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

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北魏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對當時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的書法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基本信息

簡介

魏碑魏碑
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型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志銘。僅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就有三千餘品,而著名的是《龍門二十品》。墓誌在南北朝時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銘前代都多,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特點

康有為稱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書法雄強、樸拙、自然天成的藝術特點。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被人們發現的時間較早,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重視。唐朝的書法家歐陽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唐太宗李世明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王書代表的晉朝書風在唐朝一代始終是主流。所以總體上,唐朝楷書繼承的更多的是晉楷的傳統,即使對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書法家個人的興趣和風格所致,沒能形成一種普遍學習魏碑的風氣。

發展歷史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學興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書法方面,人們也開始反思“館閣體”的弊端。於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魏碑開始受到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的重視,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後期有康有為。阮元寫《北碑南貼論》和《南北書派論》,首倡“碑學”;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一反宋朝以來對淳化閣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貼”的觀點。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面明確提出:“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筆法舒長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於尊乎!”此後碑學盛行,魏碑的價值得到普遍的承認,修習楷書的人除了取法“晉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魏碑。
另外,魏碑經過標準化成為“魏體”字,是現在最常用的漢字印刷字型之一。
現存魏碑作品的數量巨大,僅僅發現於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千方。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代表作。

起源

魏碑魏碑
書法在我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同時也陶冶著人們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壽之效。書法分類有多種:楷書,隸書,草書,行書,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堪稱漢碑中的上品。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近現代書法家,對魏碑甚為推崇,臨學者眾多,尤以我國北方地區更興,也許雄強古樸的魏碑與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較高造詣者也為數不少。如南京的蕭嫻為康有為的學生,用筆瀟灑中參透魏碑的筆意。武中奇,慰天池等書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勁,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濃的。他們書法之高,在於取魏碑之神,而創造出有自已個性特色的藝術境界。書法的最高境界在於入門而取形,出門而取神。

套用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楷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其時南北分割,書法上形成南北兩派不同風格。兩派共祖鍾繇、衛瓘,但南派以王羲之為宗,承江左風氣,比較疏放,多以書牘見稱;北派以索靖為宗,繼中原古法仍存隸意,以碑板見稱。北派碑版即後世所說的“魏碑”。著名石刻有《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以及雲峰山諸石刻、《石門銘》、《張玄墓志銘》、《刁遵墓志銘》等。代表書家有索靖、崔悅、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等

藝術特點

魏碑魏碑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並稱三大楷書字型。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有了楷書,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隨晉室南渡之後,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北朝現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鍾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於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於規範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現存魏碑作品的數量巨大,僅僅發現於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千方。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代表作。

龍門

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指在龍門石窟中發現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這些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首先提出了龍門二十品的篇目: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
《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
《一弗為亡夫張元祖造像題記》
《北海王元祥造像題記》
《司馬解伯達造像題記》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題記》
《雲陽伯鄭長酞為亡父母等造像題記》
《高樹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
《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
《馬振拜等卅四人為皇帝造像題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
《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題記》
《安定王元燮為亡祖等造像題記》
《齊郡王元佑造像題記》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6]
龍門石窟造像記數量多達數千方,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流傳還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說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記《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和《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也合稱“龍門四品”。
這件摩崖是北魏書法家鄭道昭的作品,歷來為書家所重。清朝學者葉昌熾認為:“其筆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康有為稱其為:“魏碑圓筆之極軌。”鍾致帥《雪軒書品》中說:“雲峰魏碑,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不失為一代名作,無愧於千古佳品。

這件石碑也是備受書法家們的推崇。清朝學者楊守敬評論說:“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認為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於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據學者趙函則指出:“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認為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響。

影響

魏碑魏碑
魏碑被人們發現的時間較早,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重視。唐朝的書法家歐陽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王書代表的晉朝書風在唐朝一代始終是主流。所以總體上,唐朝楷書繼承的更多的是晉楷的傳統,即使對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書法家個人的興趣和風格所致,沒能形成一種普遍學習魏碑的風氣。

唐楷達到的高度及其法度嚴謹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後人對楷書的修習變得程式化,楷書的面貌變得標準化,從而喪失創造力。結果,宋朝四位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沒有可以和唐人比肩的楷書作品,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行書和草書的創作。到了明朝,由於科舉取士的日益僵化,出現了一種稱為“台閣體”的書風。“台閣體”楷書是科舉考試規定的官方字型,追求美觀、大方,同時也要求標準、規範。這種要求抑制了書法家的創作個性。清朝則進一步演變為“館閣體”,更是受到“千人一面”的批評。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學興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書法方面,人們也開始反思“館閣體”的弊端。於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魏碑開始受到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的重視,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後期有康有為。阮元寫《北碑南貼論》和《南北書派論》,首倡“碑學”;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一反宋朝以來對淳化閣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貼”的觀點。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面明確提出:“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筆法舒長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於尊乎!”此後碑學盛行,魏碑的價值得到普遍的承認,修習楷書的人除了取法“晉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魏碑。另外,魏碑經過標準化成為“魏體”字,是現在最常用的漢字印刷字型之一

書法著作

媿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理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收穫甚豐。主要有《四體書勢》〈衛恆撰〉、《隸書體》(成公綏撰〉、《草書狀》〖索靖撰〉、《行書狀》(晉王珉撰〉、《草書陚》〖楊泉撰〉、《飛白書勢銘》(:劉邵撰,以上為西晉〉,《筆陣圖》(傳衛夫人撰〉、《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十二章並序》〔傳王羲之撰,不可靠,以上為東晉〉,《采古來能書人名》〈羊欣撰〉、《論書表》(瓚龢撰八《論書》、《筆意贊》(王僧虔撰〉、《文字志目》〈王愔撰〕、《論書表》〈江式撰〉、《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撰\《古今書評》〖袁昂撰〉、《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梁武帝撰〉、《論書》(庾元威撰〉、《書品》(庾肩吾撰〉、《題右軍樂毅論》(僧智永撰,以上為南北朝〉等。這些著作在書法理論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