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鄉

黃荊鄉

黃荊鄉隸屬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位於古藺縣北部,東和貴州習水縣土城鎮、赤水市兩河口鄉交界;北同敘永縣水尾鎮相接;西連本縣桂花鄉;南靠本縣古藺鎮。轄四個村,26個組,1165戶,4795人;幅員面積300.2平方公里,有林地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98%;有耕地2713畝,其中田1600畝。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黃荊鄉黃荊鄉
黃荊鄉交通便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完善。新邛路、邛彭路交於黃荊鄉,總長9.5公里,橫貫全黃荊鄉東西。黃荊鄉道固新友路、固寶路總長10公里,縱穿南北,村道總長47.7公里,分別連線縣道、鄉道。黃荊鄉只有一個村未通水泥路。建成了中國電信、聯通、移動機站,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

2005年黃荊鄉GDP52886萬元,財政收入812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27元,糧食總產量1.6萬噸,農業產值8250萬元,鄉黃荊鄉企業34525萬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6.2:50.7:33.1。黃荊鄉內有國中、中心國小各2所,幼稚園8所,國小升國中升學率98%。一級甲等醫院1所,合格衛生院1所,建成合格村衛生站15個。自來水供給率40%,液化氣普及率20%,市、鄉村道硬化47.7公里,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85%,環境質量較好。農業、鄉鎮企業、商貿服務業發展較快,是柑橘、畜牧基地鄉,擁有治權集團、春泉集團、金利實業、台資企業等民營企業22家,商業貿易繁榮,形成了輻射周邊鄉黃荊鄉相當規模的市場;黃荊鄉交通、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完善,天然氣資源豐富,行政機構齊全,有數百年傳統盛會“春台會”,是“戲聖”康芷林的故鄉,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議村瓦窯山遺址,還有水質優良的礦泉水資源。

黃荊鄉是農業大鄉,水資源豐富,是南河、玉溪河自流灌區。全鄉有耕地面積29997畝。其中田26345畝,地3652畝。糧食總產17021噸,油菜籽2935噸,水果5939噸,養殖業年出槽肥豬12萬頭,年產成魚1080噸。丘陵區是馳名的果魚之鄉。

黃荊鄉企業發展較快。營業收入上百萬元的企業有治權集團、春泉集團、川臨酒廠、南江玻璃廠、銀帆食品有限公司、大同酒廠、六興畜牧有限公司等22家民營企業,全黃荊鄉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268元。

黃荊鄉農民種茶“苦”變甜發展竹業、藥業、旅遊業是古藺縣黃荊鄉黨委政府提出的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目標。2002年黃荊鄉農業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後即與黃荊鄉棕山村100戶農戶簽定契約,集中成片開發了300畝純天然綠色產品苦丁茶生產基地,採取公司加農戶,產銷一條龍的合作經營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該基地於2008年3月份投產至今已生產1000多公斤優質苦丁茶,實現農民戶平增收300元。

城市綠化

黃荊鄉黃荊鄉
瀘州市綠化委員會組織各區縣綠化委員會和林業、園林、交通、城建、水利等部門,認真編制完成《2008-2015年瀘州市城鄉綠化專項規劃》。規劃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森林城市為載體,堅持全面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骨架,城鄉綠化為依託,構築國土綠化新格局
按專項規劃要求,到2015年,全縣鄉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5667.13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綠地達到34.87平方米;實施通道綠化9588.68公里,新增通道綠地22043.09公頃;建設新建集鎮建成區塊狀綠地2584個,新增鄉村綠化面積74413.21公頃。屆時,全市森林覆蓋率將增加6.77個百分點,達到45.2%,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家園、生態瀘州。
2008年10月31日下午,市林業局孫應成局長一行到江陽區泰安鎮和黃艤鎮,視察沿江通鄉公路泰兆路綠化情況。泰兆路全長17.82公里,2006年立項,07年年底完工,是江陽區重點打造的沿江旅遊開發景區公路。該區區委、政府對這條公路的綠化要求很高,一年來組織當地的農民在公路沿線栽植了一些龍眼。
孫應成在調研時對江陽區前一段時間道路綠化工作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說,抓好道路綠化工作,對於提高城市形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民眾生活環境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求江陽區林業局要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契機,抓住當前秋冬季節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進一步抓好道路綠化工作,努力把泰兆路綠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堅持一流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科學組織,合理布局,要將不協調、不合理的道路景觀重新組織施工,要充分使用老百姓喜歡的樹種,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綠化美化江陽、建設美好家園多做貢獻。

