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落葉松(原變種)

黃花落葉松(原變種)

黃花落葉松(原變種),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灰色、暗灰色、灰褐色,縱裂成長鱗片狀翅離,易剝落,剝落後呈醬紫紅。

基本信息

簡介

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塔形;當年生長枝淡紅褐色或淡褐色,微有光澤,直徑1-1.2毫米,密生較長或較短之毛(有時僅在小枝下部明顯,向上變為無毛),或有散生長毛或無毛,基部常具長毛,有時僅有疏生短毛,二、三年生枝灰色或暗灰色;短枝深灰色,直徑2-3毫米,頂端葉枕間密生淡褐色柔毛;冬芽淡紫褐色,頂芽卵圓形或微成圓錐狀,芽鱗膜質,邊緣具睫毛,基部芽鱗三角狀卵形,先端有長尖頭。葉倒披針狀條形,長1.5-2.5厘米,寬約1毫米,先端鈍或微尖,上面中脈平,稀每邊有1-2條氣孔線,下面中脈隆起,兩邊各有2-5條氣孔線。球果成熟前淡紅紫色或紫紅色,熟時淡褐色,或稍帶紫色,長卵圓形,種鱗微張開,通常長1.5-2.6厘米,稀達3.2-4.6厘米,徑1-2厘米,種鱗16-40枚,背面及上部邊緣有或密或疏的細小瘤狀突起,間或在近中部雜有短毛,稀近於光滑;中部種鱗廣卵形常成四方狀,或近方圓形,長0.9-1.2厘米,寬約1厘米,基部稍寬,先端圓或圓截形微凹,乾後邊緣常反曲;苞鱗暗紫褐色,矩圓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不露出,長4-7毫米,寬2.5-4毫米,中部稍收縮,先端圓截形或微凹,中肋延長成尾狀尖頭;種子近倒卵圓形,淡黃白色或白色,具不規則的紫色斑紋,長3-4毫米,徑約2毫米,種翅先端鈍尖,中部或中下部較寬,種子連翅長約9毫米;子葉5-7枚,針形,長約9毫米;初生葉條形,長1-2厘米,上面中脈平,下面中脈隆起,先端鈍。花期5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與生境

產於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及老爺嶺山區,海拔500-1800米濕潤山坡及沼澤地區,在氣候溫寒、土壤濕潤的灰棕色森林土地分布普遍。適應力強,能生於比較乾燥瘠薄的山坡,也能生沼澤地帶,而以生於土層深厚、肥潤、排水良好、pH值為5左右的砂質壤土上為最好。組成大面積單純林,俗稱“黃花松甸子”即指生於濕地或沼澤化地區的黃花松純林。 也常在土壤潮濕的低坡、平地及溪河兩岸的山麓與山谷濕地組成混交林, 常見的針葉樹闊葉樹種有:紅松、長白魚鱗雲杉、紅皮雲杉、臭冷杉、沙松、白樺、赤楊、水曲柳、色木、紫椴、蒙古櫟等,常在不同立地條件組成以黃花松為主的不同類型的森林。朝鮮北部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地區。

價值

邊材淡黃色,心材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粗,木材略重,硬度中等,比重0.54,有樹脂,耐久用。可供建築、船艦、電桿、帆柱、枕木、車輛、礦柱(坑木)、家具及木纖維木業原料等材用。樹幹可提樹脂,樹皮可提栲膠。可作長白山區、老爺嶺山區濕潤山地的造林樹種,也可栽培作庭園樹

