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腫瘤

骨腫瘤

骨腫瘤是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良性骨腫瘤易根治,預後良好,惡性骨腫瘤發展迅速,預後不佳,死亡率高。惡性骨腫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從體內其他組織或器官的惡性腫瘤經血液循環、淋巴系統轉移至骨骼為繼發性惡性骨腫瘤。還有一類病損稱瘤樣病變,腫瘤樣病變的組織不具有腫瘤細胞形態的特點,但其生態和行為都具有腫瘤的破壞性,一般較局限,易根治。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圖)骨腫瘤骨腫瘤

骨腫瘤(bonetumour)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0.01%。在骨腫瘤中:良性占50%,惡性占40%,腫瘤樣病變占10%左右。
良性骨腫瘤以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軟骨瘤較為多見;惡性骨腫瘤以骨肉瘤軟骨肉瘤纖維肉瘤為多見。由於骨組織來源於中胚層組織,發生在骨組織的惡性腫瘤醫生們都稱之為“肉瘤”,不能稱為“骨癌”.骨腫瘤以大腿骨和小腿骨發生最多,如骨肉瘤、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等。發生軀體腫瘤較少,如轉移瘤、多發性骨髓瘤及軟骨肉瘤等。脊索瘤以脊椎為特發部位,尤以骶椎最多,軟骨瘤多發生於手足各骨。

骨腫瘤多發生於男性,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脊索瘤等。男女之比約為1.5:1。從發病的年齡上看,有兩個高峰階段,第一個高峰是在10-20歲,第二個高峰是壯年以後,後者主要是轉移性骨腫瘤。二分之一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病人發生在10-20歲,尤其是骨肉瘤病人,三分之二發生在這個年齡組內,說明惡性骨腫瘤多發於青少年,危害較大。一般來講年齡越小,惡性骨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由於在治療上尚未有重大突破,故預後較差。

原發性骨腫瘤的分類

骨腫瘤有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從發病率來看,後者比前者多見。惡性原發性骨腫瘤約占人體全部惡性腫瘤的1%,雖較為少見,但多發生於青壯年,在大範圍手術治療(如截肢、關節解脫術)後,不僅致殘,而且仍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十分重要。

原發性骨腫瘤通常以病理形態為基礎,主要是根據腫瘤細胞的形態及其所產生的基質,再結合臨床及X線改變,進行分類。根據腫瘤的分化程度和生物學特性的不同,又可將每類骨腫瘤區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骨的瘤樣病變本質上不是真性腫瘤,但因其在臨床X線或病理形態上均與骨腫瘤相似,易與骨腫瘤混淆,故常在骨腫瘤中予以敘述。

好發部位

骨腫瘤的種類很多,不同的腫瘤其好發部位也不盡相同,如骨瘤和骨血管瘤多發於顱骨和頜骨;骨樣骨瘤和成骨細胞瘤多見於脛骨;軟骨瘤多見於手骨;一般原發惡性骨腫瘤好發生在四肢的長骨,如骨肉瘤、尤文氏肉瘤都好發生在膝關節的上下,即股骨的下端或脛骨的上端;脊索瘤多發生在骶骨;骨髓瘤多發生在顱骨和脊柱;繼發性骨腫瘤多見於骨盆、脊柱和股骨等。在許多臟器惡性腫瘤的遠位轉移中,骨轉移占第一位,在女性骨轉移中,70%來自乳腺癌,其餘30%為腎癌、甲狀腺癌及其它腫瘤;男性骨轉移中,前列腺癌及肺癌占80%。骨惡性腫瘤總的預後不佳。診斷後不經治療的自然生存期為數月至1年。

