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色海洋”現象

e)卻沒有如此輕視這一現象,實際上在他的名著《海底兩萬里》中,描繪過鸚鵡螺號潛艇穿過一片發光的“乳海”的情景。 由於這些小細菌自身只能發出非常微弱的光芒,所以它們需要聚在一起以產生更大的影響。 想像一下當它們的數量膨脹到400萬億億時,它們集合體的光域會多么龐大,也就是“乳白色海洋”面積的大小。

概述

數百年來,水手們都會被告知一個據說發生在遙遠大海中的神秘故事。他們反覆講述,蒼茫大海中會在瞬間湧現出綿延數公里的乳白色的、發光的海水,有時候會漫延到視野範圍之內。由於沒有人能對這種現象給出合理解釋,大部分人都不把“乳白色海洋”放在心上,只當做是說大話或者是單純認為某人因精神錯亂而產生的幻覺,是那些渴望回到陸地的水手們的想像而已。然而,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卻沒有如此輕視這一現象,實際上在他的名著《海底兩萬里》中,描繪過鸚鵡螺號潛艇穿過一片發光的“乳海”的情景。歲月如梭,雖然眨眼間到了更加現代化的時代,但是船舶們依然在不斷報導像凡爾納在他的書中所描繪的 “乳海”,尤其在印度洋海域。因此在2005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海軍研究中心的史蒂文·米勒博士的帶領下,一組科學家決定去近距離研究水手們所謂的“乳白色海洋”。他們運用衛星感測器採集的數據,證實了1995年在印度洋西北部一艘叫做S.S. 利馬的英國商船所報導的“乳白色海洋”事件。
1995年1月25日,利馬號報導說:“在一個晴朗的夜晚,在距離索馬里海岸150海里的地方,一道發白的亮光出現在地平線附近,15分鐘後,船已經完全被一片相當均勻的、發光的、乳白色的海水所包圍了,船隻看起來像航行在被白雪覆蓋的田地里,或者在雲朵間滑行”。
米勒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國防氣象衛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縮寫為DMSP)以及繞極衛星來探測這個利馬號全體船員所描述的奇異事件。就在S.S. 利馬號報導的同一個日期和時間,衛星圖像確實顯示出在印度洋西北部區域,有一片相當於康乃狄克州州大小的地方散發著微光。一時間,“乳白色海洋”現象似乎不再是空穴來風了。

現象的奧秘

發光細菌不同於那些比較常見的發光生物鞭毛藻,後者會導致船尾偶爾發光,或者在赤潮爆發時在海岸形成波浪形碎片。鞭毛藻能發射出短暫的光亮,而發光細菌則能產生微弱且持久的光。這些細菌利用化學反應中的兩種物質發光:一種是螢光素或者發光物質,另一種是螢光素酶。這兩種物質作為一種酶,可以促使螢光素氧化,同時產生作為副產品的光。
與鞭毛藻通過光來避開捕食者不同,事實上發光細菌也許正是用光來吸引魚類,它們希望被魚吞食,因為發光細菌最喜歡的生存場所就是魚腸。由於這些小細菌自身只能發出非常微弱的光芒,所以它們需要聚在一起以產生更大的影響。想像一下當它們的數量膨脹到400萬億億時,它們集合體的光域會多么龐大,也就是“乳白色海洋”面積的大小。
米勒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還沒有完全確定,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么多細菌聚集到一起,但是他推測,這些細菌聚集在一起也許是為開拓水中的有機物作為殖民地。在1985年的哈氏弧菌樣本中,科學家們發現發光細菌把藻類中的棕綠藻作為了殖民地。
現在,有了國防氣象衛星系統的幫助,科學家們準備繼續他們關於“乳白色海洋”的研究,希望能找到在這個神奇而飄渺的景象背後的更科學、更確定的答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