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禪茶

黃梅禪茶,產於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霧海雲瀑的紫雲山中。黃梅茶質優勝,汁濃香醇,是歷代禪師坐禪、待客必備之飲品,因此茶源於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禪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黃梅禪茶”。

簡介

黃梅禪茶,產於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霧海雲瀑的紫雲山中。黃梅是初唐以來中國和東亞佛教徒朝禮參學的“小天竺”,是古印度千歲寶掌和尚卓錫開建的老祖寺所在地。這裡群峰兀立,松竹蒼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其茶園全部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餘米的雲霧深處,是歷代貢茶和禪茶的重要產地。中唐茶聖陸羽於公元747年實地察訪了黃梅禪茶產地,對當地的茶事茶俗進行考察,並載入了他的名著《茶經·八之出》中:“蘄州茶生黃梅山谷。”。黃梅茶質優勝,汁濃香醇,是歷代禪師坐禪、待客必備之飲品,因此茶源於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禪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黃梅禪茶

禪茶介紹

黃梅禪茶,產於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霧海雲瀑的紫雲山中。黃梅是初唐以來中國和東亞佛教徒朝禮參學的“小天竺”,是古印度千歲寶掌和尚卓錫開建的老祖寺所在地。這裡群峰兀立,松竹蒼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其茶園全部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餘米的雲霧深處,是歷代貢茶和禪茶的重要產地。中唐茶聖陸羽於公元747年實地察訪了黃梅禪茶產地,對當地的茶事茶俗進行考察,並載入了他的名著《茶經·八之出》中:“蘄州茶生黃梅山谷。”。黃梅茶質優勝,汁濃香醇,是歷代禪師坐禪、待客必備之飲品,因此茶源於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禪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黃梅禪茶
而今,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黃梅四祖寺方丈淨慧大和尚的關心支持下,黃梅縣大別山紫雲松針茶公司在詹如松總經理的帶領下,採用現代高科技製作工藝,經茶葉專家、名師精工巧技採制“珍品名茶——紫雲松針——黃梅禪茶”。此茶具有條索緊細勻秀、鋒苗白毫顯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醇濃持久、滋味鮮爽、湯色明亮、葉底柔軟、多汁耐泡等特徵,飲之回味無窮。產品暢銷中外各地,是深受客戶喜愛和盛讚的綠茶品牌。相信隨著老祖寺的古蹟重輝,黃梅禪茶將更加具有長足發展的無限遠景。

黃梅禪茶系列

碧玉流香系列

黃梅禪茶的極品系列,以產地在海拔700米至1200餘米的高山茶為主體。古時的“紫雲月團”、“團黃”、“蘄陽”等極品傳統名茶,和當今的“紫雲茶”、“老祖佛茶”為系列品牌代表。

此類茶棲身幽谷,得天獨厚,以深滲清冽的地下泉水為生命之水源,以古木新叢的生化堆積為生長之肥源,長年雲遮霧罩,滋潤著葉與芽的鮮嫩之質。緩生慢發,積香增味,廣聚深涵,集黃梅綠茶之大成,乃歷代貢茶、禪茶之首選。故此,淨慧法師以“碧玉流香”為本系列之總稱。寶掌福壽茶系列
此茶亦稱長壽茶,以寶掌福壽竹香茶為本系列的代表品牌。相傳是古代黃梅中山老祖天竺千歲寶掌和尚駐錫紫雲山蓮花峰下,與山民共同創製,其獨特之處在於採制均以竹器:蒸煮用竹籠,壓模用竹筒,再經多道特技加工工藝,將鮮葉製成乾茶。形如圓月,色如碧玉,湯色清亮,鮮醇甘爽,香含竹馨,濃厚耐泡。飲之兩頰生香,沁流心肺,能代謝滯穢,滌洗污垢,醒腦益智,清心明目,健體延年,黃梅山翁多耆壽,蓋得益於此茶也。
本系列中,多以古今特技將黃梅山茶為原料,特製加工優質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各類新茶,重展了黃梅古代以綠茶見長,又能製作多種茶品的傳統技術內涵。靈潤幽黛系列
此茶以黃梅西山破額雙峰海拔600至1100餘米群山中所產的山茶為主。“觀音玉葉”是其品牌代表,相傳為觀世音菩薩預見破額雙峰為佛窟禪關,遂從紫雲老祖寺帶來一把茶籽,灑播此處高山坡地,落地生根。
本系列以四祖寺靈潤橋下的幽黛河而得名。幽黛河源,涓流清純,日照相宜,雨量充沛,松竹棒莽,落葉成肥,土質松疏,所產鮮葉,葉厚芽肥,炒制的乾茶產品,條索緊實秀勻,色澤青碧若蔥,茶香清純久長,湯色嫩綠明亮,常飲輕身換骨,養容怡情。
本系列中還有中唐禪宗古剎僧人植茶遺珍南山寺的“靈峰玉露”、北山寺的“寶相雪山”和高山寺的“北源茶”等名茶。