病因病機

骨腫瘤與其他腫瘤相同,其發病因素很複雜,一般來說是內因條件先存在,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生。內因有素質學說基因學說、內分泌學說等;外因有化學元素物質和內外照射慢性刺激學說,病毒感染學說等。多發性骨軟骨瘤和纖維樣增殖症均與家族有關。骨腫瘤多發生於10-30歲之間,說明骨胳發育生長的旺盛,與腫瘤的發生有關。因此,可以認為在骨生長和成熟過程中,機體對上述因素的刺激較敏感,以致容易變為腫瘤或瘤樣病變。骨的良性腫瘤可以惡性變:如軟骨瘤、骨軟骨瘤、成骨細胞瘤等均可惡變為肉瘤,瘤樣病變中纖維異常增殖症等亦可以惡變為肉瘤。有些骨腫瘤病人常回憶起患部分有外傷歷史,如扭傷、碰傷等,實際上,這類外傷不致於引起骨質變化,在骨折部位發生的骨肉瘤極為罕見;很可能是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外傷促使症狀明顯才引起注意。
中國中醫學對骨腫瘤的認識自《黃帝內經》首次記載本病以後,歷代醫家從不同的側面對本病的認識和治法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補充,使得對本病的認識逐漸加深,綜合諸醫家的論述,認為本病的發生總由腎氣不足、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以致寒濕毒邪乘虛而入,氣血瘀滯,蘊於骨骼而成。如外邪侵襲,由表及里,深達骨骼,久留積聚而成;跌扑損傷,血絡受損,瘀血停聚,不散成瘤;稟賦不足,或勞力過度,房勞過度,耗傷腎氣,腎主骨生髓,腎氣虧耗則骨骼病變;多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生濕生痰,積聚成瘤;精神刺激,情志不暢,五志過極,以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致成骨瘤。

組織學分類

(圖)骨腫瘤惡性骨腫瘤

國際衛生組織(WHO)決定單純依據組織學的標準,即依據腫瘤細胞的分化類型及其產生的細胞間物質的類型進行分類。凡不符合規範類型者,均屬於未分化型的範疇。分類的目的在於有效地預測該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為臨床處理提供依據。所以,上述的分類雖然並非完全合理,卻不失為目前國際上最通用的一種。現介紹如下:
一、成骨性腫瘤
(一)良性
1、骨瘤(Osteoma)
2、骨樣骨瘤和骨母細胞瘤(Osteoid Osteoma and Osteoblastoma)
(二)惡性
1、成骨肉瘤(Osteosarcoma)
2、皮質旁成骨肉瘤(Juxtacortical osteosarcoma)

二、成軟骨性腫瘤
(一)良性
1、軟骨瘤(Chondroma)
2、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
3、軟骨母細胞瘤(Chondroblastoma)
4、軟骨粘液樣纖維瘤(Chondromyxoid fibroma)

(圖)骨腫瘤惡性骨腫瘤

(二)惡性
1、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2、近皮質軟骨肉瘤(Juxtacortical Chondrosarcoma)
3、間葉性軟骨肉瘤(Mesenchimal Chondrosarcoma)

三、骨巨細胞瘤(Ciant Cell Tumor of bone)

四、骨髓腫
1、尤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
2、骨網織細胞肉瘤(Reticulosarcoma of bone)
3、骨淋巴肉瘤(Limphosarcoma of bone)
4、骨髓瘤(Myeloma)

五、脈管腫瘤
(一)良性
1、血管瘤(Hemangioma)
2、淋巴管瘤(Limphoangioma)
3、血管球瘤(Glomangioma)
(二)中間型或未定型
1、血管內皮瘤(Hemangioendothelioma)
2、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
(三)惡性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圖)骨腫瘤惡性骨腫瘤

六、其它結締組織腫瘤
(一)良性
1、成纖維性纖維瘤(Desmoplastic fibroma)
2、脂肪瘤(Lipoma)
(二)惡性
1、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2、脂肪肉瘤(Liposarcoma)
3、惡性間葉瘤(Malignant mesenchymoma)
4、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七、其它腫瘤
(一)脊索瘤(Chordoma)
(二)長管骨“牙釉質瘤”(Adamantinoma of lone bone)
(三)神經鞘瘤(Nearilemnoma)
(四)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

八、未分化類腫瘤

九、瘤樣病變
1、孤立性骨囊腫(Solitary bone cyst)
2、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
3、近關節性囊腫(Juxta articular bone cyst)
4、乾骺端纖維缺損(Metaphyseal fibrous defect)
5、嗜伊紅肉芽腫(Eosinophilic granuoma)
6、纖維結構不良(Fibrous dysplasia)
7、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8、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性“棕色瘤”(“Brown tumor”)

早期發現

(圖)骨腫瘤骨腫瘤

早期發現骨腫瘤對於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病人的預後影響非常大,所以熟悉骨腫瘤的常見症狀對於早期發現,及時就診是非常重要的。骨或關節的疼痛(包括脊椎的疼痛),骨性腫塊,以及肢體功能障礙被認為是骨腫瘤尤其是惡性骨腫瘤的三大主要徵兆。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皮膚和局部血管的徵象,惡性腫瘤往往有豐富的血管,皮膚色澤可有明顯變化,皮膚可發熱,淺靜脈怒張。

