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MT

CUMT

CUMT,中國礦業大學,創立於1909年年,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亦是全國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

礦大

【學校名稱】

中國礦業大學,簡稱“中國礦大”、“礦大”、“礦業大學”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縮寫CUMT

【成立時間】

1909年 清宣統元年(焦作路礦學堂)

【學校層次】

中國礦業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統招全國一本)。
國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
國家“111計畫”成員高校,全國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
2010年10月18日,中國礦業大學舉行建校一百周年慶典,在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教育部分別與江蘇省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簽署了共建中國礦業大學的協定。
自此,中國礦業大學形成了省、部、局共建的辦學格局,是江蘇四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
分別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

【組織機構】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

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
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70人,副教授385人,博士生導師197人,碩士生導師662人;先後有7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4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52人被列為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8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18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26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學校設有20個學院,62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現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江蘇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 ,4個部級重點學科,15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歷史沿革】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的焦作路礦學堂。這是一所最初由英國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資創辦,在我國建立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
中國礦業大學歷經14次搬遷,11次易名。
(1909-1915)焦作路礦學堂(校址:焦作):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成立。
1913年12月,路礦學堂首屆學生畢業後,英國福公司單方面撕毀契約,中斷經費,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
(1915-1919)福中礦務學校(校址:開封):
1915年,在開封恢復停辦了兩年的路礦學堂,定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並確定每年6月5日為校慶日。
(1919-1921)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校址:焦作):
1919年2月,學校舉辦專門本科後改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
1920年4月,學校從開封遷回焦作路礦學堂原址,於5月10日正式開學。
(1921-1931)福中礦務大學(校址:焦作):
1921年夏,學校增設大學本科,改名為福中礦務大學。
(1931-1938)私立焦作工學院(校址:焦作):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將福中礦務大學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成為國內唯一的私立工學院。
(1938-1949)國立西北工學院(校址:西安、城固等):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合併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
歷盡千辛萬苦,足跡遍及西安、甘肅天水、陝南城固、河南洛陽、鄭州、蘇州,頑強的生存下來。
(1949-1950)國立焦作工學院(校址:蘇州、焦作):
1949年4月底,蘇州解放,華東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學院,更名為國立焦作工學院
1949年6月1日,在蘇州舉行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
1949年9月6日,焦作工學院全體師生告別蘇州返回焦作故地。
1950年1月,焦作工學院劃歸燃料工業部領導。至此,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學院。
(1950-1953)中國礦業學院(校址:天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籌建中國礦業學院,並將焦作工學院主體遷到天津。
1950年,新生在天津進校後,學校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焦作—天津兩地辦學的過渡期。
1951年2月20日,學院在天津新址舉行了慶祝中國礦業學院津焦合校大會,焦作校址繼續辦學。
1951年4月26日,學院在天津大光明電影院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和成立大會。
1952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和唐山交通大學的礦冶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
(1953-1970)北京礦業學院(校址:北京):
1953年9月11日,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
1960年,北京礦業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70-1978)四川礦業學院(校址:四川):
1970年,學校從北京搬遷到四川省合川縣,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
1978年2月17日,四川礦業學院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1978-1988)中國礦業學院(校址:徐州):
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遷到江蘇省徐州市,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
(1988-至今)中國礦業大學(校址:徐州.北京):
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199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2007年,南湖校區主體工程竣工。
2009年,北京校區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2009年10月,成功舉辦中國礦業大學建校暨中國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慶典。