說明

近幾十年來,關於分布於我國東北長白山區、考爺嶺山區及草毗鄰的朝鮮北部和蘇聯遠東地區的落葉松分類問題,中外植物分類學工作者有下述的意見:最初V. L. Komarov將這類落葉松鑑定為新疆落葉松L. sibirica Ledeb.,後被W. Patschke(1913)、郝景盛(1945,1951)所沿用。1901年V. L. Komarov將朝鮮北部的落葉松鑑定為興安落葉松L. dahurica Trautv.。1915年A. Henry根據采自蘇聯遠東的標本鑑定為新種——Larix olgensis Henry,後被北川政夫(M. Kitagawa) (1939)、竹內亮(M. Takenouchi) (1942,1958)、劉慎諤(1955)、陳嶸(1957)、S. G. Harrison(1966)、E. Boborov(1972)所沿用。1920年,E. H. Wilson 根據采自朝鮮北部修道院中栽培的綠色幼果落葉松鑑定為新變型——L. dahurica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f. viridis Wils.。1929年,中井猛之進(T. Nakai)根據采自朝鮮北部的標本鑑定為新變種L. dahurica var. Koreana Nakai, 1938年改學名為L. koreana Nakai 和L. olgensis var. koreana Nakai, 並根據朝鮮北部具有綠色幼果的落葉松標本鑑定迷新變種——L. olgensis var. viridis Nakai。1931年,V. N. Sukachev 根據采自烏蘇里斯克(雙城子)附近的落葉松標本鑑定為新種——Larix lubarskii Suk.。 1934年孔憲武將吉林小白山的落葉松鑑定為L. gmelin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Pilger ex Rehder。1942年,竹內亮(M. Takenouchi)將這類落葉松具有中等大小球果的標本鑑定為新變型——L. olgensis f. intermedea Takenouchi。1955年, 劉慎諤、王戰將采自吉林安圖長白山區種鱗較多的落葉松標本鑑定為“多鱗興安落葉松”L. dahurica f. multilepis Liou et Wang。 1961年,鄭萬鈞等認迷這類落葉松生於各種不立地環境,球果大小、種鱗多少等形態性狀變異較大,但易與L. olgensis Henry相區別,沿用了中進猛之進的意見,將這類落葉松鑑定為L. koreana Nakai. 1964年楊銜晉等則認為這類落葉松的球果大小較為穩定,應作為建立種下等級的依據,他們將球果較小(長1.4-2或2.3厘米)的類型鑑定為“長白落葉松”L. olgensis var. chanpaiensis Yang et Y. L. Chou;同意竹內亮的意見,將球果中等大小(長2.3-3厘米)的類型定為“中果變型”,改學名為L. olgensis var. chanpaiensis f. intermedea. (Takenouchi) Yang et Nie;並認為球果較大(長達3-4.5厘米)的類型才是“標準型”的“朝鮮落葉松“L. olgensis var koreana (Nakai) Nakai,與此同時,他們還明確指出:“L. lubarskii Suk.的種鱗光滑,苞鱗較短,大多不外露等特徵應屬於達烏里落葉松Larix gmelini的範圍,似應作為一個種下階層而不應作為獨立的種,而此類型已由劉慎諤、王戰定名為L. dahurica 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即“大果興安落葉松”〔編者註:此變型的模式標本王戰1826號(發表時誤寫為1926號),采自黑龍江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旗古納馬古德嘎河北岔山坡〕,這種處理方法看來是合適的,不過由於“dahurica”這個性質名字已經變為“gmelini”的異名,所以整個學名應有所更動,因此,其正確學名應為L. gmelini Kurcz. f. macrocarpa (Lion et Wang) Yang et Y. L. Chou”。同時,他們還在這篇論文中,將采自黑龍江張廣才嶺、寧安小北湖林場、綏陽白道山林場與吉林長白山區的標本鑑定為“海林落葉松”Larix heilingensis Yang et Y. L. Chou和長白落葉松“毛基變型”L. olgensis var. chanpaiensis f. pubibasis Yang et Nie。從上述分類意見可以看出,近幾十年來, 中外植物分類學工作者對這類落葉松的分類意見比較分歧,名稱亦較混亂,僅在這樣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就先後發表過4個新種、2個新變種和4個新變型。為了弄清這類落葉松的種系關係,較為客觀地反映自然實際,我們從國內外各有關單位借閱了上述新等級的各類模式標本。我們認為由於這類落葉松生於各種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球果大小,種鱗多少、形狀,鱗背的細小瘤狀突起的疏密和毛的有無,葉的寬窄,一年生長枝的顏色,毛的有無及其疏密、長短和著生的部位等形態性狀均有變異,變化幅度相互重疊,而無穩定、相關的區別特徵。因此,分布於我國長白山區、老爺嶺山區及毗鄰的朝鮮北部與蘇聯遠東地區的落葉松應屬同種。上列各類等級的學名,除L. dahurica 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即L. gmelini f. macrocarpa (Liou et Wang) Yang et Y. L. Chou, 但不包括L. lubalskii Suk. 〕應屬L. gmelini (Rupr. ) Rupr. 外,其他學名均系L. olgensis Henry的同物異名。惟幼果呈綠色的類型應分為變型,因E. H. Wilson的“f. viridis"發表在先,其正確的學名應為L. olgensis Henry f. viridis (Wils. ) Nakai。

