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H級是前蘇聯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當時的蘇聯第18中央設計局)負責設計,艇體外形和指揮台圍殼形狀等均與高爾夫級(G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相似。首艇K-19號於1958年開始建造,由於1959年底美國的“喬治·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正式服役,在蘇聯軍政最高領導人的直接干預和再三催促之下,K-19號飛彈核潛艇終於在1960年11月12日匆忙完工下水。就這樣,K-19號彈道飛彈核潛艇從設計到建造都沒有經過詳細的技術論證。

潛艇簡介

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H級是前蘇聯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當時的蘇聯第18中央設計局)負責設計,艇體外形和指揮台圍殼形狀等均與高爾夫級(G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相似。首艇K-19號於1958年開始建造,由於1959年底美國的“喬治·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正式服役,在蘇聯軍政最高領導人的直接干預和再三催促之下,K-19號飛彈核潛艇終於在1960年11月12日匆忙完工下水。就這樣,K-19號彈道飛彈核潛艇從設計到建造都沒有經過詳細的技術論證,在還沒有完全建造好之前又匆忙下水,且完工後又沒有經過仔細的安全檢查以及足夠的海試,就倉促上陣,在其30年的服役生涯中,K-19號彈道飛彈核潛艇3次大洋蒙難,多次發生小事故。

基本數據

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水下滿排水量:5000噸(“H級”I,II型),6400噸(“H級”III型).
動力:兩台190兆瓦壓水堆通過汽輪機提供35000馬力總動力.
作戰潛深:240米
最大潛深:300米
水下極速:26節(“H級”I,II型),22節( “H級”III型).
編制:104人
自持力:50天
武器:
SS-N-4海基彈道飛彈三枚(“H級”I型)
SS-N-5海基彈道飛彈三枚(“H級”II型)
SS-N-8海基彈道飛彈四枚(“H級”III型)
四個533毫米魚雷發射口/四個406毫米魚雷發射口(魚雷種類:16枚533毫米高爆炸藥魚雷,4枚533毫米15萬噸級核魚雷,2枚406毫米高爆炸藥魚雷).

型號說明

H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前後共發展了3個型號,共建造8艘。原型為H-Ⅰ型,裝備D-2發射系統和SS-N-4“薩克”彈道飛彈,K-19號就屬於H-Ⅰ型,其裝備的SS-N-4飛彈在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時才能發射,攜帶單一核彈頭,射程560公里。H-Ⅱ型裝備D-4發射系統和單彈頭的射程1420公里的SS-N-5彈道飛彈,這種飛彈可水下發射。在H-Ⅱ型核潛艇開始作戰部署之後,蘇聯海軍研製了更為先進的SS-N-8彈道飛彈,於是對7艘H-Ⅱ型進行改裝,出現了H-Ⅲ型,艇體加長至127米,裝備6枚SS-N-8潛對地彈道飛彈,水下排水量也增至6400噸。

H-Ⅰ型技術參數

658型是H級中的第一型,稱H-1型。
658型的作戰任務是用彈道飛彈攻擊敵陸上基地、港口和岸上軍事目標。和629型(G級)相比,658型有更大的續航力,可以遠離基地,深入到接近敵領土的海區,在敵反潛區外發射彈道飛彈,限於當時蘇聯彈道飛彈的技術水平,658型裝備的仍是和629(G-1型)相同的、水上發射的P-13型彈道飛彈。
658型水上排水量4030噸,水下排水量5300噸,最大長度114.0米,最大寬度9.2米,平均吃水7.5米,2座壓水反應堆,BM-A型(2X70兆瓦),1台60-ДМ型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39200馬力(亦有60-Д型的報導,35000馬力,和N級相同)。雙軸、雙槳。備用動力有柴油發電機,2台ДГ-400型直流發電機組(柴油機為M-820型)2X400千瓦。另有交流電源400赫,380伏。28CM-1型蓄電池,2X112塊。ПГ-116型經航電機,推進功率2X450馬力。水上航速21節,水下航速26節。水下續航力(節)31000海里(26節)(全功率)。極限下潛深度300米,工作下潛深度250米。自給力50晝夜,艇員128人。
武器:658型裝備3枚水上發射的P-13彈道飛彈。首部有4具533毫米和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艇尾還有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可發射СЭТ-65、53-65K和53-61型魚雷。12枚533毫米的魚雷存放在架上,4枚在管中。另有4枚400毫米的魚雷,總共有魚雷20枚(有資料說共22枚,其中400毫米的魚雷有6枚)。

