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硯

龍尾硯

龍尾硯是馳名中外的龍尾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

龍尾硯的品類

龍尾硯硯品豐富,一般可分為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五大類分為:眉紋、金暈、金星、羅紋、魚子:
眉紋:又稱眉子,即石材的紋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暈:硯史上稱為驢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黃色暈塊
金星:素被推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穀粒,融結於硯石之中,翌翌發光
羅紋:紋似絲羅
魚子:形狀分布均勻,如魚卵狀的細小黑點
龍尾硯石質秀美,概之為澀、細、潤、堅。澀:即石有鋒芒,發墨如砥。細:則墨膏稠膩,且不損毫。潤:石質緊密溫潤,故貯水難乾,墨色不燥。堅:即堅勁耐磨,經久不乏。
龍尾硯的生產,今天得到更大的發展。藝人們在繼承“精細秀逸”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又廣泛學習詩詞,金石、漢魏石刻、中國畫等藝術,並結合龍尾石特性,形成了清晰、淡雅、簡素、古樸的獨特風貌,深受人們讚賞,被當今畫家譽為一顆璀璨的“硯國明珠”。

歙州硯譜

提要

《歙州硯譜》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惟卷末題有“大宋治平丙午歳重九日”十字,考之陳振孫《書錄觧題》載有:“《歙硯圗譜》一卷,稱太子中舍知婺源縣唐積撰,治平丙午歳”云云,其年月與此相合,然則此即積書矣。中分采發、石坑、攻取、品目、修斵、名狀、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門,所志開鑿成造之法甚為詳晰。葢歙石顯於南唐,宋人以其發墨,頗好用之。土人藉是為生,往往多作形制以希售。米芾嘗譏其好為端樣,“以平直斗樣為貴”,“滯墨甚可惜”。而此書“名狀”門內實首列端樣,亦可以考見一時風尚也。《書錄觧題》作“圖譜”,米芾亦稱“今之制見《歙州硯圖》”。而此本有譜無圖,葢左圭刋入《百川學海》時已有所刪削,今亦姑仍之雲。 
歙州硯譜

采發第一

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刋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後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手斵為硯,由是山下始傳。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獻硯並斲硯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擢為硯官,今(令?)石工周全師之,爾後匠者增益頗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時事,並召少微孫明(今家濟源)。訪偽誥不獲,傳多如此。今山下葉氏繁息幾數百戶,乃獵者之孫。

石坑第二

羅紋山,亦曰芙蓉溪。硯坑十餘處,蔓延百於里,皆山前後沿溪所生,溪水中殊無石。好事者相傳,多云:“水中石又見”。蘇易簡《硯譜》云:“歙州龍尾山石,亦端溪之亞。”訪於彼俗,雖有龍尾山,而山實無石,葢好事者取其美名以咤於世。今次其石品與地坑之名如後:
眉子坑:在羅紋山,開元中發,屬程於地。從溪下至取石處九丈五尺,其濶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無土相雜。
羅紋里山坑:在羅紋山後,李氏時發。今廢五十於年,名色未詳。
羅紋坑:在眉子坑之東,李氏時發。地向屬王仁髙,今絕籍;為硯戶戴義八人共請之,歳輸山稅三十金。自山下至取石處計七十五丈,濶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見石處謂之“寨頭”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臨溪,冬水涸時方可取,春夏不可得。發地丈於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屬程於。
水蕨坑:在羅紋山西北,地屬王十五。景祐中發,今廢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濶一丈三尺,穿籠取之。久廢不可得,葢石工不知攻取法。石理如浪紋。
溪頭坑:又曰主持山。在羅紋山金星坑之北約二三里,廢已二十年,不取其石。金星率多虛慢焉。
葉九山坑:在溪頭坑之西約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眉子石,紋麤慢,與溪頭相次也。
羅紋金星坑:在羅紋山西北,自羅紋坑相去四十五丈。今廢不取,葢工用多,所得少也。
驢坑:在縣之西北七十里,屬詹觀。景祐曹平為令時取之,後王君玉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綠暈也。
濟源坑:在縣之正北,凡三坑並列。
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瑩。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點白暈。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細,有金紋花暈,厥狀不常。
洞靈巖: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連。石產巖之左右無定處,材璞至少而瑕脈多,或有絕病。瑩淨者可擬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
浙石:屬衢州開化縣,俗謂之“玳瑁石”。其紋正如玳瑁,傍視則有波紋者。可為碑材、帛碪、柱礎之類,至易得。