【學校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

後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大學、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科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期間,遷至四川,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中國礦業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88年5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6年1月,江澤民吳邦國同志視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澤民同志為我校題詞:“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把中國礦業大學辦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李鵬同志題詞:“發展能源科教事業,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李嵐清同志專程到學校視察,對學校辦學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2005年元旦,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切接見著名礦井瓦斯防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師周世寧教授,並指出能源工業發展與安全生產離不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希望中國礦業大學保持特色,辦成精品。2009年1月29日,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德國默克爾總理的共同見證下,江蘇省與德國北威州共建徐州生態示範區合作協定正式簽署,使我校“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為這方面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2009年6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給我校30名奔赴西部艱苦行業基層一線工作的畢業生回信:“同學們:基層艱苦地方需要你們,那裡大有可為,希望同學們努力奮鬥!”2009年10月12日,正在德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了中德經貿與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了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定。2009年10月18日,學校迎來了百年校慶,胡錦濤同志發來賀信,劉延東同志到校視察並出席校慶慶典大會。
中國礦業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學校設有20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設有9
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類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其中4個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9個省重點學科(其中4個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4個部級重點學科,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先後為國家培養了14萬多名畢業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中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70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0項,省部級優秀教材獎64項;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優秀課程45門、優秀課程群2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省級品牌專業10個、建設點5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建設點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建設點12個。近年來,我校本科生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600多項,大學生累計獲得專利授權400餘項。1999年以來,我校有14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目前,學校共有各類學生44000多人,其中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600多人,留學生100多人。
中國礦業大學致力於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9391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387項,包括“863”項目22項、“973”項目34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0項等;先後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30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70項;申請專利978項,授權625項,出版各類著作818部,編寫教材334部。近年來,學校積極實施國際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斯運伯恩科技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2008年,學校與德國Bochum工業大學、DMT、DBT等知名企業聯合成立“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德國前總理施洛德先生出任該中心名譽主任。百年校慶期間,中德中心首屆理事會正式成立,我校與國外10所知名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與澳大利亞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學院。2009年12月,我校與西澳大學、昆士蘭大學簽署了共建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的合作協定。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70人,副教授385人,博士生導師197人,碩士生導師662人;先後有8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51人入選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00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160多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
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藏書210萬冊;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學校改革與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從研究教學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支撐和引領能源、礦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2009年3月至8月,經過為期近半年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校確立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礦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在能源和資源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目前,學校正朝著建設“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礦業”的奮鬥目標闊步前行。

【北京校區】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大學,由地處北京和徐州的兩個辦學實體組成。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是在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研究型大學。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97年7月,經原國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位於北京市高校雲集的海淀區學院路,東眺國家奧林匹克公園,西望頤和園、圓明園與香山,學校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56餘萬冊,電子圖書28萬冊。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是一所具有礦業特色,以工科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以及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
學校現設有研究生院和10個學院,8個國家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9個具有博士、碩士整體授予權的一級學科,8個“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50個博士點,96個碩士點,62個本科專業。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多個基礎和專業基礎實驗室,還有水煤漿世界實驗室、中日地層環境力學中心以及國際交流中心。2007年學校成立了我國首家以能源與安全為特色的科技園---“中關村能源與安全科技園”和“中國礦業大學留學人員創業園”。此外,學校還是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在職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工程碩士的單位。
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其中兼職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25人,碩士生導師130人,教授109人,副教授104人,57%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91%的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中有2人分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和提名獎,7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2人入選北京市新星計畫,2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21世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將始終堅持能源與安全特色,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隊伍建設為關鍵,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強化特色,充實內涵,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鬥。

【兩院院士】

陳清如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錢鳴高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周世寧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謝和平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彭蘇萍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劉炯天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已故院士
韓德馨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學院設定】

1、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
2、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3、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
4、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5、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6、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7、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
8、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
9、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
10、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
11、中國礦業大學理學院
12、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13、中國礦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14、中國礦業大學冀中能源體育學院
15、中國礦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6、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17、中國礦業大學電力工程學院
18、中國礦業大學套用技術學院 
19、中國礦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20、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獨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獨立學院

【傑出校友】

中共中央委員

王森浩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採礦工程專業1952級)
柴松岳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經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85級)
汪嘯風 中共中央委員、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機械工程專業1964級)
於洪恩 中共中央委員、煤炭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採礦工程專業1958級)
韓英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中央書記(採礦工程專業1958級)
陳郁 中共中央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省長