H-1型的結構和總布置

658型是緊接著在627型(N級)之後研製成功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為了趕進度,658型沒有經過方案設計階段,就在1957年一季度完成了技術設計,而直接從627型"拿來"了多項技術和裝備,吸取了629型(G級)的研製成果。可以說,658型就是在627型的基礎上,在艇中部嵌入一個飛彈艙而構成的。
658型為雙殼體結構。和627型不同的是,658型的艇首沒有用627型"魚雷"形的艇首,而採用水面艦艇形的艇首。這主要是為了照顧艇水面狀態航行時的性能,不致產生埋首現象,能破浪前進,有利於發射飛彈和進行飛彈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全艇分為10個艙。第4艙就是飛彈艙。其餘的9個艙和627型的分艙布置基本相同。
第1艙-魚雷艙,第2艙-居住艙和蓄電池艙:第3艙-中央指揮艙;第5艙-柴油發電機和輔機艙(相當於627型的第4艙),第6艙-反應堆艙(627型為第5艙);第7艙-主機艙(627型為第6艙),第8艙一經航電機艙(627型為第7艙),第9艙-輔機、廚房和住艙(627艙的第8艙),第10艙-尾魚雷艙和住艙。
658型的隔艙壁都是平面艙壁。這是和627型不同的。627型有4個球面艙壁,有3個逃生艙:第1艙、第3艙和第8艙。這3個艙都是有出入艙口的。
在658型的輕外殼上試裝了用橡膠製成的消聲瓦,但試驗結果並不理想。使用後因貼上不牢而脫落一些。

H-1型的武器和觀導設備

658型裝備P-13型彈道飛彈。這型飛彈也曾裝備於629型(G-1型)上。不過首先交艇的幾艘629型艇,因為P-13型的研製進度趕不上裝艇要求,就先暫時裝備了P-11ФM型飛彈。658型也一樣,最初也是裝備P-11ФM型飛彈。1961年10月P-13型飛彈研製成功後,才將艇改裝為裝備P-13型飛彈的。
P-13型飛彈由385設計局,在B.П.馬克耶夫領導下完成研製。
P-13型是液體燃料型飛彈,長度11.8米,直徑1.3米,射程560千米,起飛重量13.6噸,單彈頭,但可裝核彈頭。這是一型只能從潛艇水上狀態發射的彈道飛彈,圓機率偏差為4千米。
圓機率偏差”是指所發射的所有彈頭的50%,預計都能命中瞄準點為圓心所作出的圓的半徑值。圓機率偏差用以描述飛彈的命中精度。P-13型飛彈的"圓機率偏差"為4千米,顯然命中精度是不高的,但消滅大面積目標,如城市,海港、海軍基地等還是足夠的。
P-13型飛彈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液體燃料由燃料和氧化劑組成。燃料的燃燒不需要外界空氣。但是P-13型飛彈的燃料是一種ТГ-02燃料(二甲苯胺和三乙胺的混合劑),這種燃料的蒸汽在化合時自燃,是一種高危火源。因此艇上只將裝有氧化劑(AK-27И四氧化二氮在濃硝酸的溶液)的飛彈放入發射筒中,而將燃料另置於耐壓艇體外的專用容器中。而3枚飛彈所用的燃料要分開放。在進行發射準備工作時才將燃料注入飛彈。
飛彈發射前,需預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潛艇上浮後從發射筒中升起飛彈,進行發射。從潛艇上浮至發射第三枚飛彈的時間為12分鐘,然後潛艇下潛。這12分鐘,658型艇就完全暴露在水面狀態。
可以說,P-13型飛彈的維護保養和操作使用都是非常不便的。
艇上配備有"冥王星-658型"綜合導航系統。聲吶設備則有МГ型"北極"主被動聲吶站,МГ-10噪聲定向站,"亮光-M"型水聲通信站和МГ-13型探測敵聲吶的偵察聲吶站。雷達站有"信天翁"(或譯"海鷗")攻擊雷達,"涌浪"偵察雷達和"鉻-K"敵我識別器。魚雷射擊指揮儀是"列寧格勒-658"型。此外,還有一些導航設備和潛望鏡。
658型還可以從魚雷發射管發射МГ-14水聲對抗設備。1967年又採用了МГ-24型自航式聲干擾器,從艇上的模擬彈和信號彈發射裝置(ВИПС)發射(ВИПС裝置在R級上也有,用以發射ИП模擬彈和ИСП信號彈)。МГ-24使用深度30-40米,能連續工作30分鐘。這是用以干擾敵水聲設備工作的。

