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

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

“北極星A-1”式飛彈是美國海軍研製的第一代潛射中程彈道飛彈,該彈既可供水面艦隻使用,也可由潛艇水下發射。1957年研製,1960年飛彈潛射試驗成功,1961年裝備美國海軍核潛艇,成為當時美國核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彈1965年全部退役,為更新型的“北極星A-2”式飛彈所取代。

基本資料

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北極星A-1”式潛射彈道飛彈

研製單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型號: U G M-27 A

現狀:已退役

概述

“北極星A-1”式飛彈是美國海軍研製的第一代潛射中程彈道飛彈,該彈既可供水面艦隻使用,也可由潛艇水下發射。1957年研製,1960年飛彈潛射試驗成功,1961年裝備美國海軍核潛艇,成為當時美國核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彈1965年全部退役,為更新型的“北極星A-2”式飛彈所取代。

研製背景

U G M-27 A(A-1)U G M-27 A(A-1)

潛地飛彈的研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一次水下偵察活動有關。1943年2月,蘇軍殲滅了被圍的德軍精銳部隊,取得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根本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而此時,駐在北非的盟軍也準備對德國發起攻擊。節節敗退的德軍如驚弓之鳥,他們派了一艘潛水艇,偷偷摸摸地潛入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港口打探虛實。潛水艇的艇長施泰因霍夫上尉,透過潛望鏡,看見港岸上一派繁忙的景象:許多軍艦靠在岸邊,正在裝各種軍用物資,岸上排列著數不清的坦克、大炮、汽車。施泰因霍夫立即命令士兵們做好戰鬥準備。射手們將魚雷發射管瞄準了靠在岸邊的軍艦。這時,他忽然想到:“炸毀幾艘軍艦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自己的潛水艇卻要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更糟糕的是這個情報無法送到德軍統帥部。”於是他命令道:“收起武器,馬上返航。”在返航途中,施泰因霍夫心裡悶悶不樂,自言自語地說:“今天,要是有一種能飛上岸的魚雷,把那些坦克、大炮之類統統炸個稀巴爛,那該多好啊!”回到德國後,施泰因霍夫向德軍統帥部匯報了偵察到的情報,並找到火箭專家布勞恩,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布勞恩聽完施泰因霍夫的介紹,告訴他:“要發明從潛水艇中射向岸上目標的火箭一定難度不小,不過,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願意和你一起試一試。”經過一段緊張的準備之後,兩人帶著6枚步兵用的標準火箭炮彈,來到波羅的海做水下發射試驗。施泰國霍夫將潛水艇潛入水下30米處,然後按動電鈕。只見火箭如蛟龍出海衝出水面,呼嘯著向岸邊飛去,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試驗成功了!施泰因霍夫和布勞恩欣喜欲狂,立即向海軍部做了報告。不久,希特勒指示,要研製出一種可在水下發射V-2火箭飛彈的容器。它要能將10噸重的彈頭髮射到160公里遠的地方。希特勒企圖用潛水艇將這個火箭發射容器秘密拖到離紐約160公里的海中,用這10噸重的彈頭轟炸紐約。布勞恩和施泰因霍夫接受了這個研製任務,沒有用多久時間,他們就成功地研製出能攜帶V-2火箭飛彈的水下容器,以及3艘能運載V-2火箭飛彈的潛水駁船。正當他們充滿信心地進行進一步的試驗時,蘇軍開始大反攻,德軍連連敗退,他們的實驗被迫停止了。

德國投降後,蘇軍繳獲了這些潛水駁船,而美軍得到了布勞恩和施泰因霍夫的研究資料後,立即組織科學家研製水下發射飛彈的系統。隨著兵器研製水平的提高,美國國防部意識到:在陸基彈道飛彈、潛地彈道飛彈、遠程轟炸機這人稱“三位一體”的戰略兵器中,潛地飛彈是最安全、最有生命力的。因此,美國國防部提出了“北極星”飛彈計畫(包括飛彈、核潛艇、水下通訊設備與導航等系統構成的龐大複雜項目)。

研製歷程

1、“北極星A-1”式飛彈的研製
UGM-27A, UGM-27A, UGM-27C, UGM-73A, UGM-96A, UGM-133AUGM-27A, UGM-27A, UGM-27C, UGM-73A, UGM-96A, UGM-133A

美國海軍上將阿雷夫·伯克在1955年夏天晉升為海軍作戰部長後,不久就在海軍軍械局成立了一個特種科研處,挑選海軍少將威廉姆·F·雷伯恩領導這個機構。它的任務是研製從海上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裝置。艦基火箭能夠形成一種潛在威懾力量,它比艦載機的威懾力更迅捷,更有效。雷伯恩的班子用陸軍研製的“朱庇特”中程彈道飛彈進行小心翼翼的試驗。然而,作為一種艦載的作戰武器,“朱庇特”所存在的難題是令人驚訝的。它的重量達55噸,豎立起來有一座六層樓高。它的液態氧燃料箱是一個可怕的火災策源地。幸運的是,1956年有些試驗表明了固體火箭燃料的可用性。此後不久,原子能委員會就大大地縮減了核彈頭的體積和重量。海軍立刻著手將新的彈頭和固體燃料火箭結合在一起,生產出了“北極星”飛彈,這種中程彈道飛彈長32英尺,重15噸。為了將這種飛彈裝備到新的核動力大型潛艇上去,美軍將其改裝為“北極星A—1”式飛彈。

