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河

魏公河

魏公河,1957年生於皋蘭縣什川鄉,1981年8月畢業於甘肅省清水農校果樹蔬菜專業,分配到白銀區農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當技術員,先後擔任過副站長、副經理、站長、經理和農技推廣中心主任;1995年11月調任區科技局局長和科協主席,2001年12月兼任了市科協副主席。24年來,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用科技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基本信息

概述

魏公河,1957年生於皋蘭縣什川鄉,1981年8月畢業於甘肅省清水農校果樹蔬菜專業,分配到白銀區農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當技術員,先後擔任過副站長、副經理、站長、經理和農技推廣中心主任;1995年11月調任區科技局局長和科協主席,2001年12月兼任了市科協副主席。24年來,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用科技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工作經歷

初來乍到

魏公河初到農技站報到上班時,眼前看到的是三排平房和一幢種子倉庫,沒有圍牆,院內堆滿砂石。全站共有13個職工,專業技術人員僅有4人,他的心裡有點疑惑,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還能搞農業科技嗎?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夠用得上嗎?他帶著這些疑惑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後,有的同事對他說:你的路走對了,但是門進錯了,趕緊想辦法調個好單位。對這些他只是微微一笑。因為他在農村吃過的苦多,這些都不怕,有這份工作就很知足了,他捨不得丟棄所學的專業。他想,越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越能顯示出自己的才能,越能真正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對農業科技推廣充滿憧憬。

改良西瓜種植

上班不久,魏公河發現本地生產的西瓜上市很晚,"立秋"前後西瓜才上市。不但上市遲,而且品質差,農民賣不上好價錢,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做點實事。

因此,他想一是採用地膜覆蓋技術使西瓜提早上市,二是引種新品種,提高品質。在他的建議下,1982年,他和另外一名技術人員承擔了塑膠小拱棚種植西瓜、土地覆蓋塑膠薄膜種植西瓜的試驗,分別在海拔1760米的王峴鄉狄家台和大壩灘、甘沙河三個地方布點試驗。但是,承擔試驗的農戶有點擔心,怕不成功使他家受到損失。為了打消顧慮,魏公河決定實行定額承包的辦法,即試驗成功與否,給試驗戶800元補償費。試驗戶沒有見過地膜覆蓋種植技術,作棚、播種、溫度管理、整枝打杈都是他自己乾。就這樣,魏公河騎著腳踏車,每天去狄家台、大壩灘和甘沙河,精心照料著試驗田,認真記載著每一個有價值的數據和生長情況,生怕發生意外。天有不測風雲,那年5月12日,下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雪。他想,西瓜肯定凍壞了,心裡很著急,一大早騎著腳踏車先到狄家台張進忠家的試驗地,令人欣慰的是小拱棚里的即將開花的西瓜秧苗安然無恙。隨後他又到了大壩灘土地覆蓋地膜種瓜的周福忠家的試驗地,周福忠怕瓜苗壓在雪下受凍,一大早動手扒開壓在秧苗上的積雪,結果出事了,扒開雪的秧苗全部受凍,仍然壓在積雪下的瓜苗毫無損失。魏公河趕緊制止了他們扒雪,大部分瓜苗保住了。顧不上吃飯,他再趕到甘沙河李樹才家的小拱棚西瓜試驗地,李樹才半夜裡先看到天在下雨,乾脆揭去了棚膜,想給瓜苗下點雨水,以緩解旱情,待天亮後才發現,壞事了,快要開花的瓜苗上全覆蓋著厚厚的積雪,由於瓜苗一直生長在棚內,突然揭去棚膜,致使瓜苗全部受凍害。一年來,魏公河多次往返奔波於試驗田中,在他和同事們的精心管護下,狄家台和大壩灘兩個點的試驗獲得成功,西瓜於7月初成熟,提前了一個月,畝產達到3600多公斤,收入超過了1000元,含糖量高達12%。這使那些種了一輩子瓜的老農們深深地感到後生可畏。為了擴大影響,儘快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在秋季召開的區委(全委)擴大會上,安排魏公河作了地膜覆蓋種植西瓜的經驗交流。從此,魏公河在白銀區也小有聲譽了。

