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河南省三門峽市]

觀音堂[河南省三門峽市]

因歷史傳說而建立寺廟,繼而設鎮.具體位於三門峽陝縣,隴海鐵路,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在這裡匯集.成為名騷一時的經濟中心。

觀音堂的由來

三門峽—觀音堂—空相寺三門峽—觀音堂—空相寺
在豫西的澠池與陝縣交界處,有個村鎮叫“觀音堂”。關於這個村名的來歷,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
據說很早前,有個書生上京趕考,他帶眷書僮,乘坐一輛馬車,路過崤嶺的一個小村,見一位中年村婦,拉著一個六七歲的男孩,怒沖沖地責打。那孩子一邊掙扎,一邊哭叫。書生看了,心中不忍,便叫御者停車。他下了馬車,上前施禮道,“敢問大嫂何以動怒,痛打孩子?他年紀太小,即使有錯,也應寬恕一些!”那村婦道:“我每日悉心教他讀詩習文,他卻不知用心,竟對不上我出的一句普通詩聯。若不嚴加管教,他是不會勤學苦讀的。”書生一聽,甚是驚異,這山村民婦竟能教子習讀詩文,實在難能可貴!於是再次施禮問道:“不知大嫂出何上聯?請說出來,讓學生我也見識見識。”村婦見這位書生眉清目秀,舉止文雅,便道:“我出的上聯是‘風吹藍衫靛噴香’”。書生原想,一個山村農婦,能出何高深上聯,誰知一聽,苦思良久,也對答不出。這時書僮站在一旁看到主人尷尬為難。急忙上前解圍道:“公子,現在我們趕路要緊,等回來時再對答吧!”書生聽了,乘機轉舵道:“大嫂所吟妙句,學生十年寒窗,尚且一時難於對答,何況年幼蒙童?你就饒恕他一次吧!”那村婦見公子講情,才息了怒氣。
書生平時自以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料竟被一位山村農婦難住了,心中好生不悅,便怏怏然乘車而去。
曉行夜宿,趕到京城,離考期尚有數日,他就在偏僻小巷尋了一家清靜的客店住下,每日攻讀詩文,但等開科之日一到,好去應試。
卻說當今皇上有一公主,正值青春妙齡,他欲通過這次開科,挑選一位才貌雙全之士為東床附馬,並決計要親自面試。
這日試期一到,考生們都懷著惶惶的心情聚集殿前,靜等皇上前來御試。誰知皇上近日新得一寵妃,兩人如膠似漆,整日在一起飲酒作樂,竟把此事忘到九宵雲外去了。待到監官前來催促,他才恍然想起。
此日東風輕吹,細雨斜飄,皇上從後宮出來,在御傘下邊走邊想,忽見雨絲灑濕了龍袍,觸景生情,便油然吟出一句:“雨灑黃袍龍意醉”。他想,就以此句為上聯,讓舉子們應對,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才思學識如何。
試聯既出,皇上就高坐龍庭,俯視場內,只見滿場舉子,抓耳撓腮,心急如火,卻都對答不出。那位書生起初也緊鎖眉頭,搜尋枯腸;後來猛然想起路過崤嶺山村所遇一事,恍然大悟:那村婦出的詩聯,不正好相對嗎?於是喜出望外,筆走龍蛇,即刻寫就,呈了上去。皇上一看,龍顏大喜,再看那位書生,儀表堂堂,氣宇不凡,又和公主年齡相當,隨即就點他為頭名狀元,並招為附馬。
那書生被皇上親自選中,好生歡喜。奉命在京城誇官三日,便與公主完婚。剛度過新婚蜜月,便回鄉拜師祭祖。他想,此番得中,全憑村婦佳句,禮當首先登門拜謝。不料到了崤嶺一帶,四處查尋,卻再也找不見那座小村子。這時新科狀元忽然想起,他幼年時隨祖母到觀音廟去燒香上供,廟裡觀世音的塑像與那村婦的模樣極為相似,莫非那是觀音娘娘專為點化自己而來?於是就讓人在崤嶺修建了一座觀音大堂,並派專人年年月月香火供奉。以後這兒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村鎮,取名就叫“觀音堂",千百年來,一直沿用。後來隴海鐵路在這設了站,又建起了規模較大的煤礦,於是“觀音堂”便譽滿豫西了。

