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

“三桶油”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3個石油企業的簡稱,“三桶油”也是中央企業的三個代表。在壟斷體制的庇佑下,“三桶油”付出甚少所得太多,從而嚴重擠占民企發展空間。概念的由來:2010年9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某些行業出現壟斷是正常的,“如果沒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3個石油企業,中國經濟早亂了”。隨後李解釋稱,2008年油價高漲時,“三桶油”承受高達1680億元巨額虧損以維持國內市場的穩定。李榮融為央企壟斷辯護終於登上了一個新台階,雖然辯護得很沒有道理,但至少說出了真實想法,也讓人們能夠看到國資管理者的真實心態,還是值得稱讚的。

概念的由來

2010年9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某些行業出現壟斷是正常的,“如果沒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3個石油企業,中國經濟早亂了”。隨後李解釋稱,2008年油價高漲時,“三桶油”承受高達1680億元巨額虧損以維持國內市場的穩定。

“三桶油”壟斷有功是得便宜賣乖
“三桶油”壟斷有功是得便宜賣乖
李榮融為央企壟斷辯護終於登上了一個新台階,雖然辯護得很沒有道理,但至少說出了真實想法,也讓人們能夠看到國資管理者的真實心態,還是值得稱讚的。
還在5年前時,李榮融曾表示,石油、電信、電力等行業不存在壟斷,已經形成一個基本競爭格局。到了2008年8月《反壟斷法》實施,其中規定“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李榮融可以高興地為壟斷辯護了。不過,還是要到從國資掌門人的職位上卸任,李榮融才放下羞答答的面紗,公開為壟斷辯護。
不過,李榮融用來為壟斷辯護的理由,也就是如果沒有“三桶油”,中國經濟早就亂了,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因為在歷史上沒有發生的事情,人們很難找出它的答案。與其說如果沒有“三桶油”中國經濟早就亂了,不如看看有了“三桶油”,中國的民眾享受了多少經濟發展的益處,中國民眾從自己的資源中得到了多少回報。

得便宜賣乖

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央企,總是願意表白自己的虧損是為國家承擔損失,那么大家來看看,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央企,到底虧了嗎?
首先,中國境內的油、氣資源,是屬於全國人民共有的,由政府代為管理,而這么值錢的資源,不論賣給誰,都可以帶來巨額的收入。比如中石化集團花了72億美元收購Addax,價格是按每桶34美元收購探明儲量,每桶14美元收購可能儲量來計算的。而我國石油總儲量大概有650億噸,按一半探明一半可能的儲量來計算,總儲量大概價值78萬億元。一筆價值78萬億元的資產,幾乎免費給“三桶油”使用,難道還能虧嗎?
其次,央企使用的土地,大多是免費得來,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的央企把頭削尖了也要鑽到房地產領域,如果央企的土地都要上繳租金或轉讓金,會為我們帶來多少財政收入?
第三,巨大的存貸差,大幅提高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成本,而央企則可以靠著巨大的貸款額度、極低的貸款利率,從而在通脹中掠奪貸不到款或高息貸款的民眾。如果民眾、民企能夠與央企獲得同等的貸款優惠,央企還能保持高額利潤嗎?
且不說為了保護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且不說“三桶油”1680億元虧損又從財政那裡拿回去多少,僅僅這三種優惠,就已經讓民眾損失慘重了。為什麼我國會消費比美國還貴的油,花著比韓國貴100多倍的價錢上網?人們無法回答沒有“三桶油”中國經濟會不會亂,但人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有了“三桶油”,中國的資源也沒有惠及民眾。
資料顯示我國經濟成長對能源和原油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加。如果全年原油價格上漲30%將使總物價水平上漲1.5%投資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0.7%。因此要想擺脫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束縛只有最大限度地維持國內油價的相對穩定。實事求是地講在這個方面三巨頭的貢獻不能抹殺。
作為高度壟斷的能源央企“三桶油”擁有與其他壟斷企業一樣的“毛病”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為員工發放高工資和高福利再譬如高成本運營,行業管理水平低下等。
而且必須指出兩個問題。其一:三巨頭在維護國內油價穩定方面的“虧損”這些年來一直獲得國家給予的巨額政策性補貼。其二:三巨頭維持國內油價穩定的“虧損”只是發生在煉油板塊方面這並沒有影響其整體行業上的大幅盈利。可見雖有“維穩”巨虧但壟斷性暴利更大。而石油從開採,輸送直到銷售整個產業鏈和經營環節都掌握在“三桶油”手裡其間民營企業屢受打擊幾無生存之地。
而“三桶油”又是什麼“省油的燈”呢?人們可以看到他們不斷打著與國際接軌跟美國人攀比的幌子“逼宮”有關部門要挾進行漲價——甚囂塵上的“裸油價”詭辯就很是說明問題。而他們暴得的大利除了造福於其職工之外廣大國民得益何在?
在壟斷體制的庇佑下“三桶油”付出甚少所得太多而嚴重擠占民企發展空間,養成低效管理之陋習從這個意義上說給人說幾句也是應該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