果樹整形修剪

地膜覆蓋種植西瓜的試驗成功,拉開了魏公河引進試驗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序幕。當時他還發現,四龍鄉的農民沒有修剪果樹的習慣,對果樹從不進行整形修剪,粗放經營,果個小,品質差,效益低。在他的建議下,單位領導決定推廣果樹整形修剪技術,讓他帶上10名農技人員到四龍為農民義務修剪果樹。向農民傳授所學的專業知識,是他非常樂意的事。初到一家農戶,他剛剪下了幾根枝條,就被這家主人一下拉住了胳膊,看著剪到地下的樹枝,滿臉疑惑地對魏公河說:"你把樹枝都剪了,來年怎么結果子?"硬攔住他不讓剪。這件事深深地刺疼了魏公河的心。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離不開科學。魏公河決心從這裡打開缺口,便反覆向主人講解了果樹修剪的好處,然後拍著胸脯對他說,"明年你的果子如果賣不上一個好價錢,我來補償你的損失"。這位農民終於被說服了,在半信半疑中讓魏公河修剪了果樹。第二年,這家的果樹比沒有修剪的果樹長勢好、結出的果子也個大色艷,果品收入比往年一下子提高了四成多,樂得他逢人便講,"果樹修剪就是好",便專程來感謝魏公河。魏公河對他說:"不要謝我,是科技幫了你"。從此,魏公河成了農民心中的技術"能人"。

發展果園

武川鄉紅峴村是白銀區較為偏僻的山村,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魏公河和他的同事們把這個村確定為科技示範村,幫助發展千畝果園和良種繁育基地。由於當時那裡的農民對農業科技知之甚少,是蘋果還是梨樹都分不清,要想發展果園很難,剛開始他在教室里講,農民很難聽懂。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現場示範表演上,一邊講解,一邊動手自己乾。果苗定植、整形修剪,都是他手把手地教。果樹定植後的6年間,每年冬季,魏公河都要抽出10天半月的時間,吃住在農戶,給上百戶農民挨家挨戶地義務修剪果樹,起早貪黑,一乾就是一整天。有一天,風雪交加,寒風刺骨,他穿著短皮襖,戴著大皮帽,仍在堅持修剪,農民們團團圍著他,沒有絲毫回家的跡象,他邊講解,邊修剪。這時高社長勸他:回吧,天太冷了。他在緊張的幹活,並沒有感覺天有多么冷。但是他看到,有的農民凍地發抖,可仍然堅持學習,眼巴巴等著魏公河去他家的果園修剪果樹。一天來,魏公河不停地修剪,儘量滿足每個農戶的要求。有時,他累得手都麻木,捏不動剪子了,真想歇一歇。可是,看到圍在他身邊渴望知識的農民時,魏公河實在不忍心歇下來。就這樣,每年他一個人都要給農民義務剪果樹上百畝。

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

有一年冬天,魏公河帶領10名農技人員赴全區5個鄉鎮巡迴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到水川時,培訓地點和吃住都安排在白茨灘村委會,女同志安排住在村委會辦公室,男同志全住在戲台的化妝室里。房子、被子、床單髒的實在難以入住。被單髒的發亮,室內布滿了蜘蛛網,既潮又冷。有的同志嫌條件差,提出要到鄉政府去住,他說不給基層增加麻煩。原計畫去親戚家住,但為了穩定大家的情緒,他和其他5個同志一起住在戲台的化妝室里,晚上打撲克取樂。魏公河睡的稍遲一點,躺下後覺得被子蓋不住腿,起身發現被子少半截,看來是以前被火燒的,只好將衣服蓋在腿上睡。一連住了3個晚上,圓滿完成了培訓任務。

正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條件下,才磨練了魏公河的意志,塑造了他的人格;正是用這樣的吃苦精神,才拉近了他同農民民眾的距離,加深了與他們的感情,贏得了農民的信任。