H-2型

H-2型H-2型
658型的研製取得了成功,蘇聯有了彈道飛彈核潛艇,然而在水面狀態發射飛彈並停留12分鐘,暴露了潛艇,不符合隱蔽性的要求。水面狀態的潛艇會成為敵反潛飛機的最佳目標。
1958年蘇聯就已開始研製新一型飛彈P-21型。P-21型可以從潛艇的水下狀態發射,並且有比P-13型飛彈更大的射程,提高了攻擊的隱蔽性。
1965-1970年間就在658型艇的大修期間,所有8艘艇都換裝了P-21型,這就是658M型(H-2型)。
P-21型彈道飛彈長14.2米,直徑1.3米,起飛重量19.7噸,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1420千米,單彈頭,圓機率偏差1.3千米,P-21型飛彈的總設計師也是Б.П.馬克耶夫。
為進行P-21型飛彈的試驗,改裝了一艘G級潛艇,成為629B型。629B型艇於1960年12月完成了飛彈的發射試驗後,列入了現役。1964年蘇聯就開始了629A型的改裝,是為G-2型、同時也對658型(H-1型)進行裝備P-21型飛彈的改裝,成為658M型(H-2型)。
彈道飛彈的水下發射有"濕式"和"乾式"兩種方式,658M型是用"濕式"從水下發射P-21型飛彈的。發射前,先往發射筒內注水,使發射筒內和舷外的海水壓力相等,便於開啟發射筒的蓋子。發射時,飛彈發動機就在筒內點火。發動機噴出的燃氣可將飛彈拋出筒外,飛彈進入大氣。因為發射時飛彈處於有水的發射筒內,所以稱"濕式"發射。又因飛彈發動機在筒內就點火,也稱"熱發射",這是蘇聯潛艇採用最多的一種發射方式。
在水下發射時,發射時的脈衝力會使艇突然上浮16米,未能保持發射深度。發射深度是一很狹窄的深度範圍,又稱發射通道。發射通道由飛彈研製單位,潛艇設計單位和海軍協商,最後由海軍根據作戰使用要求確定。發射飛彈時,艇未能保持發射深度,給齊射的下一發造成困難,為此,658M型還設有定深系統,使潛艇自動保持規定的深度。
658M型裝備了“綠寶石”飛彈射擊指揮儀
雖然658M型艇的設備陳舊,噪聲也較高,以及一些其他缺點,但這終究是蘇聯第一型可以從水下隱蔽發射彈道飛彈的核潛艇。飛彈的射程也較P-13型大,可以在接近美國本土的海域巡邏,從水下發射飛彈,打擊縱深處的陸上目標。