黃梅禪茶文化

黃梅有茶,得天獨厚;黃梅有禪,歷史悠久。佛境禪關,山錦水秀。因緣際會,禪茶成就。相傳很久以前,黃梅紫雲山開山老祖是一位千歲胡僧,他向山民學習當地採制山茶的手藝,首開寺僧習茶的傳統。
繼而,四祖、五祖力求佛教與中土傳統文化協調融合,茶成為紐帶之一,從而使唐朝茶文化與禪文化得以相融共濟,飲茶之風播及全國。
佛教的禪茶,含納了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與茶本體的雅氣。在品飲禪茶的時候,用“正清和雅”的禪茶理念,把自己納入山水、自然中,把個人融於大眾、世間中,化解煩惱,和諧自他,滌除欲慮,升華境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因此,黃梅禪茶,禪是上乘的禪,茶是上等的茶。源
千年開寶掌,五葉渡慈航,
萬山懸碧玉,古寺倚天開,
黃梅的山裡有禪
時呼洗藥僧,共臥清湍背,
那知禪夢裡,誤道天花碎,
黃梅的水裡有禪
夜半庵鐘響,茶爐爇豆秸,
老衲攜杯茗,招余最上頭,
黃梅的茶里有禪
黃梅啊,
那山,那水,那茶,
已經氤氳了一千六百年境
好一個吳頭楚尾,長江西來,大別北去,霧海雲瀑里,是一所所幽寂的禪林梵宇,承托擁載著梵宇的,是萬象森羅的峻岭重崗,像綠毯覆蓋著崗嶺的,是莽莽蒼蒼的松柏松竹,像塊塊潤玉鑲嵌在綠毯之上的,則是層層迭迭、鬱鬱蔥蔥的茶的家園。還有那片片成林、古乾新枝的梅樹的領地。
你看啊,碧玉的新茶,金黃的梅花,向天地播散著茶的清香、梅的幽馨。黃梅啊,那茶經上所載的蘄州貢茶,不正是這片山谷的春色嗎?禪
老祖鑽林,新芽供佛,且不說石上清泉竹里茶的江南風致,也不說檀馥茶香滿袈裟的高僧格調,單說坐禪時,可通夜不眠,滿腹時,能消膩化滯,既為不發之藥,又是戒殺法寶,更何況,山水之靈氣、諸祖之仙風,以之迎賓待客,不亦快哉!以之參禪入定,不亦妙哉!蘊
數千年的沉澱,孕育了淡定從容。幽寂的山居,塑造了文靜風韻。緩生慢發,歷練機體的厚實;雲遮霧蓋,滋潤蘊涵的深沉。為了預知的未來,讓從容助成勝籌。黃梅禪茶,聚天地之精氣,采山水之靈秀,鑄就而成的有機好茶,至善至美,堪稱正清和雅的典範。道
茶——禪。茶的味道——禪的味道,茶經——禪經,吃茶去——參禪去。吃茶去,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參禪去,觀自身,聞自言,品自性。看得見,聞得著,品得出的是茶;看不見,摸不著,說不出的是禪。夜月莊周夢,春風陸羽茶,體悟茶道;桶底脫落處,豁然見新天,覓得禪徑。品
一茶,一世界。一口茶,一江水。茶禪一味,茶禪一體,借茶悟道,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心平氣靜,品茶要清靜、安謐,直指心性,參禪求清逸、沖和、守一不移。
一茶,一世界。禪味,演繹精彩世界。