建立農技推廣中心

1990年,白銀區在原農技推廣站的基礎上,成立了農技推廣中心,也就在同一年,組織上任命魏公河擔任中心主任。同以前相比,他工作的業務範圍更寬了,擔子更重了。上任之初,他調整工作思路,加大新技術、新品種和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有重點、有特色地開創農技推廣工作的新局面,為黨和政府當好農業科技參謀。1991年以前,白銀區僅有隻能在早春生產蔬菜的簡易塑膠大棚,雖然每畝地建棚投資3000元左右,但是,收入不過5000元,冬天還不能生產蔬菜。那時,國內有些地方已有日光溫室種植蔬菜的報導,他們計畫引進這項技術,在著手選擇試驗戶時,遇到麻煩,農民不願意接受試驗。因為,建一畝地大小的日光溫室,需要8000元左右的投資,農民對此有顧慮,擔心無法收回投資,不敢冒這個險。因此,魏公河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資金的支持,一方面帶領技術人員到試驗戶做思想工作,經過反反覆覆地講解、對比算帳,終於打消了試驗戶的顧慮,建起了甘肅省第一座日光溫室,並指導種植了黃瓜。那年冬天,氣溫降到了零下二十三度,外面雖然是冰天雪地,可是日光溫室里卻春意盎然,碩果纍纍,黃瓜畝產超過了1萬公斤,收了28000多元,不僅收回了投資,而且一下子賺了15000多元。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十里八村的農民都來參觀學習,很快在全區興起了一股日光溫室熱。為了儘快推廣這項技術,擴大日光溫室蔬菜生產規模,魏公河組織帶領20名區、鄉技術幹部和農民技術員,參加了全國農技總站在蘭州舉辦的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技術培訓班,系統全面地學習掌握了這一技術,並結合本地實際,對棚體結構、栽培技術等作了許多改進,然後組織技術人員在全區5個鄉鎮布點示範,並實行技術承包,明確獎罰制度。為了保證示範的成功,他們帶著溫室結構圖和羅盤儀,為農戶選址、定位放線,從而保證了溫室建造的規範化、標準化。從黃瓜育苗嫁接、田間管理等各個生產環節上手把手的指導。同時,他們分階段在溫室牆上張貼當前應該注意哪些關鍵技術,以及溫度要求,儘可能的讓農民一目了然,做到萬無一失。當年5個點的示範都獲得成功,參與技術承包的5名技術人員都獲得了1000元的獎金,並為在全區大規模推廣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

擔任白銀區科委主任和科協主席

1995年11月,經組織決定,魏公河擔任了白銀區科委主任和科協主席。這是他事業中一個全新的轉折點,也是組織上對他工作的肯定和信任。魏公河時時告誡自己,決不能辜負組織上對我的期望。為了儘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他堅持自我加壓,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找準科技工作的切入點,儘快進入角色,為黨和政府當好科技參謀。先後赴青島、大連、瀋陽等地的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考察取經,謀劃白銀城郊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1996年5月,白銀區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作為星火項目實施單位的負責人,他感到壓力很大。他組織各有關方面力量,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在上級科技部門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目標任務。為了充分掌握和利用現代科技信息這一共享資源,他策劃建立開通了白銀區政府信息網,對外宣傳白銀,開展網上招商引資,對內為基層提供信息服務。

為了進一步提升白銀區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水平,1997年,區委、區政府安排魏公河帶領25名區、鄉、村農業技術人員,再赴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組織引進了新型日光溫室棚體結構、屋脊式塑膠大棚、日光溫室葡萄栽培、西瓜嫁接栽培等20多項新技術和15個新品種,從而使全區日光溫室從單一栽培黃瓜發展成為多品種、多茬口栽培,實現了棚體結構合理化和棚栽品種多樣化,使白銀區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建立示範園區

近年來,魏公河把主要精力放在水川重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四龍北坪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園區建設上,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了一系列日光溫室及其蔬菜等生產技術,先後成功推廣了黃瓜嫁接栽培、茄子嫁接栽培、第二代日光溫室棚體結構、滴灌、增施CO2氣肥、反光幕套用、反季節西甜瓜栽培、櫻桃番茄栽培、鮮切花非洲菊繁育、反季節果品生產等新技術、新品種,成為全區乃至全市沿黃灌區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孵化器和輻射源。重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被中國科協命名為首批"全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最近又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星火計畫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了調整日光溫室種植結構,豐富花色品種,保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0年魏公河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和充分論證,策劃組織實施了日光溫室油桃、李子等果品反季節生產技術的試驗,以及日光溫室繁育鮮切花非洲菊的試驗,試驗都獲得成功。日光溫室栽培果樹,從苗木定植到果品採收,僅6個月時間,4月下旬到"五一"前後成熟,成熟期較露地提早了40-60天,第二年畝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每公斤可賣到20元左右,畝收入達2萬元左右,並且肥料、用工、農藥、水費等投入都較種植蔬菜少,成本低,容易管理。生產的油桃、李子產品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由此,區上決定用3年時間在四龍北坪建立500畝的反季節果品示範基地。為了預期完成任務,保證農民增收,魏公河不但制定了詳盡的規劃和技術方案,而且深入現場指導和示範。由於,溫室栽培果樹屬新鮮事,農民大都不會整形修剪,不敢動剪子,生怕自己剪壞,只有他修剪他們才放心。魏公河只好忍耐著高溫、高濕,挨戶給進行整形修剪,使每個農戶都滿意為止。當他穿著的球鞋粘滿稀泥、臉頰上流著汗水時,有的農民便說:你和以前一樣,沒變,還是那樣吃苦,國家幹部都像你這樣乾工作,事就好辦多了。為了使農民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抓好生產,在果樹生長的每個關鍵時期,他給每戶發一張"明白紙"。在魏公河和農戶的共同努力下,每座溫室果樹基本上都實現了當年栽植、當年見效的目標。

