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又稱黃花崗公園,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紀念公園。

基本信息

墓園簡介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又稱黃花崗公園,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紀念公園。1911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36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黃花即菊花,比喻節烈),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紀功坊先後落成。孫中山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入門是寬敞的墓道,長200米。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居於墓台當中,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南墓道為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語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公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園內300多米長的層級主幹道兩旁蒼松翠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門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 四個大字。園內有墓亭陵墓紀功坊記功碑等。記功碑上刻有歷史緣由和烈士英名,頂部是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崗陵上安放著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後的紀功坊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墓旁孫中山先生手植樹蒼勁挺拔。潘達微先生、鄧仲元、楊仙逸、馮如、史堅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於此。園內還有黃花井、黃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黃花園及網球角活動服務區。烈士墓園內除了72烈士之墓外,還有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上將鄧仲元之墓、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孫中山稱“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鴻泰之墓等。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光,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

主要景點

浩氣長存

竣工於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正門牌坊長31米、寬3米、高13米。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從詞義上說,浩氣就是正氣。

七十二烈士之墓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100多人殉難,潘達微先生將收殮的72具遺骸營葬此地。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默池

建於1921年(民國十年)。默池正面正處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經之道。遊客走上拱橋,由於斜坡的作用,便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下,就像低頭默念,使人肅然起敬。

紀功坊

於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 紀功坊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72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 章炳麟書寫。 獻石堆頂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鬥的革命思想

紅鐵門石牌坊

公園南墓道入口。

黃花亭

建於1926年(民國十五年)。

黃花園風景區

四季如畫,風景怡人。龍柱國民黨安南黨部於1926年3月(民國十五年獻造)。用著名的連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了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奮鬥的磅礴氣勢。四方池建於1921年(即民國十年)。當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池壁上刻著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孫中山手植樹它出自孫中山先生手澤,是黃花崗墓園繁多的樹木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封植。1912年陵園初建時,兩粵廣仁善堂恭請孫中山先生手植松樹四棵,這是僅存的一棵。潘達微墓潘達微,廣東番禺人,1906年參加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他冒死發動廣仁善堂收集烈士遺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購得東郊紅花崗,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從這以後,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碑廊碑廊里是後人為紀念緬懷死難烈士所立的碑。紫羅蘭網球角擁有兩千平方米綠化面積的園林式西餐廳和茶藝室,內設國際標準的網球場。

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所埋屍體共72具,故後人便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稱,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貫:

廣東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照徐褶成,徐應安,李柄輝,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陳春,陳潮,陳文褒,羅仲霍,羅坤,龐雄,周華,游壽,江繼復,郭繼枚,勞培,杜鳳書余東雄馬侶,黃鶴鳴,饒輔廷,張學銓,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聲洞,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覺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時爽,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焱陳清疇陳發炎

廣西人: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韋統鈐,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倫,饒國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寬

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經3個月的籌劃準備,黃興於8日在香港召開統籌部發難會議,將在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日,並擬分10路進攻。由於溫生才行刺孚琦,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計畫被迫延期。23日,黃興潛入廣州,成立起義指揮部。廣東當局已風聞起義,加強了防備,並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26日晚,黃興召集會議倉促間決定起事。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親隨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東奔西突,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並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