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融

高保融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長,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 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高保融繼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緩慢,無才智慧型力,因此事無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決斷。 高保融在位時期,稱臣於後周,並曾勸說南唐、後蜀向後周稱臣。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後,高保融愈發恐懼,因此一年內三次向北宋進貢。同年高保融病逝,死後追贈太尉,諡號貞懿王(一作正懿王)。因其子高繼沖年幼,故遺命其弟高保勗繼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高保融,字德長,是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三子,初任太子舍人、檢校司空、節度副使、峽州刺史等。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從誨臥床病重,任命其子高保融兼領內外兵事務。十月二十八日,高從誨去世,高保融繼位。 十二月初三日,後漢朝廷任命高保融為荊南節度使 、同平章事。 後歷封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等。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後漢加任高保融為檢校太師,兼任侍中。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加任高保融兼任中書令,封渤海郡王。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後周進封高保融為南平王。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加任高保融為守中書令。

隨攻南唐

後周顯德四年(958年)正月,柴榮率軍攻打南唐,高保融派遣指揮使魏璘率領一百艘戰船、三千士兵從夏口出兵,順長江東下協助後周攻打南唐,直抵鄂州。 不久大敗南唐軍隊。於是高保融派遣客將劉扶帶書信前往南唐,勸其向後周稱臣。後唐國主李璟於是向後周稱臣,柴榮得到高保融給南唐的書信,非常高興,三月二十二日,柴榮詔令南平軍隊返回本國,並賜給高保融一萬匹(一作一百匹)絹帛。

勸蜀稱臣

後周顯德四年(958年)六月,高保融派遣使者出使後蜀,勸說後蜀皇帝孟昶向後周稱臣。孟昶回覆說,去年派胡立送致書信給後周而未予答覆。

十月,高保融再次給孟昶去信,規勸他向後周投降稱臣,孟昶召集將相商議此事,大臣李昊說:“聽從他就是國君先父的恥辱,違背他周朝軍隊必定到達,眾將能夠抵禦周軍嗎?”眾將都說:“依靠陛下的聖明,江山的險固,豈能望風投降!秣馬厲兵長期戰備,正是為了今日抵禦外敵。我們請求用生命來保衛國家!”十月二十一日,孟昶命令李昊起草回信,慷慨陳辭拒絕勸降。 同月,高保融上奏後周,說聽聞王師將要征伐後蜀,請求率領水軍趕赴三峽,柴榮詔令嘉獎他。

因病去世

高保融性情迂腐緩慢,沒有什麼才智和能力,無論事情大小,都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決定。高保融的堂叔高從義預謀作亂,其黨徒高知訓向高保融告發,高保融將高從義流放到松滋後處死。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去世,其子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加任高保融為守太保。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高保融愈發感到恐懼,因此一年之間三次向北宋進貢。同年八月,高保融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一歲,死後追贈太尉,諡號貞懿王(一作正懿王)。 因其子高繼沖年幼,故遺命高保勗繼位。

歷史評價

歐陽修《新五代史》:“保融性迂緩,無材能。”

脫脫等《宋史》:“保融性迂闊淹緩,御兵治民,一時術略政事。”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八至卷二百九十四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家庭成員

父祖

祖父:高季興,南平武信王。

父親:高從誨,南平文獻王。

兄弟

•哥哥

高保勛,高保融長兄。

高保正,高保融次兄。

•弟弟

高保紳,曾出使後周。

高保寅,光化軍節度使。

高保勗,高保融十弟,南平貞安王。

高保緒

高保節

高保遜

高保衡

高保膺

兒子

高繼沖,高保融長子 ,南平德仁王。

高繼充,歸州刺史。

五代十國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後梁肅祖朱黯興極陵
後梁敬祖朱茂琳永安陵
後梁憲祖朱信光天陵
後梁烈祖朱誠鹹寧陵
後梁太祖朱溫宣陵河南省洛陽市范登堡
後梁末帝朱友貞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懿祖朱邪執宜永光陵
後唐獻祖朱邪赤心長寧陵
後唐太祖李克用建極陵山西省代縣
後唐莊宗李存勖雍陵河南省新鄭
後唐惠祖李聿順陵
後唐毅祖衍陵
後唐烈祖李琰奕陵
後唐德祖李霓慶陵
後唐明宗李嗣源徽陵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閔帝李從厚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靖祖石璟義陵
後晉肅祖石彬惠陵[後晉]
後晉睿祖石昱
後晉獻祖石紹雍昌陵
後晉高祖石敬瑭河南省洛陽宜陽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寧省開原
後漢文祖劉湍懿陵
後漢德祖劉昂沛陵
後漢翼祖劉僎威陵
後漢顯祖劉琠肅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河南省登封測景台
後漢隱帝劉承祐穎陵河南省禹縣玉橋
後周信祖郭璟溫陵
後周僖祖郭諶齊陵
後周義祖郭蘊節陵
後周慶祖郭簡欽陵[後周]
後周太祖郭威崇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世宗柴榮慶陵[後周] 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恭帝柴宗訓順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吳太祖楊行密興陵
吳烈宗楊渥紹陵
吳高祖楊隆演肅陵
吳睿帝楊溥平陵
蜀高祖王建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
蜀後主王衍陝西省西安市三趙村
楚武穆王馬殷湖南省衡陽市
楚廢王馬希廣湖南省衡陽市
楚恭孝王馬希萼
楚後主馬希崇
吳越太祖錢鏐浙江省蕭山區矛山
吳越世宗錢元瓘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成宗錢弘佐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河南省洛陽市
閩太祖王審知 宣陵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太宗王延鈞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康宗王昶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閩景宗王延曦福建省福州市
漢太祖劉安仁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代祖海曲陵
漢烈宗劉隱德陵[南漢]
漢高祖劉龑康陵[南漢]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中宗劉晟昭陵廣東省廣州市
漢後主劉鋹廣東省曲江越王山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湖北省江陵龍山
蜀高祖孟知祥和陵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
蜀後主孟昶河南省洛陽市
唐義祖徐溫興陵
唐烈祖李昪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李璟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李煜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漢世祖劉旻山西省太原市交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