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法寺[河南省永城市崇法寺]

崇法寺[河南省永城市崇法寺]

崇法寺,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西城區,崇法寺內的崇法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崇法寺塔始建於公元1093年,也就是北宋時期的紹聖元年,到公元1098年全塔落成,歷時5年。因建於寺內,故名崇法寺塔。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是崇法寺塔仍然高聳挺拔。“寶塔盤雲”古為永城八景之一。清代永城人呂永輝曾作詩讚道:“東林古寺跡仍留,七級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稱巨鎮,屏藩梁宋護中州。”

組成

崇法寺崇法寺
崇法寺塔為八角樓閣式9層磚塔,高34.6米,底層直徑7.7米,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4部分組成。上為覆缽、相輪、傘蓋和寶瓶組成的塔剎。塔體為椎柱形,每層檐下均有仰蓮相托。仰望塔身,如9朵蓮花競相開放。塔每層均有東西南北4門。入角皆飾有石龍頭,石龍頭皆系一鐵鈴,和風習習,鏗鏘齊鳴,悅耳動聽。塔底層南門下有通向地宮的階梯。地宮內有棺床、古匣。塔底北門有穿心式青石蹬步行道,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內壁鑲有帶黃綠釉的佛像磚651塊,構圖為一佛兩菩薩。登塔眺望,沱河如練,漂流東去;芒碭山脈,石岩疊翠;永城市景,一覽無餘;清風拂面,更令人心曠神怡。

風格

崇法寺崇法寺
崇法寺塔是佛教的聖物,佛塔和佛教是緊密相連的。佛教最早產生於印度,在東漢時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藝術隨之也傳入我國。只有實現了與中國土著文化的巧妙結合,吸收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才能得到發展。我國的古代建築大師們沒完全照搬印度佛塔的風格,而是結合我國民族建築的形式,創造性地發明了閣樓式建築加築一個塔剎,形成了“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風格。
佛教的塔也稱做舍利塔,這是因為塔的作用是為了埋葬佛骨或佛經、法器等遺物用的。人們稱塔的建築物為“浮屠”,因此,後世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說法。
早期的寺院以塔為主,塔位於寺的中央,其他建築物圍繞塔進行布局。早期塔的建築形式是閣樓式或亭閣式。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塔又有了密檐式塔、金剛寶座式塔、花塔等形式。塔多為單層,有3層、5層、7層、9層、11層、13層等。從唐代開始,出現了將塔建於佛殿後面的格局,崇法寺塔就是這種布局的真實寫照。據歷史記載,崇法寺塔前面不遠處應該就是崇法寺,在這裡,原來應該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寺院建築,可惜,這座寺院被毀於歷代的兵患水災,早已經不復存在了。

意義

崇法寺崇法寺
崇法寺塔在中國的建塔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永城市博物館館長李俊山告訴記者,崇法寺塔是在中國建塔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座塔。因為它的造型藝術是介於中國造塔藝術的南北兩種造塔藝術融合的一種形式。
商丘位於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緩衝地帶,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在這裡表現得十分明顯。崇法寺塔正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產物。李俊山館長說,中國南方的造塔藝術多是磚砌,用磚為主的結構,但是角梁、踏步等都用木頭製作。北方塔就用磚石代替,石塔比較多,好些地方都使用石頭代替,用石頭製作。再一個就是塔的內部結構形式有各種變化,如果按照南方塔的造型,它的角梁和踏步本來應該用木頭的,但是崇法寺塔是用石質,角梁用龍頭,挑出一個角梁,下面一個風鈴。
和中國大部分佛塔一樣,崇法寺塔整體結構分地宮、塔基、塔身、塔剎4個部分。上世紀80年代對崇法寺塔進行維修時,文物工作者對地宮進行了清理。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一些宋代的銅錢,最晚是南宋的銅錢。因為這個地宮在南宋的時期估計就已被盜。裡面當時佛教所用的法器等東西全被劫掠一空,就剩下一個盛佛舍利的石匣。這個石匣上面刻有文字,記載了崇法寺塔建造的過程,從紹聖元年開始建塔到紹聖五年落成,這些過程記載得很詳細。塔基是整座塔的下部基礎,覆蓋在地宮之上,基座呈須彌狀。現在,塔基和地宮已經被深埋於地下,我們已經無緣看到它們的廬山真面目了。崇法寺塔的塔身結構為八角形,第一層高5米,直徑7.7米。東、南、西三面設有佛龕面門,這裡原來應該供有佛像。北面設有登塔的小門,由此可以攀緣而上,直登塔頂。整座佛塔由底向上逐漸收小,遠遠望去,塔身呈角錐型。每層檐下均有仰蓮相托。仰望塔身,如9朵蓮花開放。我們從外表可以看出,塔呈八角型,四方各開一門,塔的每個角上都鑲一龍頭,龍頭下垂一風鈴,起風的時候,離很遠都能聽到叮叮噹噹的風鈴聲。
崇法寺塔還是一座磚砌閣樓式的佛塔建築。在每一層塔窗外的平座上,都有這么一些小石槽,這些石槽是乾什麼用的呢?據李俊山館長介紹,它原來上面有欄桿。欄桿估計不會太高,也就是五六十厘米,它是一種示意性的,仿樓閣式的。開的有一個槽,這個槽正好把伏地梁。如果安樓閣式圍欄的話,正好卡在裡面。據專家考證,原來每一層平座上都應該有一圈圍欄,但是,這種圍欄只是示意性的,像一種古建築,樓閣式建築,由於到上部以後,基於平座和塔檐之間的高度不夠了,也許沒有行人的功能。一般認為,崇法寺塔應該是磚石結構,但是,這座塔卻是一座罕見的木構磚塔。塔剎,是塔身的最高部分,也是全塔的精華。剎,是梵文“差多羅”或“制多羅”的音譯,意思是土和田,代表國土或者佛國。崇法寺塔的塔剎由相輪、寶瓶、傘蓋等組成。為了穩固塔身,還用鐵鏈將塔剎系在塔頂上。塔剎最顯眼的標誌是套在塔桿上的這個圓環,在佛寺中,這個圓環叫做相輪,也稱金盤。古書上稱“人仰視之為相”。起仰視和敬佛禮的作用。