攻取第三

凡取石先具牲醪祝版,擇日齋戒,至山下設神位十餘於壇墠之上,祝訖發之。若稍褻慢,必有蜂蠆蟲蟒,毒物傷人之患立出。葢山川神物所擁護秘惜,尤不欲廣傳人間,所得不過百十枚即竭矣。又當再祝之,前後被囓死者十於人,今皆預祝饗也,冀其隂助,不得不愛重之。

品目第四

眉子石。其紋七種:
金星地眉子;對眉子;短眉子;長眉子;簇眉子;闊眉子;金眉子。 
外山羅紋。其紋十三種:
麤羅紋;細羅紋;古犀羅紋;角浪羅紋;金星羅紋;松紋羅紋;石心羅紋;金暈羅紋;絞絲羅紋;刷絲羅紋;倒理羅紋;烏釘羅紋;卵石羅紋。 
里山羅紋。一等:
金星疎慢。
金星。其紋三種:
葵花;金暈;金星。
驢坑。一等:
青色綠暈。
洞靈巖:紫石大小者如肝色。今產孚梁縣,巖嶺處處有其匠者。或琢為茶甌,凌冬不可用也。
浙石。一等:
紋如玳瑁斑。
水舷金紋。厥狀十種:
金紋如長壽仙人者;青斑金紋如鶴舞者;金紋如雙鴛鴦者;金紋如斗者;金紋如枯槎仙人者;如金雲氣者;眉如臥蠶者;如雙魚蹲鴟者;金紋如湖中寒鴈者;如金壺缾者。余常見之。

修斵第五

硯斵初成,先以蠟塗內外,葢與石相益須藉此,則溫潤光潔可愛,於石殊無損而便於洗濯,不惹墨漬。初便以生薑汁塗研處,即著墨。今人多不知此,雲是瑕病。以墨蠟葢滅痕璺,又雲不發墨光。始初磨墨兼帶少蠟,滯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則無此病矣。又出墨色者便使益好多漬難愛護,欲著手氣,必成痕跡,故人多用蠟葢,免此患也。硯須每日洗浣,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澤也。

名狀第六

端樣。舍人樣。都官樣。玉堂樣。月樣。方月樣。龍眼樣。圭樣。方龍眼樣。瓜樣。方葫蘆樣。八角辟雍樣。方辟雍樣。馬蹄樣。新月樣。鏊様。眉心樣。石心樣。瓢樣。天池樣。科斗樣。銀鋌樣。蓮葉樣。人面樣。毬頭樣。寳缾樣。笏頭樣。風字樣。古錢樣。外方里圓筒硯樣。蟾蜍樣。辟雍樣。方玉堂樣。尹氏樣。蝦■〈蟲麻〉樣。犀牛樣。鸚鵡樣。琴樣。龜樣。
已上並擇取樣制古雅者繪之於圖,餘數名雖多種,狀樣都俗也,不取。

石病第七

雞腳:如麻石黯色,類雞腳印行跡。烏肫:有痕如木葉,若肉中之脞也。隔路:如墨痕,如蚓跡行路。浪痕:偏(徧?)纒如細帛紋,其色或淺或深墨色。贅子:若烏豆狀,隠起礙手,靸藏於石中,或開之乃有大璺。搭線:斜紋若硯斷。硬線:有起處隠手,名工亦不能礪平也。斷紋:有紋兩不相著。石上有微塵孔者,乃石之膚也。黃爛者,土中石皮也。

道路第八

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羅紋山,皆山谷大林莽,盤屈鳥道也。自婺源縣大路三十里過溪皆大嶺,重複九十里至羅紋山下。自州至濟源口一百九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濟源。自縣至濟口八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濟源。

匠手第九

縣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
劉大,名福誠;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周四,名全,年七十;周二,名進誠;周小四;周三,名進昌。劉二,無官名。朱三,名明。
靈屬里,一姓、三家、六人:
戴二,名義和;第三;第五;第六。戴大,名文宗。戴四,名義誠。
大容里濟口,三姓、四人:
方七,名守宗;男,慶子。胡三,名嵩興。汪大,號汪王二

攻器第十

箕畚。銃鐵。大小鎚。長短鑿。鋼屑。鐓頭。鵶觜鋤。木■〈木欣〉。
大宋治平丙午嵗重九日

硯的使用方法

平時儲水

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須換清水:
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用後刷洗

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洗的時候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喔。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