省部級幹部

吳子牧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大學工作部部長
張仲魯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煤礦管理總局副局長
張寶明 全國政協常委、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煤炭管理幹部學院1986級)
鍾子云 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全國人大代表、中顧委委員
趙鐵錘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兼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管理工程專業碩1993級)
付建華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採礦工程專業碩1982級)
姜增偉 商務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壽嘉華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企業管理專業碩1987級)
周敬東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機械工程專業1962級)
路耀華 國務院稽察特派員、國務院派駐國家電網公司監事會主席(採礦工程專業碩1989級)
候慎建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地球物理勘探專業1982級)
孫升林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地質工程專業1978級)
李潤五 北京市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委員(機械工程專業1960級)
金生官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電氣工程專業1965級)
謝廣祥 安徽省副省長、公黨中央常委(採礦工程專業博2001級)
毛志君 海南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採礦工程專業1954級)
李國芳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工業設計專業1964級)
武三松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採礦工程專業1956級)
靳承序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採礦工程專業1956級)
張國榮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採礦工程專業1955級)
張漢英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地質工程專業1957級)
張洽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採礦工程專業1953級)
陶鎧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社長(電氣工程專業1959級)
尚勇 科技部副部長、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紀委書記(礦山工程力學專業博1982級)

兩院院士

張伯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師昌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陳清泉 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科學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會長
范維唐 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炭工業部副部長
謝和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宋振騏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礦山壓力及岩層控制學家
傅恆志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校長、著名材料及冶金專家
李恆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與金屬物理學家
張沛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學家
高景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技術科學部常委、副主任、清華大學校長
陳秉聰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機電工程專家
劉廣志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質礦產部科技高級諮詢中心顧問
鮮學福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安全技術專家
何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

著名專家學者

張文奇 著名金屬腐蝕防護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沈季良 著名礦井建設專家、中國煤炭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李棲鳳 著名礦井建設專家
柴化周 著名礦井建設專家
張仰均 著名選礦專家
谷鐵耕 著名採礦專家
楊力生 著名通風安全專家
張守范 著名礦物學專家
靳錫庚 著名石油勘探專家
席聚奎 著名熱處理專家
許道生 著名冶金學家
袁慧灼 著名冶金學家
陳澤浦 著名稀土金屬學家
袁耀庭 著名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吳京 著名煤礦基本建設及採煤機械化專家

高校領導

張仲魯 河南大學校長、全國煤礦管理總局副局長、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總務長
高景德 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技術科學部常委、副主任
謝和平 四川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礦山工程力學專業博1984級)
傅恆志 西北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學院1946級)
徐建培 青島大學黨委書記
柯文進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
李進堯 北京人文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採礦工程專業1954級 )
鄒友峰 河南理工大學校長(工程測量專業1990級)
譚書敏 成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採礦工程專業1978級)
楊庚宇 華北科技學院院長(博1994級)
韓寶平 徐州工程學院院長(博1994級)
李宗柯 徐州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郭福善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黨委書記
孟祥才 徐州醫學院黨委書記

【特色期刊】

中文期刊:中國礦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I index 核心收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EI收錄率100%

中文期刊:採礦與安全工程學報

EI index 核心收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EI收錄率100%

英文期刊: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
The journal has been indexed and/or abstracted by Ei Compendex, 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

【百強排名】

7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結果與排序

《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2007年-2009年)3年整體投入綜合得分(第30位)
(2007年-2009年)3年整體產出綜合得分(第24位)
(2007年-2009年)3年整體績效得分(第14位)

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

2002年(第25位) 2003年(第31位) 2004年(第33位) 2005年(第35位)
2006年(第41位) 2007年(第41位) 2008年(第45位) 2009年(第46位)
2010年(第37位)

【孫越崎學院】

為探索與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本科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中國礦業大學在多年舉辦理工高水平班的基礎上組建孫越崎學院。

圖書館(圖文信息中心)