良性骨腫瘤,一般發展較緩慢,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疼痛和腫脹不甚明顯,只有在近關節處生長到一定程度時,方可引起輕度肢體或動受限或畸形,所以無症狀的良性骨腫瘤可以不作處理。

惡性腫瘤以上三大表現通常會更突出一些。骨關節處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也可能很輕微,不為人們所重視。為了做到早期發現惡性骨腫瘤應特別注意以下情況並做進一步檢查:

(1)青少年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膝關節周圍疼痛且有進行性加重時。
(2)青少年出現發熱、肢痛、腫脹、白細胞增多等急性骨髓炎時,要警惕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可能。
(3)多發性內生軟骨瘤,多發性骨軟骨瘤和長管狀的單發性骨軟骨瘤都容易惡變為軟骨肉瘤,有上述病變時,要定期複查以防惡變。
(4)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肢痛、腰背痛,且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向時,要警惕有轉移性骨腫瘤的可能。
(5)凡四肢軟組織中出現腫脹、局部腫塊、疼痛,並在腱膜、筋膜及關節鄰近處有壓痛時,首先應考慮滑膜肉瘤的可能,不要輕易誤以為是關節炎囊腫、纖維瘤等良性病變。此外,脊柱的腫瘤還可能導致麻木等神經症狀甚至癱瘓。
在早期發現以上症狀,特別是在15—24歲的男性、5—14歲的女性或老年人有以上的症狀時,要警惕骨腫瘤的發生並及時到骨腫瘤治療經驗豐富的大醫院就診,進行系統的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臨床表現

骨腫瘤腫瘤標本
骨腫瘤早期往往無明顯的症狀,即使有輕微的症狀也容易被忽略。隨著疾病的發展,可以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徵,其中尤以局部的症狀和體徵更為突出。具體的臨床表現因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發病的階段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常見有:

(1)疼痛:這是骨腫瘤早期出現的主要症狀,一般在開始時較輕,並往往呈間歇性,隨症病情的進展,疼痛可逐漸加重增劇,且由間歇性發展為持續性。多數患者在夜間疼痛加劇以致影響睡眠。其疼痛可限於局部,也可以向遠處放射。
(2)腫脹或腫塊:一般在疼痛發生了一定的時間後才會出現,位於骨膜下或表淺的腫瘤出現較早些,可觸及骨膨脹變形。如腫瘤穿破到骨外,可產生大小不等,固定的軟組織腫塊,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並常於短期內形成較大的腫塊。
(3)功能障礙:骨腫瘤後期,因疼痛腫脹而患部功能將受到障礙,病情發展迅速則功能障礙症狀更為明顯,可伴有相應部位肌肉萎縮。
(4)壓迫症狀:向顱腔和鼻腔內生長的腫瘤,可壓迫腦組織和鼻險,因而出現顱腦受壓和呼吸不暢的症狀;盆腔腫瘤可壓迫直腸與膀胱,產生排便及排尿困難;脊椎腫瘤可壓迫脊髓而產生癱瘓。
(5)畸形:因腫瘤影響肢體骨骼的發育及堅固性而合併畸形,以下肢為明顯,如髖內翻,膝外翻及膝內翻。
(6)病理性骨折:腫瘤部位只要有輕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骨折部位腫脹疼痛劇烈,脊椎病理性骨折常合併截癱。
(7)全身症狀:骨腫瘤在早期時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後期由於腫瘤的消耗、毒素的刺激和痛苦的折磨,因而可出現一系列全身症狀,如失眠煩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常蒼白,進行性消瘦、貧血、惡病質等。

檢查

(圖)骨腫瘤腓骨骨腫瘤X線表現

一、放射學檢查

X線檢查對明確骨腫瘤性質、種類、範圍及決定治療方針都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料,是骨腫瘤重要的檢查方法。然而X線片僅是骨腫瘤的投影,骨腫瘤的X線表現不恆定,需密切結合臨床表現和病理檢查,才能作出準確診斷。

