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

焦樹德

焦樹德於1991年10月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邀請有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挑選的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收徒拜師大會。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之星”,訊息在《北京日報》頭版發表。自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4年被收錄於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焦樹德 焦樹德

姓名:焦樹德

性別:男

國籍:中國

籍貫:河北省辛集市

出生年月:1922.05

學歷:大學

專業領域:中醫

職稱:教授

畢業院校: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

供職機構:中日友好醫院(已退休)

職務:中日友好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專家室副主任、博士學位審授委員會委員等

生平經歷

焦老於1991年10月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邀請有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挑選的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收徒拜師大會。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之星”,訊息在《北京日報》頭版發表。自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4年被收錄於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

焦樹德1922年5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束鹿縣(現改為辛集市)雙柳樹村一個耕讀傳家的中農家庭。自幼酷愛醫學,上國小時也常向當中醫的外祖父學背一些中醫歌訣,如“肝心脾肺腎,膽胃大小腸”,“醫之始,本岐黃”等。學醫救人的願望就這樣萌發了。

1937年7月後,由於日寇侵華,學校也停辦。焦老即在家鄉跟隨其外祖父學習中醫,廣泛涉獵古今醫學名著,學習藥物炮製,如熬膏藥、軋藥、炒藥等,打下了深厚的中醫學基礎。

到了1940年,為了更好地求學,他又到本市萬億糧店作幫賬先生而半工半讀,考入天津“中國國醫函授學院”,系統學習中醫,同時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又考入天津西醫專門學校(後改為新醫專科學院)通過函授學習西醫。

1941年,他正式在家鄉懸壺行醫,在診所“濟生堂”內掛上了“樹德為懷”的橫幅,並將自己原來的名字“焦聚輝”改為“焦樹德”。從那時起,精研岐黃、濟世活人就成了焦老一生的追求。

後來,為了能更好地對醫學有所深造,他捲起家當,來到北京。

1950年春,在北京前門內大中府與其表姐夫楊長謙先生合開了“慈德中醫診所”,由於治癒了不少疑難病人,深受民眾和當捷運路工人的歡迎。

1951年,焦老通過北京市衛生局舉行的“高級醫師考試”,積極回響政府號召,毅然關閉了收入頗豐的私人診所,成為一名國家醫務人員,進入北京市立第二醫院工作。從1977年起,焦老就擔任起了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任務。1984年4月,衛生部成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焦老奉調籌建該院中醫內科。

焦樹德教授於2008年06月14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6歲,定於2008年06月22日於北京發喪並弔唁。

中日友好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醫教授 主任醫師

博士學位審受委員會委員

第一、二屆重大科技成果獎評審會委員

科技進步獎評審會委員

科技攻關標書評審會委員

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顧問

全國科技圖書評獎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學會顧問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藥學會理事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風濕病學會主任

中國中醫藥學會急診醫學會顧問

中國老年學會中醫研究委員會顧問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

中國民間中醫藥開發協會理事

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

《中醫雜誌》編委

《光明中醫》常務編委

《中國醫刊》編委會顧問

《北京中醫》顧問

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美國加州中國醫學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

美國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

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學會永久學術顧問

擅長醫學

焦老擅治內科疑難重病,療效卓著。對肝膽、泌尿系統結石注重增強本髒功能排石。對萎縮性胃炎、潰瘍病(胃脘痛)採用自擬的三合湯、四合湯隨症加減,不但能愈胃痛,而且胃鏡檢查也可見明顯好轉或潰瘍癒合。對冠心病、心肌炎、心絞痛(心痹),採用心、肺、胃、腎同治,理氣、通脈、助陽、滌痰並用,頗有良效。對中風(急性及血管病),套用家傳中風三法,認為邪中於經,常歸於腑,必須注意清化陽明,通達三焦。對再障貧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腎涼血、降氣抑火而生血止血。對高熱不退疾病,謹遵“見熱莫攻熱”古訓,活用青、疏、滋、降和等法,以解熱。對休克、厥症、人事不省諸疾,辨證治本,效如桴鼓。頑症危症,每每著手成春,深受患者擁戴。

主要作品

代表著作

焦樹德教授臨床用藥經驗豐富,著有《焦樹德用藥經驗十講》,對深刻領會中醫作用,指導臨床用藥意義大。具體目錄如下:

