兵蟻。別看它們平時似乎養尊處優,一旦蜂巢和蟻穴遭到襲擊,它們就會奮起抵禦外敵。在這裡,平時少動是為了節約體內十分有限的能量。

動物紋絲不動地趴在一個地方,又是一種絕妙的護身法寶。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熱帶森林中的樹懶,一年四季都呆在樹上,幾乎從不下地。它常利用發達的爪子,把自己倒掛在樹幹上,一睡就是四五個小時。由於長期不動,樹懶身上長說了綠色的地衣和藻類植物。於是,一些食肉猛獸便很難發現它了。

動物們的好靜少動,事出有因,情有可原,這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是動物適應環境的必要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