H-3型

P-21型飛彈射程雖然有1420千米,但是每艘658M型艇仍是只能裝3枚。
1969-1970年又對658型的第6艘K-145艇進行了改裝,成為701型(H-3型)。每艇裝備6枚P-29型飛彈。P-29型飛彈也是由В.П.馬克耶夫任總設計師。
P-29型飛彈長13.0米,直徑1.8米,起飛重量33.3噸,射程7800千米(也有不同的報導)。單彈頭,液體燃料,水下"濕式"發射,這已經是洲際彈道飛彈了。
由於飛彈尺寸較大,6枚飛彈仍只能排單排,使得艇加長了13米,為127米。艇的總設計師為Н.Ф.舒利任柯。裝6枚飛彈的指揮室圍殼,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核潛艇中最長的。
701型僅建1艘,用作試驗P-29型飛彈,但試驗並不完全成功。以後P-29型飛彈成功地裝備在D級核潛艇上。

建造和服役

658型在北德文斯克建造,共建8艘。括弧中未註明的為開工日期:
K-19(1958.10.17開工,1960.11.12服役),K-33(1961.7,6);K-55(1962.8.12);K-40(1962.12.28):K-161(1963.6.15),K-145(1963.12.29);K-149(1964.2,12):K-178(1964.6,30)。均在北方艦隊服役。
其中K-145後來改裝為701型(H-3型)。1963年和1968年K-55和K-178先後調往太平洋艦隊,是從冰層下航渡到太平洋艦隊的,以堪察加為基地。後在上世紀70年代這兩艇改裝為658T型魚雷艇。K-40艇從1977年起成為通信艇KC-40艇。
658型首艇K-19艇在服役期間曾歷經多次險情。1961年7月4日在挪威海域進行訓練並準備發射飛彈(訓練),在浮出水面後,因為主循環泵和輔泵被卡住,反應堆活性區急劇升溫。當時艇上有3枚帶核彈頭的飛彈,一旦發生爆炸,離海區100千米的美海軍基地也要受到影響。在緊急情況下,艇員用了2個小時就安裝好了臨時的反應堆冷卻系統,排除了爆炸危險。因為搶救工作是在反應堆艙和與其相鄰的艙室中進行的,搶修的艇員由於受到大劑量的輻射,有14人先後死亡。進行搶修的艇員都是明知道會受到大劑量輻射,而不顧個人安危,抱定不惜犧牲的精神,挽救了潛艇和艇員,避免了一次核爆炸事故。
1962-1964年修理期間,將K-19艇的反應堆艙切割,並換上了兩座新的反應堆。失事的反應堆(尚有未耗盡的核燃料)就沉入了新地島的阿勃列西莫夫港。這種處理方法,在今天是絕對不會允許的,因為污染了海洋環境。
1969年11月15日,K-19艇在巴倫支海與一艘秘密跟蹤的美SSN-615艇("長尾鯊"號)相撞,兩艘艇都受到損傷。
1972年,K-19艇上又起火,死了28人。以後又到北德文斯克的"星星"修理廠進行修理。修好後,又在一次航行回港時,艇上發生火災,不過沒有人員傷亡。
西方曾將K-19艇稱為"寡婦製造者",並於2001年以該艇事故為題材拍攝了《K-19:寡婦製造者》電影。更有訊息傳出,1966-1969年在艇上服役的廚師弗拉基米爾·羅曼諾夫現在已是俄羅斯的億萬大享。他準備將這艘即將銷毀的K-19艇買下,改造成博物館,停泊在莫斯科河。
蘇聯潛艇艇員有時表現出一些帶迷信的觀點,可能漁民和海員在大自然面前多少有些迷信的。K-19艇下水時拋擲的香檳酒瓶就沒有破,因為艇外殼有橡膠製成的消聲瓦。K-19艇出事後,有很多人就回憶起這件事,說這是不祥之兆。作者也有這樣的經歷,知道蘇聯艇員是不讓婦女上艇的(在建造中,還未交付海軍的艇可以),說這會帶來晦氣。後來,這個習俗也傳到了我國潛艇部隊。

彈道飛彈核潛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