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

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鏇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歙硯的歷史文獻及調查史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陸不通車水不舟”的條件下,不畏艱險,撥霧穿雲,越過崇山峻岭,到硯山進行歙硯石調查。詩人對龍尾山硯坑的交通、地理環境、硯石品種、當地居民狀況、石質的品位及硯石開採情況作了形象的描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對歙硯石的研究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清代乾隆五年,徐毅編輯《歙硯輯考》一卷,對各地的硯石產地進行了調查研究,特別對四大名硯中的端溪硯石和歙硯石作了對比,對歙硯石的研究有許多建樹。我國地質學的先驅及奠基人之一、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會長章鴻劍 (1877--1951年)先生在其《雅石》中也提出“歙硯以安徽婺源龍尾石最有名”的論述。
歙硯專著文獻:
宋·唐積:《婺源硯圖譜》,宋·洪景伯:《歙硯譜》,宋·曹繼善:《歙硯說》、《辨歙石說》,元·江光啟:《送侄濟舟售硯序》,明·江貞:《歙硯志》,明·葉天球:《歙硯志》,清·徐毅:《歙硯輯考》,清·汪扶晨:《龍尾石辨》,當代·歙縣第二輕工業局《歙硯志》,當代·程明銘《歙硯叢談》、《歙硯與名人》、《中國名硯》、《中國歙硯研究》
解放後歙硯石調查研究史
(1)1963年2月歙縣手工業管理局組織了硯石探察小組,由俞逸仙、胡灶苟、錢泥壽三人組成,去婺源龍尾山尋找硯石。當地民眾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龍尾硯坑竟一無所知。後來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邀集鄉里老人回憶。根據硯史確定的硯坑方位探索,最後在當地六十餘歲的退休教師江義寶的指點下,歷時三個月,終於找到了金星、眉子、水波紋等硯石。5月份試采,同年10月,第一方金星硯重新問世,停產近兩百年的歙硯從此獲得新生。1964年5月,新華社報導了“歙硯正式恢復生產”的訊息。
(2)1964年7月安徽省地質局332地質隊袁守誠高工曾赴皖贛邊區進行硯石材料調查,並編寫了《皖贛邊區歙縣、休寧、婺源一帶硯石材料調查簡報》。
(3)1979年8月由安徽省地質隊科研室副主任陳瓊林和袁守誠兩人,對休寧縣汪村大連地區的硯石板岩作了進一步調查,並編寫了《安徽省休寧縣汪村大連工區硯石板岩調查報告》。
(4)1981年10月安徽地質局332地質隊由支利庚為地質組長,趙高生、馬安春、李光輝曹誠等人在休寧縣板橋一帶進行硯石板岩考察,由趙高生、支利庚執筆編寫了《安徽省休寧縣漳前----花橋地區硯石板岩地質工作簡報》。
(5)1981年11月安徽省地質局332地質隊副隊長解俊臣、主任工程師馬榮生和傅卻來、支利庚、程明銘歙縣工藝廠副廠長葉善況等,對歙縣大谷運雙河口一帶硯石板岩進行了考察。由程明銘執筆編寫了《歙縣大谷運雙河口硯石調查簡報》。
(6)1981年12月14日----20日由安徽省徽州行署副專員王樂平帶隊的代表團,根據中央領導人李先念的批示,及安徽省委書記張勁夫和江西省省長白棟材北京的協商精神,與江西省上饒行署和婺源縣及龍尾硯廠等單位商談簽訂如何保護國寶----歙硯石和歙硯名牌的協定。名貴的龍尾石只供應安徽省歙硯廠和江西龍尾硯廠使用。雙方代表團成員均到實地硯山硯坑考察。徽州地區代表團成員然後對安徽休寧縣大連、馮村,歙縣雙河口等硯石產地進行了考察。
(7)1982年元月程明銘根據安徽省地質局和徽州行署的指示,以及歙縣工藝廠的要求,編寫了《安徽省徽州地區硯石普查設計書》,1月10日由332地質隊專門開會進行審議。在蒐集有關文獻資料和初步考察的基礎上,初步拙定了尋找硯石板岩的地層層位和工作靶區,程明銘總結了硯石的一般工藝要求。
(8)1982年3月8日安徽省地質局332地質隊正式成立硯石普查組,於3月2日出隊,11月25日結束野外工作,歷時八個月,在皖、浙、贛三個省邊區歙縣、休寧、祁門黟縣淳安江山(浙江省)、玉山、婺源(江西省)等縣境內進行硯石普查,年終編寫了《1982年徽州地區硯石工作報告》。
(9)1982年7月-----10月,歙縣工藝廠組織了退休工人吳伏淦、吳伏關、吳元誠、何安祿老藝人到皖、贛邊界休寧五城、嶺南、大連、祁門蘆溪等地進行了硯石調查,由余共明負責。
(10)1983年2月程明銘編寫了《安徽省歙縣大谷運、蘇川、洽河、周家村一帶硯石普查設計書》,對大谷運河口硯石礦點進行重點解剖,對蘇川、洽河、周家村硯石礦點進行了詳細調查。
(11)1985年8月12日程明銘完成歙硯研究任務,編寫了《安徽省歙硯石料評價技術要求及天然紋飾的研究》科研報告。
(12)1987年北京大學地質系鄭轍教授和安徽歙硯楊震、汪永龍對歙硯硯石的礦物岩石學進行研究,並發表了歙硯的發墨理論。1988年《科學通報》第17期發表了《中國歙硯的自磨刃發墨理論》。
(13)1988年10月程明銘歙縣上豐工藝廠廠長汪滿和及青年工人江立明在歙縣上豐鄉進行硯石調查,發現了“歙紅”、“歙青”兩種新品種歙硯石。
(14) 程明銘不斷進行歙硯石調查和地質學的研究,1991年 12月由黃山書社出版了《歙硯叢談》。同時深入地對歙硯石天然紋飾成因進行了研究。1993年,《歙硯石天然方飾的形態與成因》一文,參加全國第三次寶玉石學術交流會,被選入《論文摘要彙編》。
(15)1995年4月8日----28日,《中國名硯石的地質學研究和開發研究》課題組對歙縣大谷運、洽河、周家村等硯坑及祁門縣硯坑和江西省政府婺源硯山、嶺背等硯坑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和歙硯廠、歙縣文房四寶公司、歙縣藝海公司、江西省政府婺源縣龍尾硯廠、婺源工藝雕刻廠、婺源縣文房四寶公司、硯山硯礦及硯石生產部門召開座談會,還參觀了婺源縣博物館存放的古硯、書畫等。

