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遠”號裝甲巡洋艦

“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是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造價總計1739761兩銀,二艦為同級姊妹艦,“經遠”於1887年1月3日下水,“來遠”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艦與“致遠”、“靖遠”、“左一”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該型艦是德國造艦史上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開始。

艦船資料

“經遠”、“來遠”屬同級艦,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動力採用2座3脹往復式蒸氣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每座重38噸),雙軸推進,功率5000匹馬力、航速15.5節(“來遠”為15.3/4節)、載煤量320-350噸,水線帶裝甲厚9.5-5.1寸,裝甲甲板厚3寸(傾斜處)/1.5寸(平坦處),炮座裝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裝甲厚6寸,全艦編制202-270人,管帶為副將銜。

主要武器

雙聯克虜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門炮重10噸,22倍口徑)、1880年式克虜伯150mm炮2門(每門炮重4.5噸)、75mm克虜伯炮2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40mm哈乞開斯炮1門、37mm5管哈乞開斯炮5門、18吋魚雷發射管4具(3具可轉動,另外1具為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位於艦艏撞角下方)。

艦史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11月(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許景澄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此二艦 ,派曾宗瀛、裘國安、黃戴監造。這次訂購在英德兩國海軍部之間引起一場技術上的激烈爭論,這次論爭引起德國首相俾斯麥(Bismarck)關注。他指示伏爾鏘船廠:“卓越地和準時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具有重大的意義。”該型艦原定用於台、澎防務,後因中法關係緩和,清政府為加快北洋海軍建軍考慮,改留用於北洋水師。兩艦都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戰,“經遠”艦在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奮勇作戰,在被日艦重創後該艦奮然撞向日艦,意與其同歸於盡,不幸被日艦魚雷擊中要害逐漸下沉,該艦官兵拒不棄艦仍向日艦發炮不止,直至完全沉沒,全艦231名官兵為國獻身。“來遠”艦在黃海大戰中遭重創,其後又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於1895年2月6日清晨在威海衛港內被日軍第一魚雷艇隊偷襲擊沉。

軍官

“來遠”管帶邱寶仁北洋海軍右翼左營副將(以花翎補用游擊升署),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
“來遠”幫帶大副林文彬,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駕駛二副謝葆璋,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魚雷大副張哲榮,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魚雷大副徐希顏,江蘇吳縣人,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來遠”槍炮二副唐春桂。
“來遠”船械三副蔡灝元,天津水師學堂畢業,甲午戰前調任“廣丙”駕駛二副。
“來遠”船械三副邱文勛。
“來遠”舢板三副戴錫侯。
“來遠”總管輪任廷山,機匠出身。
“來遠”大管輪許德和,機匠出身。
“來遠”大管輪陳景祺,福建長樂人,學徒出身。
“來遠”大管輪梅萼,機匠出身。
“來遠”二管輪陳國珍,機匠出身。
“來遠”二管輪詹成泰,甲午戰前調任“廣丙”大管輪。
“來遠”二管輪陳天福,機匠出身。
“來遠”三管輪楊春燕,機匠出身。
1887年尚未回國的“來遠”艦,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桅桿附近舷側的艦名。(照片收藏於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編號Q413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