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河南淮濱縣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蚡冒之後,“世為列姬,國地朝廷”。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孫叔敖
.孫叔敖.孫叔敖
編輯詞條 孫叔敖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河南淮濱縣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冒之後,“世為列姬,國地朝廷”。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祖父蒍呂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親蒍賈,任楚國司馬。孫叔敖出生於郢都(紀南城) 北海子湖邊白土裡(又稱孫家山,今雨台山附近)。
.孫叔敖.孫叔敖

孫叔敖少年時,曾遇兩頭蛇,時俗認為見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見。於是,他斬殺了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為族人讚佩(出典見《賈子》)。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約二十里。及成年,因父親獲罪,他舉遷期思(今淮濱期思鎮)邑。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令尹,主張“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他在漢西利用沮水興修水利,還在江陵境內修築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鼓勵農民秋冬上山採礦,使青銅業大力發展。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莊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限做高,低小的車過不去,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莊王又嫌原來通行的貨幣太小,改鑄大幣,強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場混亂。他認為“便民為要”,勸說莊王恢復通行小貨幣,市場又趨繁榮。
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畫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占於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
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去世後,歸葬於江陵白土裡。另在沙頭鎮(今沙市區)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孫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園東北隅。
孫叔敖,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事楚國期思邑(今淮賓縣期思鄉)人。父()賈任楚國司馬,戰功顯赫,後為楚將都越椒殘殺。楚莊王時,由前令尹虞丘推薦,任孫叔敖為令尹。司馬遷稱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任相期間,編修《仆區》(楚國刑書名),法制大振。又“ 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孫叔敖善於用兵,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師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勝晉兵。任令尹前,曾在今商城縣境“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即利用大別山上來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結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澇,又供上游灌溉,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大型灌溉工程。三國時,曹魏的劉馥重加整治,明代維修擴充,嘉靖事固始縣境內陂塘、湖港、溝堰達932處。其遺址今又成為梅山、鮎魚山灌區的組成部分。他還開鑿“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城南安豐塘)。清朝夏尚忠追紀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餘里之水,自賢姑墩入塘,極北至安豐縣折而東至老廟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於墩,周圍凡一百餘里,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水經注》稱:“陂有五門,吐納川流”。東漢、三國、唐肅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廣為屯田,大獲其利。建國後,又溝通淠河總乾渠,引來佛子嶺、磨子潭、響洪匐三大水庫之水,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效益得到更大發揮。除上述工程外,孫叔敖還興建安徽霍邱縣的水門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雲夢澤,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後人為紀念他,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並建有楚相孫公廟。1957年毛澤路過信陽,稱讚孫叔敖是水利專家。
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年幼的孫叔敖]
年幼的孫叔敖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兩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再讓別人看見。於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並把它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裡,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看書發獃。他母親看到便問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麼。”然後低下頭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是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在在哪裡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它也會死去,就把它打死後,埋起來了。”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的說:“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么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
[一生利國利民的孫叔敖]
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令尹(即國相),主張“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
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做"蟻鼻錢"。莊王卻嫌它重量太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別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孫叔敖知道後,就去見莊王,請求他恢復原來的幣制。莊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后,市場又恢復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當時,淮水流域常常會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孫叔敖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就去親自調查,主持興修水利設施。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來是一片低洼地,孫叔敖就發動農民數十萬人,修築堤堰連線東西的山嶺,開鑿水渠引來河水,造出了一個人工大湖。有水閘可以調節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澆田,從而振興了楚國的經濟。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畫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占於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最終,陳、鄭、魯、宋等國放棄晉國,而與楚國結盟,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孫叔敖不但政治業績突出,他還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做出了貢獻。不但重視農業,還注重牧業和漁業的發展。他勸導百姓利用秋冬農閒季節上山採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節通過河道運出去賣掉。這樣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於國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孫叔敖這種因勢利導的經濟觀點比司馬遷早了五百年,但卻和司馬遷的觀點相近。其經濟思想,發展經濟的措施也是值得稱道的。
[孫叔敖納言 ]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後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子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譯文:
孫叔敖作楚國的宰相,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弔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弔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的非常對,我牢牢記住它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