歙硯天下

歙硯因產於古歙州(也稱徽州)而得名。唐五代時,歙州轄歙、休寧、祁門、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為優。歷史上歙石開採雖然斷斷續續,幾經興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終無法與它相媲美。
歙硯馳名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宋人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州獵戶葉氏逐獸至長城裡(地名),見到山溪里,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由此歙硯始聞天下。又據五代陶谷《清異錄》記載,肖穎士至“倉曹”李韶家,見歙硯頗良,退語同行者雲,“此三災石也”。(按:肖穎士乃開元二十三年進士),此可證明唐盛時,歙硯已大顯。為此,李曄《六硯筆記》雲,端溪末行,婺石稱首。至今唐硯垂世者龍尾也。可知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唐鹹通年間,文學家李山甫有贊歙硯詩:“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從這首詩說明,在唐代,歙硯的石品已經定名,雕工也非常講究。
歙硯作為御賜品,始於唐末。《清異錄》載,“開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薛貽‘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寶相枝’斑竹筆管也。……鱗石紋似之,月硯形象之,歙產也,南唐(937-975),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設定了“硯務”擢硯工李小微為“硯務官”派石工周全之,專門蒐集佳石為宮中造硯。由於國主的重視,歙州一帶的制硯業就更為興旺了,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由帝王設定硯務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舉。可以說,這是歙硯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硯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到了宋代,歙硯進入大發展時期。南唐敗亡後,歙石開採停產五十年。宋景佑年間(1034-1038年),歙州太守錢先芝,查訪到南唐李少微開過的歙硯產坑已被河水淹沒,匯成大溪,便採取措施,把大溪移還故道。這樣歙石才重新開採出來。這次開採,由縣令曹平主持下進行,規模很大。以後,歙州太守王君玉繼續開採歙石。嘉佑年間(1056-1063),刁廖為縣尉,又開採了一次。這幾次較大規模的開採,使歙硯精品不斷湧現,石色眾多,影響不斷擴大,當時的著名文人、學士、書畫家、對歙硯無不讚美,歙硯石色之多,質地之細,為諸硯之冠。如宋代洪景伯、胡仔蘇東坡歐陽修蔡襄周必大、黃山谷等都寫了許多讚許歙硯的詩文,指出歙石的各色妙處。南宋(1225-1264年)歙州知府謝暨每年都向理宗進貢“新安四寶”,既“澄心堂紙、李廷窪墨、汪伯立筆、羊頭嶺古坑硯。”其中羊頭嶺,今稱羊斗嶺,與龍尾山相連,既龍尾古硯。
元代至元年間,婺源縣令汪月山,為了滿足達官顯貴的貪慾,曾經“發數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結果“石盡山頹 ,壓死數人乃己”。舊坑淹沒後,又轉往緊足坑挖掘,經年累月,愈挖愈空,結果到了後至元五年(1339年)。緊足坑又宣告塌陷。關於這一次坑洞塌崩的情景,元代江光啟《送侄濟舟售硯序》一文,記之最詳:“今至五年十月十八日夜,淹聲如驚雷,隔溪房瓦皆震,人驚獸駭;數年前工人告予,緊足石斷鑿已盡,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兩見此事,亦可一慨”!歙石遭此厄運,便長期無人開採。不僅整個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間也都沒有開採過。雖然,在此期間,當地硯工三五成群,不斷在坑口、溪邊、山腳、河灘、覓取佳石,制出一方方石硯,攜至外售,頗能維護歙硯的聲譽。但和端石大規模開採綿連不斷,明、清兩代佳石紛出相比,就顯得一蹶不振了。
清乾隆年期,歙石究竟開採了幾次,尚末有資料考正。但最後一次正規開採,應該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縣著名學者程瑤在《紀硯》一文中說:“乾隆丁酉夏五月,余從京師歸於歙、時方采龍尾石琢硯,以供方物之貢。”既然是為了“進貢”而採石,看來規模不會太小。這是清代乾隆時歙石正規開採的唯一有記載的一次。〔同時據歙縣誌載:道光時充貢之物惟硯與墨為最,每年三貢(春貢.萬壽貢.年貢)每貢硯二份,(六方者四匣、兩方者兩匣,共二十八方),歙縣墨海二方。〕在此之前,從未到清初,大約五百年內,再無正規開採歙石。1910年左右,安徽軍閥馬聯甲令婺源駐軍為他開採掘硯石,由於不知硯史,又無百姓支持,除掘取一些殘石外,也沒有正規開採。民國初期,歙硯生產瀕絕境。歙縣剩下的一家硯店汪義興(齋名翰寶室),只是從江西玉山購進石料,生產一些低檔硯台,徒有歙硯之名,卻已失去歙硯之實。到抗日戰爭期間汪義興硯店倒閉,硯雕藝人紛紛改行換當、離鄉背景。 解放後,1963年在周總理和當地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恢復了歙硯的開採和生產。