黃梅禪茶故事

(洪志) 童年時候,曾聽外祖父講過紫雲山胡僧習茶的傳說。很久以前紫雲山開山老祖是一位千歲胡僧,他向山民學習當地採制山茶的手藝,成為寺僧的傳統,而使紫雲茶名傳京城等等。外祖父熊公竹生先生是一位晚清優貢,曾應聘借寓老祖寺開館教授四書五經,這是他聽寺院老住持講述的。雖然這是個古老的傳說,卻由村言俚語道出了黃梅的茶與佛寺悠久的不解之緣。
黃梅縣地當吳頭楚尾,踏長江頂大別山,地勢向北漸次遞升。丘陵山地占據縣境北半部,縣界多為千米以上的高峰如屏障北立。由於地跨北緯30度間,這裡無峰不綠,有水皆清,逢山有茶,是古蘄州歷代名茶貢茶的重要產地,也孕育了黃梅戲的母體一一黃梅採茶戲。中唐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間,茶聖陸羽曾數次經黃州往返於蘄黃山區察訪茶事茶俗,傳授茶技茶藝,探究昔日寶掌和尚事茶的遺韻。他曾經一人於冬春之交,牽著背負茶具與書籍的毛驢,足纏草繩,履冰踏雪,攀越群嶺住宿老祖寺中,品嘗用當地岩縫山泉煮製的各類山茶,在《茶經·八之出》中寫上"蘄州茶產黃梅山谷"。 紫雲山區居縣界群山至高之巔,主峰蓮花峰海拔1240米以上,此處山峰駢聯,左右環拱,坡緩土沃,植被豐富,終年霧海雲瀑。野生山茶土名"老祖鑽林茶",遍發於岩縫石罅間,信手可拈。當地居民常於春夏自采自製。上品為清明穀雨之際採摘,旗槍初展,細如山雀之舌,品質甚高,俗稱細茶,為待客珍品;中次者為春末夏初所摘,葉形稍大,然其味醇長,用來換物或自飲。老祖寺僧人也將其作為供佛、參禪、迎賓、普眾之飲品。消康熙丙辰《老祖寺志·藝文卷》載有數篇飲茶的詩文。如《訪雜華續如靜主》: 紫雲山頂豆丸屋,中有高人抱雲宿。 野老扶筇為訪之,手縫破衲閒日曝。 見客余言是禮慵,坐來渾無主賓俗。 堂前小爐欲煮茗,客執蒲葵主洗鐺。 火風焰焰海眼沸,鵲舌細點味馥芬。 一盞一盞復一盞,兩人對酌山花眼。 花開黃白爛如緋,上有綠竹相映掩…… 寫的是老僧燒爐煮茗招待詩人來訪,兩人免卻俗禮,執扇、洗鐺,一起忙碌。其中"海眼沸"、"鵲舌"、"細點",寫出了水開後放入細如雀舌的山茶。"細點"說明僧人用的是點茶法泡出了氣味馥芬的茶湯。然後再從鐺中舀出分注小盞中,兩人一盞復一盞劉·酌品味,眼望窗外山花爛漫,怡然自得。 在牛山和尚的四十八首《漫吟》中,有:"新茶餉絕經行處"、"這戶留齋那戶茶"、"篾籠又帶北源茶"等詩句,或寫老祖寺僧人經行時以茶助參,或寫山民以茶熱情招待山僧,說明紫雲山茶是僧俗皆宜十分普遍的飲品。遙想一千七百餘年前,寶掌和尚於蓮花峰下誅茅結庵,樸實的山民常以細茶禮供,而老胡僧事茶乃至親手種植,雖是未見於記載的傳說,卻也是情理中事。 寶掌和尚第四次住紫雲山,已是唐室初定之時,正當中國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偕弘忍於破額山農禪並重定居弘法。從紫雲山到破額山,山道不過三十餘里。曾於"梁城(南京)遇導師(達摩),參禪了心地"的寶掌禪師雖已年逾千歲,為禮本宗第四代祖造訪破額山,禮請四祖作老祖寺的住持,而紫雲細茶乃至茶種也是必攜的家常之物。到後來,破額山的"觀音玉葉"、弘忍大師道場馮茂山的"漳血茶"、普庵與彥賓二師住錫的南北山的"雪山茶"等名稱一時的寺僧用茶,都不無與紫雲山茶有著縷縷的親緣關係。而在縣境平原丘陵地區,早在東晉由慧遠、支遁、朗公、菩提流支等古尊宿分別開建的年代更早的古剎,也當由僧人赴紫雲山諸產茶寺院求供或自採制之。