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二三湯

全方合用共奏化痰逐飲、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寒痰壅肺者。使用時要注意不用西藥。如在院外服用激素而哮喘仍較重者,維持激素用量。

基本信息

中藥方劑

【方劑名稱】麻杏二三湯
【方劑組成】炙麻黃(6-10g)、杏仁(10g)、化橘紅(12g)、半夏(10g)、茯苓(15g)、炒蘇子(10g)、萊菔子(10g)、白芥子(3-6g)、訶子(6g)、甘草(5g)、茶葉(6g)。
【適用病症】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症狀為呼吸急促,頻繁咳喘,吐白沫痰,口乾苦,納差,腹脹,舌質暗,苔白厚而乾,脈細滑數。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病情較重者,每日1劑半,分3次服。

方論方解

方中白芥子、炒蘇子、萊菔子、訶子、茶葉降氣化痰。半夏、化橘紅健脾化痰、行氣祛濕。麻黃宣肺平喘,杏仁化痰止咳,與麻黃一宣一降,調理肺氣。全方合用共奏化痰逐飲、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寒痰壅肺者。

臨床醫案

三焦咳案  
經文: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病例:何某,女,60歲,有慢性支氣管炎史6年。2月前感冒後引起咳嗽加重,吐黃痰,胸片示:慢支合併肺部感染,遂在某三甲醫院住院治療。經用抗生素、平喘藥、痰熱清等靜脈滴注20餘天,咳嗽減輕,黃痰消失,但納差,乏力,消瘦。複查胸部CT:慢性支氣管炎。遂出院就診於中醫,刻下症見:咳嗽,痰白,食後尤甚,上腹部脹滿,下午脹甚,納差,乏力。舌質淡暗,苔白膩,脈沉遲略滑。辨病為三焦咳,證屬脾胃氣虛,痰濕內阻。處方:陳皮10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黨參15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2克,杏仁10克,款冬花15克,炙甘草10克。4劑,水煎服。
二診:咳痰減少,腹脹減輕,食慾稍增。見效,原方繼服7劑,水煎服。
三診:納大增,腹脹幾愈,仍咳,痰少,舌淡,苔薄白。續以焦樹德老中醫麻杏二三湯加減出入,共服10餘劑,咳止病癒。按:三焦咳臨床十分常見,其以“咳而腹滿,不欲食飲”為辨病要點。其病機是咳嗽日久,或過用寒涼,脾胃受傷,因而脾虛氣滯,不能運化水谷,濕濁內生。《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指出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人體水液升降出入及濁液排出的通道。水液在人體內的布散和向體外的排泄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協調息息相關,然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其治當化濕利濁。又如《聖濟總錄·三焦門》指出:“論曰三焦有水氣者,氣滯不通,決瀆之官內壅也……治宜導氣而行之,氣通則水自決矣。”其治又須配合理氣活血之品。
該案“腹滿,不欲食飲”之證愈後,咳嗽並未消失,又予麻杏二三湯加減治療後收功。麻杏二三湯為焦樹德老中醫創製,方中包含了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和麻黃、杏仁,臨床用此方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之咳、痰、喘症狀,療效滿意。

中藥方劑之麻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麻黃防風湯
麻根汁酒
麻豆煎
麻桂術甘湯
麻豆湯
麻根飲
麻杏陷胸湯
麻黃十神湯
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麻黃救急湯
麻藥散
麻子飲
麻石抒陽湯
麻子小豆湯
麻子仁酒
麻黃蛇床子粉
麻前飲
麻黃解表湯
麻仁龍膽丸
麻疹鴿蛋大米粥
麻仁膏
麻仁煎
麻甘豆腐湯
麻煎丸
麻仁大黃丸
麻仁圓
麻黃宣肺散
麻烏四物合劑
麻黃如聖飲
麻黃煎
麻黃加生地黃湯
麻黃五癇湯
麻黃飲子
麻黃二陳湯
麻黃止煩下氣湯
麻黃透肌湯
麻雞丸
麻黃桂枝各半湯
麻風藥酒
麻黃地骨皮湯
麻黃桂心湯
麻黃根粉
麻黃四物湯
麻附五皮飲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桂溫經湯
麻黃蟬蛻湯
麻黃醇酒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柴胡升麻湯
麻黃杏仁飲
麻黃酒
麻黃赤芍湯
麻黃豆蔻丸
麻仁酒
麻桂飲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知母石膏湯
麻黃白虎湯
麻黃茵陳醇酒湯
麻黃茱萸湯
麻杏二三湯
麻風膏
麻黃羌活散
麻黃獨活湯
麻黃甘草湯
麻黃紫草湯
麻豆散
麻黃調心泄熱湯
麻菊二陳湯
麻黃粥
麻根湯
麻桂二陳湯
麻杏石膏湯
麻杏甘石湯
麻布飲
麻子潤腸湯
麻子仁丸
麻涼膏
麻仁潤腸湯
麻黃細辛丸
麻仁四物湯
麻丸子
麻黃六合湯
麻黃五味湯
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
麻黃一劑飲
麻風錠子
麻風丸
麻黃生薑湯
麻附細辛湯
麻豆膏
麻蟲膏
麻石加味湯
麻痘風搐方
麻油酒
麻黃溫痹湯
麻黃瀉白散
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
麻黃桂枝升麻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湯
麻黃拭體湯
麻黃引氣湯
麻黃奪命湯
麻黃大黃散
麻黃復煎散
麻黃吳萸酒
麻黃十味丸
麻黃加葛根湯
麻黃加知母湯
麻黃鉤藤散
麻黃解毒湯
麻黃蠍梢散
麻黃蒸梨
麻黃羌活加半夏湯
麻仁潤腸丸
麻雀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