文體衛生

黃荊鄉黃荊鄉
黃荊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計畫生育“三結合”工作,2008年對全鄉76戶計生“三結合”幫扶戶進行了認真規劃,落實幫扶責任人,制定了具體幫扶項目和優惠政策,全面簽訂了計生“三結合”幫扶協定,並將計生“三結合”工作納入鄉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之一,以目標管理的形式促進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的落實。2008年,鄉黨委、政府組織林業、農業等涉農部門以村為單位對計生“三結合”幫扶戶進行了林業生產、農業生產適用技術的培訓和指導,幫助計生“三結合”戶制定生產發展規劃;同時,從財政資金中擠出1000元,對新增10戶計生“三結合”幫扶戶戶平發放了100元幫扶資金,並與信用社協調農貸資金53600元,優先支持計生“三結合”幫扶戶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率先脫貧致富奔小康,充分調動了計畫生育戶在“三結合”幫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人口計生工作和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2008年10月22日中午,香港慈恩基金會一行在市僑務主席郭香潤、古藺縣政協副主席徐雲剛、縣教科局局長周曉波等的陪同下,冒著蒙蒙秋雨,到黃荊國小實地考察。基金會的成員在聽取黃荊國小的相關介紹後,決定在黃荊國小實施僑心項目工程,以便集中辦學,更好的解決黃荊鄉兒童的入學,讓孩子們享受現代優質教育。

邵陽市邵陽縣黃荊鄉

黃荊鄉黃荊鄉
邵陽縣轄鄉。1947年為屏藩鄉屬地,1956年置黃荊鄉,1958年屬躍進公社,1961年析置黃荊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1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1.9萬,鄉政府駐張家坳。有縣道通縣城和邵陽市區。轄仁和、大茅坪、金珠石、富家莊、響石、四塘、熊塘、高龍觀、石塘、大村、臘樹、田莊、白馬、青獅、南山、毛鋪、長鄉17個村委員。境內怪石嶙峋,多溶洞,易乾旱。農業主產薯類、玉米,盛產花生、紅棗。所產大理石聞名遠近。

鄉鎮工作

黃荊鄉黃荊鄉
邵陽縣黃荊鄉針對新形勢下鄉鎮工作的特點,抓住關鍵環節規範幹部職責,創新幹部管理的工作激勵的長效機制,推行了“兩片管理、四線分流、五項承包”的新型運作格局,收到了很好效果。至3月下旬,全鄉已完成財稅入庫5萬餘元,計畫生育婦檢和“四術”節育措施落實面達96%,社會撫養費徵收率達93%。
2007年年初,黃荊鄉針對過去少數幹部存在的“頭腦熱,面孔冷,心思散,腿腳懶”等毛病,決定把企業的競爭機制引進行政機關,有效創新幹部工作的激勵機制。他們的具體做法是:把全鄉17個行政村按照地理區位劃分為黃荊和白馬兩個管理片區。書記和鄉長自任片長,各交納風險抵押金1000元;根據黃荊鄉工作特點,全鄉工作共設定了財稅、計畫生育、經濟發展和安全穩定四條線,每條線明確了具體職責和任務指標,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線長,線長交納風險抵押金500元;在此基礎上,線長最佳化組合線員,推行分線駐村的方式,承包財稅入庫、計畫生育、安全穩定、動物防疫和興辦實事5項任務指標,由線長和黨委政府簽訂全年目標責任狀,線員和線長簽訂任務完成責任書,交納風險抵押金300元,年終按百分制進行考核,實施任務分解到人,獎罰責任到人,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黃荊鄉由於推進了“兩片管理、四線分流、五項承包”的管理機制,出現了“四多四少”的新氣象:按時上班的多了,上自由班的少了;下村紮實工作的多了,從事娛樂活動的少了;熱愛本職工作的多了,從事第二職業的少了;為民辦實事的多了,無所事事的少了。僅2008年3個月時間,全鄉已籌措資金26萬餘元,投入到大付長1.6公里的村道,南山和白馬村至下花橋鎮長2.5公里的鄉道已正式破土動工,全鄉新增藥材種植面積110畝,預計可為農戶創利50多萬元。