第二講

麻黃 桂枝 荊芥 防風 紫蘇 羌活 獨活 白芷 藁本 細辛 辛夷 蒼耳子 香薷 生薑 薄荷 菊花 牛蒡子 蔓荊子 浮萍 蟬蛻

第三講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巴豆 火麻仁 郁李仁 木通 通草 茯苓 豬苓 澤瀉 車前子 滑石 石韋 扁蓄 瞿麥 海金沙 金錢草 冬葵子 薏苡仁 防己 木瓜 五加皮 冬瓜皮 茵陳 玉米須

第四講

阿膠 巴戟天 白扁豆 白芍 白朮 百合 鱉甲 補骨脂 大棗 當歸 黨參 杜仲 甘草 狗脊 龜板 旱蓮草 何首烏 黑芝麻 黃精 黃芪 韭菜子 鹿角 鹿角膠 鹿角霜 麥冬 牛膝 女貞子 人參 肉蓯蓉 桑椹 沙參 山藥 山茱萸 蛇床子 石斛 熟地 天冬 續斷 玄參 陽起石 益智仁 淫羊藿 玉竹 紫河車 菟絲子 潼蒺藜 枸杞子

第五講

獨活 海風藤 海桐皮 老鸛草 絡石藤 千年健 秦艽 桑枝 透骨草 威靈仙 五加皮 追地風 豨薟草

第六講

神曲 麥芽 山楂 雞內金

第七講

白附子 白芥子 白前 百部 半夏 貝母 桔梗 款冬花 馬兜鈴 桑白皮 天南星 杏仁 皂角 紫苑 枇杷葉

第八講

赤芍 川芎 穿山甲 丹參 骨碎補 紅花 薑黃 劉寄奴 沒藥 蒲黃 乳香 三棱 水蛭 蘇木 桃仁 王不留行 五靈脂 血竭 延胡索 益母草 鬱金 澤蘭 茜草 莪術

第九講

石菖蒲 麝香 冰片

第十講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夜交藤 珍珠母 琥珀 硃砂 磁石 龍骨 牡蠣

方劑套用

焦樹德教授在方劑套用上,著有《方劑心得十講》 ,本書擇集前人常用方劑二百多首,結合焦樹德教授個人經驗方數十首,共分為十講。 具體目錄如下:

第一講 治氣、理血、補養的方劑

瓜蔞薤白白酒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鏇覆代赭湯 昇陽益胃湯 丁香柿蒂湯 四磨湯 獨參湯 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 芍藥湯 桃核承氣湯 大黃蟅蟲丸 犀角地黃湯 歸脾湯 人參養榮湯 小薊飲子 黃土湯 當歸六黃湯 復元活血湯 腎氣丸 六味地黃丸 虎潛丸 天王補心丹 孔聖枕中丹 大補陰丸 益氣聰明湯 秦艽扶羸湯 百合固金湯 玉屏風散 石斛夜光丸 還少丹

第二講 發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劑

麻黃湯 桂枝湯 葛根湯 人參敗毒散 桑菊飲 銀翹散 小柴胡湯 越鞠丸 逍遙散 藿香正氣散 痛瀉要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 防風通聖散 蒿芩清膽湯 五積散 參蘇飲 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

第三講 祛風、祛寒、祛濕的方劑

風引湯 天麻丸 鎮肝熄風湯 地黃飲子 消風散 牽正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獨活寄生湯 三痹湯 清震湯 理中湯 大健中湯 小建中湯 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 真武湯 四神丸 半硫丸 暖肝煎 五苓散 五皮飲 八正散 茵陳蒿湯

第四講 清火、消暑、潤燥的方劑

白虎湯 涼膈散 清瘟敗毒散 化斑湯 黃連解毒湯 龍膽瀉肝湯 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 竹葉石膏湯 清胃散 清燥救肺湯 通幽湯 活血潤燥生津湯 滋燥養營湯 炙甘草湯

第五講 除痰、消導、攻下的方劑

二陳湯 金水六君煎 苓術二陳煎 清氣化痰丸 三子養親湯 金沸草散 礞石滾痰丸 茯苓丸 控涎丹 保和丸 平胃散 痞氣丸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 三一承氣湯

