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疳

此症多發生於小兒,常因乳食不調,致上焦有積熱引起,也有因風熱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狀為鼻孔赤癢,潰破生瘡,疼痛。

疾病科屬

鼻科

發病症狀

鼻疳是指鼻前孔附近皮膚紅腫、糜爛、結痂、灼癢,有經久不俞,
反覆發作的特點。為鼻科較常見之病,以小兒為多見。相當於西醫的鼻前庭炎。
1、鼻前部疼痛、作癢,鼻內焮熱、乾痛、異物感。
2、檢查可見鼻前孔及其附近上唇皮膚漫腫、潮紅、潰爛流水、積結痂塊。

病理

鼻疳發病與關係比較密切。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或鼻疾膿涕浸漬鼻前孔肌膚,外邪引動肺熱而發,或因小兒乳食不調,久病蟲疾,致使脾胃不健,運化失職,濕濁內停,濕熱上犯而致。肺經蘊熱,風熱外襲,瘀滯於,熏灼鼻孔處,則出現粟粒狀小丘、微紅。熱盛則腫而痛,灼熱乾焮、結痂。熱毒腐灼肌膚潰破,則糜爛溢出脂水,風盛則癢而燥裂。風熱濕邪久郁,肌膚受傷,則皸裂甚而鼻毛脫落。小兒臟腑嬌嫩,易因脾虛濕滯而致病。濕熱循經上蒸,壅結鼻竅,腐蝕肌膚,則鼻竅肌膚糜爛潮紅,濕濁灼腐肌膚,久積黃濁厚痂,故流溢脂水,結黃濁厚顏;因濕性粘滯不易速去,濕熱伙留不散,故病情纏綿,反覆發作。總的治療方法是清肺清脾。

辯證論治

肺經蘊熱,邪毒外襲
[證見]鼻前孔皮膚灼熱乾焮,微癢微痛,皮膚出現粟粒狀小丘,繼呈表淺糜爛,溢出黃色脂水,或結黃痂。周圍皮膚潮紅或皸裂,鼻毛脫落。全身症狀偶有頭痛,發熱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小兒可見煩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則血水淋漓。
[治法]清熱瀉肺,疏風解表。
[方藥]
1、主方:黃芩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黃芩12克,山梔子12克,桑白皮12克,連翹12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荊芥10克,薄荷6克(後下)。水煎服。若熱毒壅盛,焮熱痛甚者,可加黃連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藥
(1)上清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銀翹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3次。
脾胃失調,濕熱鬱蒸
[證見]鼻前孔肌膚糜爛,潮紅焮腫,常溢脂水,或結黃濁厚痂,癢痛。鼻毛脫落,病情反覆,纏綿不愈。或可見鼻前孔皮膚皸裂出血,甚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竅不適,言談不爽。小可有腹脹,納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核濕,解毒和中。
[方藥]
l、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黃芩12克,萆薢12克,壯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水煎服。若濕熱壅盛者,加黃連10克、苦參12克、土茯苓20克。癢甚者,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癬皮15克、地膚子12克。病情纏綿,反覆發作者,加黃芪15克、金銀花12克、白朮10克。患兒久病蟲疾,可酌加使君子6~10克,或榧子6一10克。
2、中成藥
(1)健兒清解液,口服,嬰兒每次4毫升,5歲以內8毫升,6歲以上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花茶沖劑,煎服或沖服,茶劑每次 l~2塊,沖劑每次10克。
(四)外治法
1、用內服中藥渣再煎水熱敷局部。
2、杏仁搗爛,用人乳調敷患處。
3、明礬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
4、苦參15克,枯礬15克,研末,用生地黃汁適量,調勻徐敷。

其他療法

l、飲食療法
(1)燈心柿餅湯:燈心草6克,柿餅2個,以清水適量煎湯。加白糖調味飲用。
(2)使君子蒸豬瘦肉:使君子6—10克,去殼取出使君子肉,加入瘦豬肉約100克,搗爛和勻,蒸熟佐膳食用。
(3)獨腳金煲豬瘦肉:獨腳金15克,瘦豬肉100克,加清水3碗煎至l碗,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豬瘦肉。
2、預防調護
(1)勸告病人不可因癢或結痂而用手指挖鼻,有結痂者要待其自脫,以免加重病情延長病程。
(2)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葷發物等。對小兒尤應注意調節飲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