觀音堂鎮歷史

古蹟古蹟

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裡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著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與光緒逃至西安避難,後返回北京時就在觀音堂住宿。據說,當時給她修造的行宮因坐南朝北而引起慈禧的不快。她看了一遍嫌不吉利,便棄之不住,到當地大戶周員外家的豪宅過夜。1914年春,馮玉祥將軍奉命到豫西剿匪,率部隊分乘三列火車第一次到觀音堂駐紮。7年後,他又率部西進,因觀音堂以西不通火車,只好再次到觀音堂停留,期間用炸藥炸開了一個山頭,將輜重暫存於此,留下專人看守。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他7月7日起程,先乘火車到觀音堂,然後改乘船走黃河水道,於7月14日到達西安,走了7天。據說,他從觀音堂到潼關90公里的黃河水道上就走了4天,可謂路途艱難,代價不小。但這90公里的水路卻給他帶來了創作靈感,寫出了兩篇著名的雜文,一篇是《看鏡有感》,另一篇是《說鬍鬚》。
因為“斷頭路”而形成經濟中心,只是觀音堂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觀音堂的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300多年前就開始開採了。到上世紀20年代,這裡已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煤業市場,礦工們開採出來的原煤經火車運往東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販子都在觀音堂設立“辦事處”,以第一時間採購出產的原煤。由於經濟活躍,陝州的一些商家也看好這塊地皮,紛紛到此做生意,使得當時的觀音堂形成了比陝州城還要熱鬧的景象。
在當時的條件下,觀音堂成為西部重鎮,也留下了革命的種子。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大罷工,觀音堂附近的鐵路兩邊工棚里住著數千名修路工人,是鐵路工人中數量較多又較集中的區域。李大釗得知後,當即派羅章龍到此發動工人,指導、組織罷工運動,並取得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這個物流瓶頸也隨之消失了。往日熱鬧、活躍的市場氣氛,漸漸恢復了平靜。而且,這裡的煤炭資源經過幾百年的開採已逐漸枯竭,觀音堂鎮從此風光不再,回落到自身的農業鄉鎮隊伍之中。
從19世紀中葉的煤業形成成熟的市場,到20世紀中葉開通隴海鐵路西部延長線,觀音堂鎮經歷了100多年的紅火期,由此演繹了許多故事,並留在了各種記錄里或幾代人的記憶中……
 

熊耳山空相寺風景區

位於三門峽市東部陝縣西李村鄉境內,連霍高速公路觀音堂站可達景區,距三門峽市區53公里,距陝縣縣城76公里,是著名的佛教禪宗文化聖地。空相寺原名定林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元年(公元58年),素有“禪宗祖塋、達摩聖跡”之美稱。曾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被譽為河南四大名寺,後經戰亂殿宇多遭損毀。
陝縣政府於2000年恢復寺院建設,經過近八年的建設,已建成山門、接引殿、達摩殿、南僧房、北僧房、鐘樓、鼓樓,並完成了寺院內外綠化及熊耳山周邊綠化。現寺院內保存有南朝達摩碑、重修菩提達摩大師塔銘並序(此碑為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所立)、康熙年間重修熊耳山寺碑、達摩造像碑,四通碑刻文物價值極高;在寺院中軸線之南,保存有達摩塔一座,此塔系達摩圓寂後,由積庵法師於公元538年籌建。
2004年2月,在空相寺院內發現唐代碑刻一通,這塊碑刻詳實地記載了從唐代大曆七年至唐代大曆八年初,時任河東副原帥郭子儀與朝廷的往來文書,有郭子儀奏請加封達摩祖師諡號“圓覺大師”及賜封空相寺寺名,賜達摩塔為“空觀之塔”的奏摺和代宗皇帝的準折。這塊碑刻的出土足以見證達摩祖師的高行、空相寺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現已成為空相寺的鎮寺之寶。
據史籍記載,南北朝時期,禪宗初祖達摩,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圓寂,終年150歲,葬於寺內並立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表示對達摩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宋雲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見達摩杖挑只履西歸,秉奏魏孝靜帝,帝大疑,遂派人啟棺,只見只履空棺,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景區內每年農曆十月初五舉辦“達摩祖師祭典法會”,屆時都會有海內外高僧光臨法會朝山祭祖,從2001年舉辦第一屆法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法會。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