通過抓建農業科技示範園,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了全區農業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目前,全區日光溫室蔬菜種植面積超過了2萬畝,產值達到1億2千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僅此一項就達到1500多元,成為全區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擔任科協主席

有人說:科協沒事做,是個閒單位,一無權,二無錢,乾不乾工作沒人問。但魏公河覺得科協聯繫面廣,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不是沒事做,而是要做的很多。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提高科協的顯示度和知名度。擔任科協主席後,魏公河先後組織成立蔬菜、果樹、養雞、養豬、養牛、化工、太陽能、花卉等20個專業協會(學會),並逐步完善規範協會(學會)組織,通過開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冬"和"科技活動周",大張旗鼓地傳播科學思想和科普知識,經常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舉辦科普講座,開展諮詢服務,提高公眾的科技素養。近幾年,他積極回響中央文明辦、中國科協等八部委關於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的通知精神,摸索城市社區科普工作的切入點,開展了送科普進社區活動,制定了白銀區創建科普示範社區實施方案,建立了五一街和十字街兩個科普示範社區。

有人問魏公河,從事科技工作這么多年,究竟跑過多少農戶?為民眾解決過多少技術難題?魏公河說,他自己都數不清。但有一點他是清楚的,那就是作為一名從事基層科技工作的公務員,只有想人民民眾之所想,急人民民眾之所急,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民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受到人民民眾的歡迎。

擔任區科技局局長和區科協主席後,魏公河還是時刻記著"老本行",一有時間,就下村進棚,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當然,也有人說,你當了局長,還整天往農村跑、往溫室里鑽、忙忙碌碌,究竟圖個啥?魏公河說他自己好強,愛搞點新的,一心就想把自己的工作乾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讓組織滿意,讓民眾滿意是他最大的心愿。多年來,無論是在辦公室里,還是在下鄉的路上,經常會遇到農民民眾問這問他,魏公河都耐心細緻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維護農民利益

魏公河深知農民掙一點錢不容易,為了防止社會上一些人坑農、害農,他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識,當好農民的參謀。去年秋季,農民強科祥看到許多媒體上報導種植食用仙人掌可儘快致富的廣告後,吃不準是否引進,前來問魏公河。魏公河結合當時市場上的情況對他說,食用仙人掌只聽其名不見其物,一是媒體廣告力度大,但不見產品上市;二是推廣商採取高價提供種苗,限量回收的方式,很可能是在故意炒作。為了把這件事弄清楚,魏公河專門陪強科祥到蘭州搞調查,先走訪了一些商家,然後又找到推廣商了解情況。他們通過仔細詢問,發現推廣商在言談話語中有不少漏洞,和農民簽的契約也很不規範。因此,魏公河肯定地對強克祥說,這一定是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借農民科技知識有限騙取農民錢財的一種圈套。這件事的風險太大,決不能盲目投資。魏公河的話,及時打消了一些農民引種食用仙人掌的念頭。後來證實,這果真是一起騙子們採取收東家的產品,再賣給西家的詐欺事件。聽到這個訊息後,強科祥感慨地說:當初多虧聽了魏局長的話,不然就上大當了。

一心為公

多年來的基層工作讓魏公河深深地體會到,要當好一名技術幹部和公務員,必須少一點私情,多一點忠誠;少一點索取,多一點奉獻,心裡必須時刻裝著民眾。為民解難,為黨分憂,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這樣自己心裡才踏實。他作為科技局局長,手中或多或少有點權力,如果想為自己或者親戚、朋友找點項目、謀點私利、撈點好處,還是有機會的。有的同事和朋友勸我,"你既懂技術又有點權,不如自己辦一個公司或者以親戚掛名開,守著那一點工資有什麼意思",對這些,他只是一笑了之,從來不動心。魏公河想黨和人民培養了自己,給了他做公務員的機會,他就應該一心為公,兢兢業業乾好工作,報答黨和人民的培養。

榮譽

23年來,魏公河參與和主持完成了很多農業科技項目,其中有11項獲得了科技成果獎,為白銀區的農業生產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其中:省部級獎勵4次,地廳級獎勵10次,區委、區政府獎勵13次。在他擔任局長和主席的9年多中,白銀區也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等榮譽稱號,本單位從未發生過一件違紀事件,連續8次被區委、區政府、區直機關工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和先進集體。

評價

魏公河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所做的一些很平常的事,他覺得這些都是一名共產黨員和公務員應該做的事。成績只能代表過去,未來任重而道遠。魏公河說,他將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黨為人民多做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