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具有解表散寒,固本通陽的功效,主治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熱,脈沉微者。

基本信息

組成

麻黃6克(去節)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

用法

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

助陽發汗。

主治

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熱,脈沉微者。

臨床套用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少陰病:余嘗治上海電報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齡,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強呼之醒,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脈,微細無力。余曰:此仲景先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顧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請另乞診於高明。高君自明西醫理,能注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於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余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淨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複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與原方加減。

各家論述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1.《沈注金匱要略》麻黃附子湯中以附子固護表里之陽,且助麻黃、甘草通陽散邪。俾邪出而真陽不出,即開鬼門之變法也。……麻黃、附子一散一補,固本通陽,則病去而不傷陽氣。
2.《準繩·傷寒》: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寒氣。
3.《金鑒》: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里,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逕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
4.《古方選注》: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谷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陽之慮矣。

附註

麻黃甘草附子湯(《醫統》卷十四)、附子麻黃湯(《赤水玄珠》卷五)。

中藥方劑之麻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麻黃防風湯
麻根汁酒
麻豆煎
麻桂術甘湯
麻豆湯
麻根飲
麻杏陷胸湯
麻黃十神湯
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麻黃救急湯
麻藥散
麻子飲
麻石抒陽湯
麻子小豆湯
麻子仁酒
麻黃蛇床子粉
麻前飲
麻黃解表湯
麻仁龍膽丸
麻疹鴿蛋大米粥
麻仁膏
麻仁煎
麻甘豆腐湯
麻煎丸
麻仁大黃丸
麻仁圓
麻黃宣肺散
麻烏四物合劑
麻黃如聖飲
麻黃煎
麻黃加生地黃湯
麻黃五癇湯
麻黃飲子
麻黃二陳湯
麻黃止煩下氣湯
麻黃透肌湯
麻雞丸
麻黃桂枝各半湯
麻風藥酒
麻黃地骨皮湯
麻黃桂心湯
麻黃根粉
麻黃四物湯
麻附五皮飲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桂溫經湯
麻黃蟬蛻湯
麻黃醇酒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柴胡升麻湯
麻黃杏仁飲
麻黃酒
麻黃赤芍湯
麻黃豆蔻丸
麻仁酒
麻桂飲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知母石膏湯
麻黃白虎湯
麻黃茵陳醇酒湯
麻黃茱萸湯
麻杏二三湯
麻風膏
麻黃羌活散
麻黃獨活湯
麻黃甘草湯
麻黃紫草湯
麻豆散
麻黃調心泄熱湯
麻菊二陳湯
麻黃粥
麻根湯
麻桂二陳湯
麻杏石膏湯
麻杏甘石湯
麻布飲
麻子潤腸湯
麻子仁丸
麻涼膏
麻仁潤腸湯
麻黃細辛丸
麻仁四物湯
麻丸子
麻黃六合湯
麻黃五味湯
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
麻黃一劑飲
麻風錠子
麻風丸
麻黃生薑湯
麻附細辛湯
麻豆膏
麻蟲膏
麻石加味湯
麻痘風搐方
麻油酒
麻黃溫痹湯
麻黃瀉白散
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
麻黃桂枝升麻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湯
麻黃拭體湯
麻黃引氣湯
麻黃奪命湯
麻黃大黃散
麻黃復煎散
麻黃吳萸酒
麻黃十味丸
麻黃加葛根湯
麻黃加知母湯
麻黃鉤藤散
麻黃解毒湯
麻黃蠍梢散
麻黃蒸梨
麻黃羌活加半夏湯
麻仁潤腸丸
麻雀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