歙硯硯石質地絕美,在雕飾上具有獨特的風格。自南唐以來、歙硯雕刻渾厚樸實、線條挺秀、刀法剛健著稱於世。經歷了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湧現出諸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枝法和設計一改傳統面目,棄俗氣和匠氣、求清新典雅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性,使這傳統工藝更具收藏意義。
歙硯興衰
唐開元年間,歙硯始聞天下。
歙硯作為御賜品,始於唐末
宋代,歙硯大發展時期。南唐敗亡後,歙石開採停產五十年。
宋景佑年間(1034-1038年),開採了一次。
嘉佑年間(1056-1063),刁廖為縣尉,又開採了一次。
元代至元年間,開採了一次。
整個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間也都沒有開採過。
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最後一次正規開採
1910年左右,軍閥馬聯甲令婺源駐軍為他開採掘硯石取一些殘石
民國初期,歙縣剩下一家硯店汪義興,抗戰期間汪義興硯店倒閉..........
解放後,1963年在周總理和當地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恢復了歙硯的開採和生產。
近幾十年來湧現了歙硯的生產名匠. 高手,並形成流派。

硯的種類(端歙篇)

端硯:

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
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山下際潮水,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巖、中巖、上巖、龍巖、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巖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巖之品質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巖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巖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
但若非如此,下巖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天欲降大事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嘛。但下巖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明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巖,品質就沒有那好了。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品質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歙硯:

與端硯並稱,因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縣﹞而得名。
歙硯之發現實是巧合,在唐開元時,獵人葉氏追逐野獸至長城裡,見那兒的石頭瑩潔可愛,便帶了幾塊出來,琢磨成硯。數世之後,他的後人,將硯贈與州令,州令十分喜愛,找人再去開採,於是便傳揚開來。至南唐元宗時,因聖上著意翰墨,歙守又獻硯,皇上大喜,提拔他為官。
歙硯因為李主而揚名天下,名聲大過了端硯。歙硯的正式開採至南唐才開始,它的地點也是浸在水中,質地也因此而潤澤。
歙硯有「紋」,如同其硯之眼,所謂的羅紋硯,即稱其石紋如羅谷葫者。紋有粗細之分,而細紋為硯之奇才,粗粗羅紋亦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巖媲美。而眉子硯,則是石紋如人,畫眉而得名,與羅紋硯無異。
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而歙重於發墨,做大字,端重於細潤停水,寫小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