第六講 涌吐、澀固、殺蟲的方劑

瓜蒂散 三聖散 鹽湯探吐法 赤石脂禹餘糧湯 桃花湯 牡蠣散 柏子仁丸 秘元煎 桑螵蛸散 烏梅丸 使君子丸 化蟲丸

第七講 重鎮、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劑

生鐵落飲 磁朱丸 黑錫丹 金銀花酒 真人活命飲 小金丹 犀黃丸 太乙紫金丹 飛龍奪命丹

第八講 婦兒科常用的方劑

溫經湯 芎歸膠艾湯 當歸芍藥散 毓麟珠 啟宮丸 保胎丸 生化湯 賽金化毒散 五粒回春丹 小兒至寶錠 牛黃鎮驚丸

第九講 焦樹德經驗方

挹神湯 正顏湯 三化復遂湯 鎮肝復遂湯 活瘀復遂湯 補腎祛寒治尪湯 補腎清熱治尪湯 補腎強督治尪湯 燮樞湯 三合湯 四合湯 足胻消腫湯

焦樹德教授於2008年06月18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學術成就

焦老在學術上強調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特別重視辨證論治,主張用整體觀和動變制化思想去分析觀察疾病發生、發展、傳變、合併、轉歸的規律。要求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對咳嗽的辨治,反對脫離辨證論治一味地鎮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溫、補、潤、收治咳七法。常謂七法猶如音樂中的七個音階音符,相互搭配,變化無窮。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圓機活法,存乎其人。提出“治喘兩綱六證三原則”,創擬了麻杏二三湯,麻杏蘇茶湯等六個治喘效方。對神經衰弱中的陰虛肝旺症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徵創有挹神湯,對下肢淋巴回流障礙的足脛浮腫創有足消腫湯等等,這些方藥廣為臨床醫師採用。焦老主張有目的、有選擇、積極地吸收現代科研成果和西醫學的有關內容,取長補短,促進中醫藥學按照自身規律向前發展。他對中醫科研工作提出了“繼承前人學術,博採今人眾長,突出中醫特色,立足創新發揚”的研究方法。他提倡具有中醫特色的創新,在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頗有心得。1981年他對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肢體僵曲的痹病(包括西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創議了“尪痹”這一新的病名,提出了初步診治規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痹病學組,1983年採用這一新病名和主要方藥,組織27個省市科研單位進行了臨床研究,與本溪第三製藥廠合作,共同創製了“尪痹沖劑”,該產品暢銷國外,並獲國優產品獎。1990年焦老指導中日友好醫院“七五”攻關尪痹科研組,又與該廠協作,通過五年研究,研製出第二代新藥“尪痹復康”I、II號。本研究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這一科研成果與診治理論,不僅對尪痹病學術研究有一定促進作用,而且對《內經》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痹熱)的分類法也有一定的補充意義,並且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焦老還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講學,並被聘為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和美國加州中國醫學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美國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協會永久學術顧問,受到國外醫界人士高度讚譽。其主要著作《用藥心得十講》和《從病例談辨證論治》二書,均獲人民衛生出版社“優秀作品獎”。前者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後者已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刊行。

1996年出版的《方劑心得十講》,台灣準備刊行繁體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一書,三、兩個月銷售告罄,現在進行第二次印刷,並獲1999年國家科技圖書三等獎。焦老還發表《治咳七法》、《心絞痛的辨證論治》、《中藥臨床運用》、《尪痹芻議》、《尪痹的辨證論治》等醫學論文60多篇。日本《中醫》、《新中醫研究》雜誌、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特刊》上均有全文發表或轉載。焦老曾任中央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二屆重大科技成果獎評審會委員,科技進步獎評審會委員和科技攻關標書評審會委員。

個人榮譽

1958年 秋,到北京中醫學院工作共27年。歷任內科教研室講師、副主任、副教授、教授,附屬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中醫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生導師等職,培養了三屆碩士研究生。

1981年 當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第七屆人民代表。

1984年 春,奉調到中日友好醫院任中醫內科副主任。

1984年 冬被評為全院“先進個人”。

1985年 夏,任中日友好醫院專家室副主任。

1986年 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的“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

現任職務

現任中日友好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專家室副主任、博士學位審授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會委員、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技術獎評審會委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審員會顧問、全國科技圖書評獎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顧問、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藥學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急診醫學會顧問、中國老年學會中醫研究委員會顧問、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風濕病學會副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中國民間中醫藥開發協會理事、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中醫雜誌》編委、《光明中醫》常務編委、《中國醫刊》編委會顧問、《中日友好學報》編委會顧問、《北京中醫》顧問、河北省辛集市中醫院名譽院長等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