價值

崇法寺崇法寺
崇法寺和崇法寺塔歷來為永城的旅遊勝景,春秋兩季,雲朵冉冉從塔頂繞過,梵鐘聲聲,白雲裊裊,使人產生無限遐想,“寶塔盤雲”古為永城八景之一。登塔遠眺,歷來為永城士子們閒暇時的遊覽項目。這些堅硬的青石踏步,被游塔的人們踏磨得十分光亮,這凹陷下去的青石板見證了歷史,見證了崇法寺曾經的輝煌。
崇法寺塔的內部結構和其他地方的佛塔不同。李俊山館長說,按照中國塔的造型結構形式,像西安的大雁塔,它屬於方型,是唐代塔,屬於方形壁內折上式,進去以後,從裡邊來回折轉折轉,一眼就能看到頂部。另外還有空筒錯角式、穿心式,開封繁塔的穿壁繞平座式,各種內部結構基本上是一個塔一種形式,盤旋著,或者穿心著,或者穿壁繞平座就上去了。但是,崇法寺塔的內部結構卻是採用了各種方式融合在一起。它1、2層是穿心式,到第3層是穿心帶迴廊式,又有方形壁內折上式,把各種塔的內部結構融合在一塊,把南北方造塔藝術融合在一塊。它是中國古塔內部造型結構的一個特殊的例子。專家把崇法寺塔認為是中國南北方造塔藝術的綜合性產物,在中國古建築藝術上價值較大。
走進古塔,猶如走進一座迷宮。第一層是一個迴廊,在迴廊的兩壁上鑲嵌著各種帶黃綠釉的佛像磚。這些佛像磚大家可以看到,中間一個佛像,兩邊站兩個弟子。這種帶黃綠釉的佛像磚全塔共有651塊,它們分布在塔內的牆壁上和各個角落。塔里還有塔銘,共有5塊,雕刻時間是紹聖二年,也就是公元1095年。這些塔銘記載了當年修築崇法寺塔的經過和善男信女的名字。中間這些凸起的又是什麼東西呢?據了解,這凸起正是當時的黏合劑。這種黏合劑的成分據說是小米汁石灰相拌而成的。有句俗話說得好,石灰和小米汁,號稱萬年牢。
崇法寺塔的第2層是一個塔心室。它的面積和第1層不一樣。第1層是個轉著的迴廊,第2層是個塔心室。再往上面第3層又是一種攀爬方式。第4層,又是一個比較小的塔心室。特別到第4層的時候,會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感覺塔是不是就這幾層了?其實不然,上邊還有幾層,只是塔門隱藏在塔的牆壁之上,讓人難以找到。順著暗藏的樓梯上去,越往上攀爬,階梯越是狹窄。到了第9層,就只剩下一個可以向外望的視窗了。極目四望,永城老城盡收眼底。據說,在風清日朗的季節,從這裡可以看到30公里以外的芒碭群山。

地位

經歷900多年的時代變遷,崇法寺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塵煙中。崇法寺塔也屢遭戰火的破壞。至今,崇法寺的塔身上還留有斑斑的彈痕。
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曾對崇法寺塔進行了維修。到了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政府又撥專款對崇法寺塔進行了一次全面修繕。1963年,崇法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崇法寺塔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崇法寺塔附近已經成了人們休閒遊樂的地方。在人們的保護下,這座經歷了900多年風雨滄桑的古塔仍然屹立在豫東大地上,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讓人們記住流逝的歲月。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