2、“北極星”飛彈平台——飛彈核潛艇的誕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向宇宙空間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從衛星上發往地球的無線電信號,送到了每個國家無線電收聽者耳中。當晚,美國五角大樓里燈火通明,政界、軍界要員一邊看著美國戰略防禦能力布置圖,一邊在低聲討論著什麼。經過討論,他們認為,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表明,蘇聯已擁有或即將擁有足夠大功率的飛彈發動機和足夠精確的飛彈飛行制導系統,美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將成為蘇聯未來核武器的打擊對象。為此,美國政府和軍界領導人感到應立即建立起本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討論期間,他們想起了已在研製中的“北極星”飛彈計畫和第一艘“北極星”飛彈潛艇的研製工作,並決定將第一艘飛彈核潛艇的研製時間由5年縮短為2年。當然,美國人並沒有將這一緊迫感放在表面上,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記者招待會上仍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與他內心活動不一致的話:“這個衛星沒有什麼軍事意義!”為了儘早建造出與蘇聯抗衡的飛彈核潛艇,核潛艇的研製者們提出利用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鰹魚”級“蠍子”號潛艇進行改裝的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批准。“鰹魚”級潛艇全長77米,艇殼直徑9.7米。儘管其容積比常規潛艇大,但布置“北極星”飛彈發射裝置仍很困難,為此,研製人員決定從指揮台圍殼尾切面將 “蠍子”號艇體分成兩段,在兩段之間加接一段長為39.6米、直徑與原來相同的圓柱形耐壓殼體。其中大約長12米—14米用來布置飛彈發射指揮儀及其輔助導航設備,23米用來布置兩排共16枚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其餘3米—4米用來布置發射裝置的輔助設備。建成後整個艇長達116.6米,命名為“喬治·華盛頓”號,它就是人類史上的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出現,不但是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突破,也是戰略核力量的又一次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飛彈核潛艇則以其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飛彈發射場。1959年“喬治·華盛頓”號建成後,美國一連建造了5艘性能相近的同型艇。1960年7月20日,“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駛向海上靶場,進行“北極星”飛彈水下發射試驗。結果“北極星”飛彈不負眾望,第一發就命中1800公里處的預定目標。同年“北極星A-1”式飛彈隨同美國海軍第一支彈道飛彈艦隊成軍。緊接著,美國又研製成功了“艾倫”級彈道飛彈核潛艇。1961年8月服役的“伊桑·艾倫”號是美國建造的第一艘專門用來攜帶“北極星A—1”飛彈的潛艇,水下排水量7900噸,艇長125米,水下最高速度30節,艏部裝有6具魚雷發射管,飛彈艙攜帶16枚“北極星A—1”飛彈。“伊桑·艾倫”號和這個艦級的其他潛艇後來都被改裝以攜帶體積和射程都有所增加的“北極星”飛彈。

技術性能數據

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
彈長:8.68米。
彈徑:1.37米。
最大射程:2200公里。
發射重量:12900公斤。
彈頭核當量:60萬噸。
發射方式:固態燃料推進。
導引系統:慣性制導。
命中精度:1850米。
發射平台:“華盛頓”級和“艾倫”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
艇載數量:16枚。

飛彈改進情況

“北極星A-3”飛彈。該彈1964年服役,是“北極星A-2”的改進型,先後在28艘核潛艇上裝備了448枚。“北極星A-3”的最大特點是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條件下,使射程增大到4600公里。其次是採用了具有3個子彈頭的集速式多彈頭(集數炸彈),每個子彈頭核當量20萬噸。該彈服役至1971年為新的具有分導式多彈頭的“海神”飛彈所取代。“北極星A-3”除裝備美國海軍外,英國皇家海軍的4艘“果敢”級核潛艇也各裝備16枚洛克希德“北極星A-3”飛彈,每枚飛彈裝有英國自製的3個彈頭,稱為“北極星”A-3TK飛彈。同時,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國皇家海軍還開展了“雪佛蘭計畫”,利用許多自身的高科技產品對“北極星”飛彈進行改進,如彈頭、誘餌、輔助穿透裝置與導引系統等,使得該型飛彈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至20世紀末。隨著“前衛”級核潛艇和“三叉戟”2(D5)型武器系統的服役,“北極星A-3”飛彈在英國逐步退出了現役。

彈道飛彈核潛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