松科植物詞條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狀;枝僅有長枝,或兼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短枝,短枝通常明顯,稀極度退化而不明顯。本科約230餘種,分屬於3亞科10屬,多產於北半球。中國有10屬113種29 變種(其中引種栽培24種2變種),分布遍於全國。
蒼山冷杉 (原變種)
長苞冷杉 (原變種)
紅杉(變種)
落葉松組
掃帚油松(變種)
油松組
長葉松組
白皮松組
單維管束松亞屬
落葉松亞科
紅杉組
魚鱗雲杉組
西藏冷杉
雲杉組
台灣油杉
矩鱗油杉
高山松
歐洲黑松(原變種)
冷杉亞科
松亞科
五針松組
墨脫冷杉
川滇冷杉
大果黃杉
南方鐵杉(變種)
台灣五針松
雙維管束松亞屬
台灣雲杉
矩鱗鐵杉(變種)
剛松(原變種)
油麥吊雲杉(變種)
鐵杉組
林芝雲杉 (變種)
長苞鐵杉組
黃果雲杉(變種)
綠果黃花落葉松(變型)
康定雲杉(變種)
卵果魚鱗雲杉(變種)
察隅冷杉
西黃松
黑皮油松(變種)
麗江雲杉組
歐洲赤松(原變種)
台灣果松
雲南油杉
新疆落葉松
雪嶺杉
鐵堅油杉
江南油杉
西藏雲杉
思茅松(變種)
大果鐵杉(變種)
鐵杉(原變種)
長白魚鱗雲杉(變種)
台灣鐵杉
魚鱗雲杉(變種)
日本落葉松
歐洲落葉松
地盤松
台灣黃杉
黃果冷杉(原變種)
北非雪松
金錢松屬
細葉雲南松(變種)
鱗皮冷杉
紫果冷杉
球冠赤松
鐵杉屬
雲南黃果冷杉(變種)
油松(原變種)
北美短葉松
晚松
急尖長苞冷杉(變種)
萌芽松
新疆冷杉
毛枝五針松
千頭赤松
大果紅杉(變種)
川西雲杉(變種)
黑松
白扦
西藏紅杉
長白松(變種)
喜馬拉雅紅杉
日本雲杉
歐洲赤松
黃花落葉松(原變種)
日本五針松
怒江紅杉
海南油杉
鐵堅油杉(原變種)
紅杉
喬松
四川紅杉
麗江鐵杉
雲南鐵杉
黃花落葉松
岷江冷杉
華北落葉松
日本冷杉
巴山冷杉
中甸冷杉
怒江冷杉
白皮松
黃果冷杉
台灣冷杉
臭冷杉
南歐黑松
蒼山冷杉
杉松
落葉松屬
麗江雲杉
雪松屬
青海雲杉
青扦
鱗皮雲杉
歐洲黑松
熱帶松
巴山松
加勒比松
大明松
長葉松
海南五針松
新疆五針松
偃松
赤松
西藏白皮松
油杉屬
松屬
雲杉屬
銀杉屬
黃杉屬
百山祖冷杉
長苞冷杉
冷杉屬
花旗松
麥吊雲杉
海岸松
秦嶺冷杉
青岩油杉
柔毛油杉
油杉
黃枝油杉
鐵杉
長苞鐵杉
黃山松
紅皮雲杉
白皮雲杉
歐洲雲杉
紅松
大果青扦
華山松
短葉黃杉
北美喬松
瀾滄黃杉
大別山五針松
華南五針松
太白紅杉
落葉松
雪松
油松
松科
雲南松
興凱湖松
雅加松
南亞松
濕地松
火炬松
馬尾松
紫果雲杉
長葉雲杉
銀杉
華東黃杉
黃杉
金錢松
樟子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