良性骨腫瘤形態規則,與周圍正常骨組織界限清楚,以硬化邊為界,骨皮質因膨脹而變薄,但仍保持完整,無骨膜反應,惡性腫瘤的影像不規則,邊緣模糊不清,溶骨現象較明顯,骨質破壞,變薄,斷裂,缺失,原發性惡性腫瘤常出現骨膜反應,其形狀可呈陽光放射狀,蔥皮樣及Codman三角。

X線片可為醫生提供有關腫瘤發病過程四個信息:
1、骨腫瘤的位置 如腫瘤可位於骨骺,也可位於乾骨骺端,可位於長骨,也可位於扁平骨;青少年骨骺發生的腫瘤應首先考慮軟骨母細胞瘤,而成年人上述骨骺部的腫瘤應考慮為骨巨細胞瘤。
2、腫瘤對宿主骨的影響 腫瘤與宿主骨間邊界有無浸潤性是確定病變性質的首要因素,邊界清楚者表明腫瘤生長緩慢且浸潤性弱。反之,邊界模糊者則表明腫瘤浸潤性強。
3、宿主對腫瘤的反應 宿主總是力圖消滅腫瘤,將其包裹,形成纖維組織包膜,生長快速的腫瘤可浸潤和破壞這種反應性骨包膜,而僅在腫瘤的一端或兩端能見到這種包膜的殘餘,通常表現為Codman三角。
4、腫瘤組織的密度 骨組織顯像中如有任何密度變化,均可懷疑該組織有病變,有些腫瘤為溶骨性病變,如骨巨細胞瘤,而有些為成骨性病變,成骨不規則或為雪花狀,如骨肉瘤、軟骨肉瘤。

發生在骨盆、脊柱等部位的腫瘤,普通X光片不能很好地顯示時,CT掃描、B超、MRI、ECT等新型顯像技術可以幫助判明腫瘤的部位和範圍。

骨掃描可以在普通X光尚未有陽性改變時即顯示出原發、繼發性骨腫瘤的存在。對可疑者應選擇性地作99鎝等的骨掃描。

(圖)骨腫瘤骨腫瘤組織學表現
二、組織學檢查

骨腫瘤最終診斷的完成有賴於組織學檢查,通常經常活檢術獲取組織標本。活檢術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施行,要保證得到有診斷意義的組織。切口設計應照顧到後續手術,最低限度地減少腫瘤細胞的擴散及對鄰近正常組織的污染,決不可認為活檢術為小手術而輕率從之,取材應避開壞死區,多取幾個部位。腫瘤的外圍部分多為反應區,有時不足以作出肯定的診斷,但是,病理檢查也有其局限性,如疲勞骨折骨化肌炎容易誤診為骨肉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的棕色瘤易誤診為巨細胞瘤;軟骨來源的腫瘤難以區分良惡性等。

某些腫瘤的診斷中,化驗檢查有一定的幫助,如成骨肉瘤患者鹼性磷酸酶可以增高,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可有盆血、尿本周氏蛋白陽性,棕色瘤患者有血鈣、血磷異常等。

三、其他輔助檢查

1、病理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被認為是一種準確率最高的診斷方法,但如取材部位不當,也能造成診斷上的失誤,所以病理檢查尚須結合臨床及x線檢查。常用取材及檢查方法有針吸活檢、切開活檢、冰凍切片、石蠟切片等。
2、放射性核素檢查:可用於骨轉移瘤的早期診斷。
3、CT與核磁共振:能較早發現病變組織,準確率高。
4、血沉加快:骨肉瘤,成骨性轉移性骨腫瘤鹼性磷酸酶可增高。

總之,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及x線檢查,對於難以確診者,病理檢查具有決定性意義,但應注意取材部位要恰當。

診斷

(圖)骨腫瘤橈骨遠端骨腫瘤

多數骨腫瘤的診斷較為複雜,有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不同骨腫瘤可有相近似的表現,良性骨腫瘤可發生惡變;有些骨腫瘤組織學檢查顯示分化良性,但臨床上表現為高度惡性,常常早期出現肺轉移。還有一些病變的臨床,X線或病理表現與骨腫瘤相似。一般來說,骨腫瘤的診斷必需強調臨床,X線表現及病理三結合,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診斷。在診斷過程中,應注意區分幾個問題:①骨腫瘤與非骨腫瘤病性變;②良性骨腫瘤與惡性骨腫瘤;③原發性骨腫瘤與轉移性骨腫瘤。