可以說唐宋期間,以紫雲山老祖寺茶為代表,由四祖寺、五祖寺構成的網路,促成了黃梅禪茶與禪茶文化的發展。 當"東山法門"這一清新激揚的中國禪宗旋風在蘄州東部的黃梅山林中生成發展的半個世紀裡,佛家"大事問黃梅",月逾千計。飲茶助禪和黃梅禪茶也隨著"東山法門"的玄義一道傳播於神州大地,乃到遠渡東瀛,為後代禪人將茶事融入禪規,進而成為傳心的手段,最終形成禪茶一味的理念,開啟了端倪。 《黃梅五祖寺志》載有"茶具四德"之說:"坐禪時,飲茶可通夜不眠;滿腹時,茶能幫助消化;茶為不發(抑制情慾)之藥;茶是戒殺法寶。"所指的都是僧人飲茶"事"上的說法。由於道信、弘忍二位祖師法語存世極少,不可妄說當時有無將飲茶從物質實用升華至心靈開發的"理"的層次,升華為傳心悟道的手段。從僧史記載中,直到五祖示寂百餘年後,趙州從諗禪師用三字"吃茶去"的平常話語,將司空見慣的茶事提升為喚起疑情破迷開悟的機鋒,完成了禪門飲茶從"事"向"理"的升華,將"吃茶去"這一平常事融入佛法真諦中。到了宋代,飲茶之風完全進入了禪家的日用起居,禪師們行住坐臥做到事事不離禪心。禪不離茶,茶不離禪,禪即是茶,茶即是禪,茶風與禪風合二為一,達到茶禪不二乃到物禪不二,一切都是禪心的顯露。至南末初,五祖法演禪師的高足"三佛"之一的佛果克勤禪師,體悟真諦,應機提出"禪茶一味"之說。在禪茶文化發展的漫長心路中,黃梅禪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多方面的歷史原因,黃梅禪茶這一段光輝足跡已不為世人所知。黃梅人自己也完全忘卻,更不可能想到還要重展這一業績,並以此為契機,再造黃梅新的輝煌。但是,卻被一位不是黃梅人的高僧注意到了。 2003年金秋,淨慧大和尚升座黃梅四祖寺方丈。他倘佯於"東山法門"濫觴之地的山林中,拾級於五祖寺東山古道上,守拜於紫雲山老祖寺的廢墟前,品嘗著山茶的清香,構想著建設大四祖、重振小天竺的藍圖,並默默地投入運作中。黃梅禪茶的復興就是其內容之一。他多次親赴詹如松茶店點評紫雲山茶,邀請詹如松在"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會"上介紹黃梅禪茶;支持成立"黃梅禪茶文化研究會"和在黃梅開設品位高尚、體現"正清和雅"四氣的"黃梅禪茶館"。 一則曾見諸報刊的"南茶北移"的報導,再次引起了黃梅人的思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淨慧大和尚以他的睿智、遠見和魄力,在農業科學家的支持下,把江西雲居山茶移植到太行山區河北靈壽縣培育成林,創造了雲居山茶生長的緯度向北推進10度的歷史記錄,這是中國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黃梅茶人從這一成功的行動中受到了鼓舞,黃梅地理環境遠比太行山優越,茶園、茶種頗多,有禪又有茶,二佳兼得,更是禪茶相融的源頭。黃梅人恢復振興禪茶,重在改良和發展上下功夫,比起河北的"南茶北移"條件要好的多。如今,淨慧大和尚倡緣重建的紫雲山老祖寺正在緊張施工,宏規初具。隨著千年古剎的重輝,在老和尚的關照和大眾努力下,已經獲得國家級食品博覽會金獎的新一代黃梅禪茶一一紫雲松針系列,將會帶動系列名茶與品牌的崛起。 請到黃梅"吃茶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