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1年

公元前601年

公元前601年是中國傳統紀年,是丙申年(猴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公元前是一種紀年法,叫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公元元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公元元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但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西方的公元前則以B.C.表示,也稱西元前,通常寫在年份之後。公元前601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大事記

(圖)東周歷史故事書籍東周歷史故事書籍

公元前601年是:周定王六年;魯宣公八年;秦桓公四年;陳靈公十三年;蔡文侯十一年;鄭襄公四年;宋文公十年;楚莊王十三年;齊惠公八年;晉成公六年;燕宣公元年;衛成公三十四年;曹文公十七年;杞桓公三十六年。

公元前601年,白狄(陝西洛河中上游以東)與晉國,聯軍攻秦。白狄亦作白翟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於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後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後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

(圖)猴年紀念裝飾猴年紀念裝飾

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晉文公(前636——前628在位),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後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於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後,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前580-前573在位)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前572-前558在位)君權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局勢。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後,晉國形成強大的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公室已不復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加激烈。定公時(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哀公四年(前453),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圖)東周時期文物東周時期文物

公元前601年,楚滅舒蓼國(安徽舒城南)。與吳國、越國盟誓而還。舒蓼國,偃爵,始封皋陶後。存滅:文十四年見,宣八年(公元前601年),滅於楚。吳國是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除徽州地區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姒姓,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餘,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常與吳國對抗,公元前494年,敗於夫差,向吳臣服。但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重新崛起,於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後北上爭雄,橫行江淮,號稱霸王。戰國時,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

逝世

(圖)關於趙盾的歷史書籍關於趙盾的歷史書籍

公元前601年,趙盾亡:趙盾,即趙宣子,諡號宣孟,亦稱趙孟。春秋時晉國執政。趙盾與趙同、趙括(不是紙上談兵的那個趙括)、趙嬰齊為異母弟,父為趙衰。“驪姬之亂”,趙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獲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鰷、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趙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前 653年左右。卒年約在魯宣公八年(前 601年)至魯宣公十年之間。《史記》云:“晉景公時趙盾卒”,《左傳》魯宣公六年,晉趙盾侵陳,可見此時在世。《左傳》宣公八年載:“隙缺為政,廢胥克,使趙朔(盾子)佐下軍”,由此知其約卒於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享年約50多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