疾病鑑別

骨腫瘤的診斷有的比較容易,單憑臨床檢查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如表淺部,位的骨瘤或骨軟骨瘤等,有的在x線片上有特點,可根據典型的x線所見得出初步印象如
硬化性骨肉瘤、軟骨肉瘤等;有的則須結合臨床、x線和病理,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診斷。因此,臨床、x線和病理被認為是診斷骨腫瘤的三個重要步驟,有時
是缺一不可的。尤其在考慮採用截除肢體的手術之前,一般都要經過上述三方面的檢查確診,才能決定。在鑑別診斷方面本病首先應與炎症鑑別。
鑑別要點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全身反應:急性炎症患者體溫常升高,白細胞計數增多,良性骨腫瘤病人體溫正常,血象正
常。某些惡性骨腫瘤如未分化網狀細胞肉瘤或生長迅速的惡性腫瘤的病人也有體溫升高和白細胞計數增多的表現。急、慢性炎症和骨結核病人血沉多增快,良性骨腫
瘤血沉多正常,惡性骨腫瘤病人血沉常增快。
(二)發展過程:炎症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或經過抗炎治療後多逐漸消退,某些良性骨腫瘤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停止發展,惡性骨腫瘤則繼續發展破壞,自行停止或消失者極為罕見。
(三)局部觸診:炎症常產生膿腫,一般質軟,波動明顯。骨腫瘤一般多較堅硬或硬韌,觸之有實體感,邊境多清楚,其墓底多與骨粘連而不能移動。但某些血管豐富或有出血的惡性腫瘤也可有波動感。
(四)穿刺:膿腫穿刺多可吸出膿液,膿液培養或塗片染色有時可查出化膿菌。腫瘤穿刺則僅能吸出血液,用粗針頭穿刺有時可吸出腫瘤組織碎片。[1]

治療方法

(圖)骨腫瘤骨盆骨腫瘤

西醫治療

一、良性腫瘤。

多以局部刮除植骨或切除為主,如能徹底去除,一般不復發,予後良好。

二、惡性腫瘤。

1、手術切除是治療的主要手段。截肢、關節離斷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由於化療方法的進步,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作瘤段切除或全股骨切除,用人工假體置換。採取保留肢體的“局部廣泛切除加功能重建”輔以化療等措施,是一種可取的方法。
2、化學治療分全身化療、局部化療,常用的藥物有阿黴素及大劑量氨甲喋呤,但藥物的作用選擇性不強,腫瘤細胞在分裂周期中不同步,都影響化療的效果。
3、局部化療包括動脈內持續化療及區域灌注,其中以區域灌注效果較好。
4、免疫療法:干擾素其來源有限,還不能廣為套用。
5、放療方法對骨腫瘤的治療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轉移化療後有哪些副作用
1、胃腸道反應是最常見的症狀 ,大部分化療藥物使用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納差,有部分會出現腹痛、腹瀉,甚至腸黏膜壞死、穿孔。因此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為原則。嘔吐劇烈者應囑咐增加口入液量,必要時可靜脈補液。
2、觀察化療藥物補液:應注意保護血管,嚴禁藥物外滲,每次滴注前先用0.9%NS沖管,使用後也需NS沖管。
3、骨髓抑制是最嚴重的不良反應,應嚴密觀察患者皮膚、口腔、牙齦、等有無出血點,還要觀察大小二便顏色及量,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且一周監測血常規2次(按病人情況而定)。
4、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部分化療藥物可致末梢神經炎、手足麻木感、甚至還會引起心肌及心臟的傳導損害,應定期監測心電圖。

中醫治療

中醫對骨腫瘤的治療雖然已有較長的歷史,歷代醫家經過不懈的努力,使其逐趨完善和豐富,但由於骨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有的在早期即可發生轉移,因而造成了本病的治癒率低及預後不良。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尚須結合現代醫學的手術、化療、放療等法。通過中醫藥的治療,能起到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並能減輕化療、放療的毒不良反應,也有治癒的個案報導。
一、藥物冶療
1)陰寒凝滯證
主證:骨瘤初起,酸楚輕痛,遇寒加重,局部腫塊,皮色不變,壓痛不著,甚至不痛,病程較長。舌淡、脈細沉遲。
治法:溫陽開凝、通絡化滯。
方藥:加味陽和湯(《中醫腫瘤學》)。熟地30g,肉桂3g,鹿角膠10g,麻黃1.5g,白芥子6g,炮姜1.5g,生甘草3g,威靈仙30g,補骨脂20g,透骨草15g,路路通10g,川烏2g,草烏2g。
尚可配合小金丹犀黃丸內服。
分析:陰寒入骨,多因體虛之人,三陰不足,寒邪乘機侵入,凝滯為瘤,非陽和不能開凝,故以陽和湯溫經散寒、化痰補虛;川烏、草烏溫經逐寒;補骨脂、透骨草入骨祛邪;路路通、威靈仙通絡祛痰。