這是以近代工礦泰斗、學校前身——焦作工學院的名譽校董孫越崎先生的名字命名、組織本科教學的實體性二級學院。今年9月,首次面向全校2008級新生進行選拔,90名優秀新生已經進入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學習。
建立孫越崎學院,旨在充分利用和發揮我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人才。孫越崎學院也是我校實施本科教育優質工程的主體內容之一。
孫越崎學院將借鑑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生在完成學院的培養計畫,修完規定的學分後即可畢業,修業年限可在3至5年內彈性調整。但每年學院將淘汰一定比例不能適應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退回原學院學習,並補充選拔相應比例的其他學院的優秀學生轉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真正從根本上保證“精英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在該學院前兩年學習基礎課,由學校最優秀的教師授課,外語將由外教任課,部分課程還採用雙語教學。兩年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專業,並且每位學生都配備一名專業導師,由本校或外校選聘的優秀教師擔任,幫助他們制定個性發展的培養計畫。學生可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提前進入學術研究領域。 凡被選拔進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在完成規定的學分後,均可獲得免試碩士研究生資格,其中優秀者可以本、碩、博連讀或出國留學。學校對於進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在獎助學金、科研訓練項目、科技競賽、出國留學選拔等方面都將給予政策性傾斜,以激勵拔尖人才成長。
孫越崎學院不同於其他學院,還在於該學院將不再設立專門的學生輔導員,學生成立自我管理委員會,自主處理學習、生活中的相關事務,真正體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孫越崎學院雖然是以近代工礦泰斗、名譽校董孫越崎先生的名字命名,但學院的招生並不限於煤礦專業,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專業,也有少部分文科專業。孫越崎學院的成立,是中國礦業大學轉變教學管理模式的一次全新嘗試,該學院將成為培養優秀拔尖人才的特區。

【研究生院】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於2004年。
中國礦業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1年。
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復後,中國礦業大學第一批獲準招收研究生。
1981年,該校被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2000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獲準試辦研究生院。
2004年 5月,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為全國正式擁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單位(江蘇省高校研究生院中僅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獲此殊榮)。該院研究生培養水平江蘇省領先,並居於全國前列。

公共教學區

中國礦業大學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學校設有19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現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級重點學科,15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現有博士生導師197名,碩士生導師662名,其中部分導師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家和學者。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主動適應社會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已逐步形成了多渠道生源和多層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在培養層次上有博士、碩士;在選拔方式上,博士生除公開招考外,還有“直博生”、“本-碩-博連讀”、“碩-博連讀”、“提前攻博”;碩士生除全國統考外,還有“推薦免試”、“單獨考試”和“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在培養方式上有“全脫產”、“半脫產”和“在職學習”;在培養目標上,除繼續為高校、科研機構培養教學、研究型人才外,還突出了專業學位、煤礦企業急需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等套用型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院始終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並致力於營造完善的成才機制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不斷的改革,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徐州校本部共授予674人博士學位、5035人碩士學位,截止到2008年9月,徐州校本部在校研究生規模達到6289人,其中博士生973人,全日制碩士生3877人,專業學位碩士生1439人。在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中,有8人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有16人先後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獲獎。1999年該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自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至2009年止,中國礦業大學每年至少有一篇博士論文入選,且由最初的單一礦業工程類博士學位論文入選,逐漸發展到非強勢專業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至此中國礦業大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共有14篇,居全國高校第14位,獲選論文量在江蘇省僅次於南京大學,並成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獎排行榜前14位中唯一一所非首批“985工程”高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1999年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以來,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總數截止2009年累計14篇,列全國高校第14位!統計數據如下:
1999年(1篇) 2000年(3篇) 2001年(1篇) 2002年(1篇) 2003年(1篇) 2004年(1篇)
2005年(0篇) 2006年(2篇) 2007年(1篇) 2008年(1篇) 2009年(2篇)
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量是評價大學或其他研究生培養機構研究生培養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由此可見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和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特別是礦業工程領域研究生的培養能力居全國前列,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院已經成為江蘇乃至全國領先的研究生培養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