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寺[河南林州]

龍門寺[河南林州]
龍門寺[河南林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門寺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採桑鎮,龍門寺歷史悠久,在林州是一座古寺,《重修林縣誌》中就有記載。寺廟建於梁武帝年間,至今經過千百年來風雨磨難,根基堅續。龍門寺保存相對完整,是一座四合院結構的寺院。東南門進去,堂屋是佛殿,對面是觀音殿,東面是關爺廟,西面是龍王廟。\n 

基本信息

簡介

河南省林州龍門寺河南省林州龍門寺

龍門寺歷史悠久。以梁武帝至今,經過千百年來風風雨雨的磨難,根基堅續寺廟不斷翻變。

唐朝大興時,和尚就有五百餘人。當今寺廟在祖國安泰社會和諧開放的年月里人人向善。使寺廟又煥然一新。寺外山水景秀,境地安祥。寺下水庫碧波蕩漾,自然形成的奇石物體,金龜探水,鯉魚跳龍門,讓人目睹如真。七口蓮花活水井圍繞寺廟,山村交通自然如意。水庫上涼庭屹立。。

龍門寺隨著祖國的強盛發展,社會和諧,我方佛教事業日化大轉。同修居士們願佛光普照,破迷開悟,引領世人脫離苦輪走向極樂世界。

傳說

火燒龍門寺
在井底河東岸,有一座古寺遺址,這就是有名的古龍門寺,龍門寺的山東面還有一個古寺叫天平寺。前天平後龍門,其實是一主兩寺。據現在的殘碑上說“建於隋朝,到宋為極盛時期,前後寺院僧眾一千餘人。”
從遺址的面目粗略斷定古寺座東北,朝西南,四周除了經廚,便是圍牆。主殿大雄寶殿雄居中央,三層四挑角,四流水,黃瓦扣頂,四大紅漆柱支撐四角,細花窗林隔苫屏風,廣額橫匾實是壯觀。
寺後是鳳凰山,門前是直插雲天的鋼釵樓群峰,兩山腳躍出兩條大嶺似兩條巨龍一起一伏翹首向古剎奔來,並將龍門寺合抱在內,一小溪從寺前流過衝出龍門歡歌而去,樹木蔥鬱百鳥和鳴。龍門寺上邊為中七里,天平寺上為東七里,井谷通為西七里串成一線,為古時晉豫交通要道,交通便利,香客行人絡繹不斷。
歷代朝廷倡導佛教,因而佛教直到唐宋為主要教育機構,宗旨是教化眾生斷惡揚善,勸人行好,利樂群生,然而龍門寺惡僧違背佛旨,離經叛佛,踐踏王法,攔截商賈,搶劫行人,糟蹋民女,理應受到生遭亡難,死隨無間的報應。
事情傳到北宋王室,朝廷派了五百精兵經林州上來圍剿,無奈天平寺僧眾武功硬,並居險關把守,費時半月,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敗陣而歸。
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召集天宮文武眾仙商議辦法,太上老君上奏:“這有何難,我兩粒煉仙丹的爐火星子投下,叫它立時無存。”玉皇準奏,老君投火,遠遠看去好象兩顆耀眼的星宿同時飛向東西兩個寺院,眾僧原以為天上下來了紫薇星,吉祥臨門,歡樂之餘,火光沖天,濃煙滾滾,兩寺立時化為廢墟。
二郎神斧劈鋼釵樓
兩個寺院被天火燒掉以後,和尚沒了住所,便鑽進了對面鋼釵樓的山洞裡。
鋼釵樓是由眾多利劍刺天般的孤峰獨山組成,遙遠望去,好象鋼釵倒豎。最前面的那座紅臉崖,原來有一上一下兩個洞,裡面又有台階小道溝通,故名鋼釵樓。和尚們鑽在這裡,僧多齋少,時光艱難,便作垂死掙扎,加劇了到民間的敲詐勒索,老百姓受盡了百般蹂躪。
不料又被玉皇爺知道了,十分生氣,派了二郎神帶了雷公電母和哼哈二將下到鋼釵樓上空,一聲炸雷,巨斧落下,紅臉崖一半已被劈塌,全部和尚砸死,沒死的蓋在裡邊,敲鑼打鼓,吶喊著讓山下的人們去救,一連幾天不見人去,也就悶死在裡邊。
和尚雖死陰魂還在,仍然到民間作惡百端。於是天宮又派了兩位神仙到鋼釵樓輪流值班鎮壓妖魂。一名是東嶽泰山石敢當,是泰山鎮壓惡鬼的專家。一名是北海龍王,居在寒冷的北極,下雨老是些冰雹,很少有人求他,閒著沒事,被調來在此改行鎮邪。來時又是扣碗,北海龍王是夏至後冬至前這半年,石敢當是夏至前冬至後這半年,時令不對,偏偏兩仙又一個喜冷一個喜熱。只好各自調節。龍王常把山中的蓮花池注得滿滿的,作為小小樂園,並把住所在三伏盛暑凍起冰冰。石敢當則在住所三九生起熱氣,冒起熱煙取暖。
他倆來此鎮壓惡鬼還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又到終南山聘請了鍾馗作助理。每到深更半夜在村莊的周圍,或是在野外的鄉道上總好象有高大的黑影在閃動,人們常說不要害怕,那是鍾馗在尋夜呢。
自此,天平寺,龍門寺灰飛煙滅,民間平靜,百姓安居樂業 。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