創新機制

黃荊鄉黃荊鄉
邵陽縣黃荊鄉針對新形式下鄉鎮工作的特點,推行“三片包村,一線創收,風險抵押”的新型工作機制,收到了良好效果。截至5月下旬,黃荊鄉已落實災後重建資金15萬元,幫助8個村完成了農網改造。
2007年元月以來,黃荊鄉把企業的競爭機制引進黨政機關,具體做法是把全鄉17個行政村按照地理區位劃分為3個片管理,實行3個行政片包村、一條財貿線創收,片長和線長實行民主選舉產生,交納風險抵押金1000元,承包財稅、計畫生育、經濟發展、災後重建和綜合治理五大指標,財貿線負責國地稅任務完成和招商引資工作。在此基礎上,片長和線長再最佳化組合片員,各項任務指標細化分解到村,推行片員包村責任制,同時交納風險抵押金1000元,並和片長簽訂全年任務責任狀,實行每月考評和年終總評,獎罰責任到人。
“三片一線”工作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僅一個季度來,全鄉已完成財政入庫任務35萬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10%。上門為特困民眾發放慰問金6.6萬餘元,落實中藥材種植面積750畝。

飲水工程

黃荊鄉黃荊鄉
2008年,投資250餘萬元修建的大塘壠水廠最後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啟動後,清澈的自來水嘩嘩地流進315戶農戶家中時。邵陽縣黃荊鄉大坪村的男女老少像過節日一般燃放了200多元錢的鞭炮,歡呼自來水進村,結束了全鄉村村組組男女老少挑水“扁擔軍”織成的悲壯的飲水史。
黃荊鄉地處邵陽縣北部,平均海拔700多米,全鄉境內到處是裸露的石灰岩,地下溶洞遍布,嚴重乾旱缺水,有人戲稱“那是一個乾死蛤蟆餓死老鼠”的“上甘嶺”。每年乾旱季節,二三十擔水桶排成長龍,不分晝夜地守在那泥縫中一滴滴掉下來的泉水邊。有5個村的農民為了一擔水要往返4公里路程到邵陽市大祥區面鋪鄉去擔水,一個來回要3個多小時。遇上特別乾旱的年份,只好請縣政府派出消防車,從鄉外運水給老百姓飲用。對此,為徹底改變全鄉人畜飲水的困難狀況,黃荊鄉黨委政府抓住中央加大國債資金投入的契機,大力實施“人飲工程”項目。民眾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自發籌資55萬元。2003年,市、縣水利局和市、縣發改局分別投資16萬元和12萬元,修建了金珠村劍桿岩飲水工程,實行三級提水,首批解決了金珠及相鄰村組1200多人的生活用水。
為了尋求最佳水源解決方案,黃荊鄉組織專門技術力量逐處實地勘察,因地制宜採取打井、引水、提水和集雨等多種形式,以最少的投入獲最佳的效果。2005年,有關部門深入黃荊鄉現場辦公,解決220萬元,鄉里自籌30萬元,興建大塘壠集中供水工程。2006年10月工程開始供水第一批1600戶近7000人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現工程已全部竣工,日產水700方,可解決全鄉10個村,5所學校近11000人的生活用水問題。
3年來,全鄉共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人飲工程50多處,解決全鄉14個村16000餘人的飲水問題,受惠農民達90%。

抗旱救災

黃荊鄉黃荊鄉
邵陽縣黃荊鄉抓住旱情緩解良機,從外地調入100多公斤秋蕎麥種子,於2008年8月28日將長鄉、毛鋪等村無水栽插晚稻的400餘畝農田全部翻耕種上秋蕎麥。2008年,該縣被拋荒幾年的4900多畝田土完成翻耕複種。

6月上旬以來,邵陽縣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7萬餘畝。儘管採取各種措施傾力抗旱,但仍有5000餘畝水稻和旱作物失收,成為荒地。邵陽縣委、縣政府提出“100%翻耕、100%種上農作物、100%有效收穫”的消荒目標,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片、駐村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長包丘塊”的工作責任制,將消荒工作與幹部的生活補貼及年度考核掛鈎。全縣有5名分管農業的鄉鎮副職或駐村幹部因消荒工作不力,受到行政警告處分。

為順利消荒,邵陽縣積極解決技術、水源、勞動力、資金短缺等瓶頸,編印《消荒播種作物及栽培技術要點》1.2萬份,發放到各鄉鎮、村,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種秋玉米、秋大豆、秋馬鈴薯、秋蕎麥等旱糧或其他經濟作物。縣財政從產糧大縣獎勵基金中拿出30萬元,各鄉鎮投入23萬元,涉農各部門擠出20萬元用於耕地消荒。建立多種流轉機制,通過代耕、代種和轉包等方式,引導種植大戶和農民投資拋荒地復耕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