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

歙州

歙(shè)州,即徽州,位於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所轄地域為今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以及今浙江淳安縣(隋朝以前)。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

基本信息

歷史足跡

歙州,即歷史上的徽州的早期,州府歙縣(現徽城鎮),地域包括現今的安徽黃山市轄地域、宣城市績溪縣、旌德縣和石台縣南部以及江西婺源。歙州建於隋,隋煬帝時一度稱新安。宋徽宗在鎮壓方臘起義後,於宣和三年改稱為徽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州地域主體沿革為徽州行署—徽州專區—徽州地區—(大)黃山市
新石器時代
徽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1955年與1981年在績溪縣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年前,翬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山海經》載有“三天子都”舊名,亦即今徽地之屬。傳說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前,本區尚屬海濱之地,東南即大海,境內為異族共工氏占據。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戰國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戰國時,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公元前306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
秦、西楚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
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湖州市長興縣)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縣、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占,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占,屬漢。
兩漢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設十七城,歙、黟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漢宣帝五鳳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永始元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三國兩晉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縣(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縣(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
南朝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于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本區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時僅九年。
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併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併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還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說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全國廢郡復州,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大曆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

歙縣

歙硯歙硯
是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黃山市東南部,與浙江省臨安市、淳安千島湖接壤,古稱新安,始置於秦,北宋徽宗賜名徽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山環水繞,風景十分秀美。文物古蹟十分豐富。
歙州與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和徽墨產自歙縣,從而使歙縣享有“墨都”的雅稱。自唐朝開始,古徽州(歙縣)就成為全國文房四寶的重要產地之一,其代表作徽墨歙硯澄紙、汪筆均是文房四寶中的貢品和名品,備受各方墨客的青睞。此外,有“牌坊之鄉”美稱的歙縣,明清時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縣各地,多達250多座,在這些牌坊中,比較成規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等。歙縣的茶葉產量高居全國之首,其中“黃山毛峰”、“頂谷大方”、“黃山綠牡丹”、“錦上添花”、“海貝吐珠”等極品名茶列為國家珍貴禮品。歙縣還是我國四大枇杷產區之一,著名的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間三潭枇杷”之譽的三潭枇杷。
歙州與徽商文化
歙縣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徽商的起源之處,曾孕育了朱熹、畢升、王茂蔭、吳承仕、黃賓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師,開創了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諸多流派,徽劇、徽菜等蜚聲中外,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之美譽,不愧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