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歌謠

高麗歌謠

朝鮮高麗時期的民間詩歌,又名俗謠。在形式上是分節長歌,音律整齊,有一定的曲調。

高麗歌謠的形成時代

高麗歌謠 高麗歌謠

民謠是俗謠的前身,它早在高麗建國初就已存在,所以可以 認為在高麗初期也已經可以形成民謠的俗謠化。

那些斷言俗謠是由於元朝的支配後,皇室荒淫的氣氛而形成的學說,應修正過來。

這是可以通過歷史性環境和關聯地域來證明的,首先高麗初期的其中一位君主——光忠曾經喜歡三國俗樂或者高麗時代改變民謠調子的俗謠。可以知道從那時開始俗謠已經在高麗皇室內傳播。

但是當時的高麗既沒有受元朝的支配也不是消退期。看這些點就不可以斷言高麗俗謠是在皇室混亂的頹敗的氛圍下形成的。

但是也不能視為過去的學說是錯誤的。

正式將高麗皇室引入墮落的崇烈王在位30年間沉醉於歌舞如同虛設皇帝,如《霜花店》或《滿前春別詩》等低級的歌曲是在崇烈王時期流入宮中的可能性很高。所以高麗歌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形成就無從確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高麗歌謠是高麗時代時候,自從流入王室開始發展的。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青山別曲》、《西京別曲》、《離去》、《思母曲》、《履霜曲》、《滿殿春》、《雙花店》等,大多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題,描寫感情的真摯、離別的悲哀、兩地的相思,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封建社會婦女受壓抑的心情,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和生活氣息。這些作品長期在民間流傳,都是無名氏所作。至1444年有了民族文字,才被記錄下來,載於《樂學軌範》和《樂章歌辭》等書中。

別曲定義

對應高麗時期傳入高麗的中國的歌曲“正曲”,命名朝鮮的古有歌曲為別曲。在古典文化史中亦叫作“長歌”代表作有《青山別曲》《西京別曲》等。

《西京別曲》介紹

《西京別曲》歌謠描寫了一個痴情女子在送別心上人時依依不捨的情景,全篇樸實、流暢,表達了主人公憂傷、惆悵的離別之情。歌中的“嘟歐弄甸,大弄的里”是副歌,它模擬了鼓的聲音,使人聯想到歌者身背長鼓,邊舞邊歌的妙曼風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