2)毒熱蘊結證。
主證:骨瘤迅速增大,疼痛加重,刺疼灼痛,皮色紫暗紅瘀,肢體活動障礙,有時伴有發熱,大便乾秘。舌暗紅有瘀點,脈細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散結。
方藥:芩枸龍蔗湯(《中醫腫瘤學》)。腫節風30g,龍葵3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威靈仙30g,透骨草30g,徐長卿20g,天花粉20g,黃柏15g,劉寄奴15g,黃芩10g,地鱉蟲10g,赤芍10g,乳香5g,沒藥5g,生甘草3g。
分析:方中腫節風、龍葵、忍冬藤、蒲公英、黃柏、黃芩、天花粉大劑清熱解毒搜毒;徐長卿、劉寄奴、地鱉蟲、乳香、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透骨草入骨搜毒;威靈仙化痰祛濕;生甘草調和諸藥。

3)腎虛火郁證。
主證:局部腫塊腫脹疼痛,皮色暗紅,疼痛難忍,朝輕暮重,身熱口乾,咳嗽消瘦,面色不華,行走不便,精神萎靡。舌暗唇淡,苔少或乾黑。
治法:滋腎填髓,降火解毒。
方藥:四骨湯(《中醫腫瘤學》)。腫節風30g,核桃樹枝30g,女貞子30g,透骨草20g,生地20g,補骨脂15g,山茱萸15g,骨碎補15g,續斷15g,尋骨風15g,當歸15g,自然銅10g,丹皮10g,黃柏10g,知母10g。
分析:方中生地、山茱萸、女貞子、丹皮、黃柏、知母滋陰降火;補骨脂、續斷、骨碎補、自然銅堅腎續骨、行血祛瘀;透骨草、腫節風、尋骨風、核桃樹枝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當歸補血養血。

二、毫針療法
主穴:懸鐘GB39、三陰交SP6、曲池LI11、足三里ST36。
配穴:發熱加大椎DU14、外關SJ5、合谷LI4、咳嗽咯血加列缺LU7、二白XE-UE2。

三、氣功療法
氣功是一種動靜結合、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的獨特的鍛鍊方法,是防病治病的方法之一。氣功治療骨腫瘤,一般僅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必須與其他治療方法同時進行,可作為一種鞏固療效、促進康復的手段。
1)練功要領:①松靜自然;②意氣合一;③動靜結合;④循序漸進。
2)常用功法。
①臥功、站樁功 練功方法及要求:姿勢不限,以仰臥為佳。首先精神上排除一切不愉快的精緒,然後發出軀體放鬆信號,依次從頭→頸項→上肢→手→胸背→腰腹→下肢→足放鬆,反覆10~20分鐘,再從百會穴→頸內→胸部→心肺→肝膽→脾胃→腎→腸→膀胱→女性子宮、輸卵管等依次用意念放鬆。反覆10~30分鐘,尤其要著重放鬆病灶部位。接著採用站樁式,兩腳與肩等寬,兩眼微閉,舌抵上齶,全身放鬆,排除雜念,兩手在胸前與小腹間做搶球狀,用鼻吸氣,同時意想“靜”,腹部逐漸向外凸起,並提肛、十趾抓地,吸到不能再吸時用口呼氣,松肛,十趾放鬆,呼吸控制到每分鐘10~12次,反覆進行30~40分鐘。最後意守丹田或意守病灶區,默念腫瘤消失30~60次後收功,每日4~6次。
②氣功六字決 練功方法及要求:呼吸形式為鼻吸口呼,姿勢不限,但以立、坐兩式為多。多在清晨空氣清新時練,效果較佳,如能選擇有喜樹的環境,面對喜樹練六字決,就更為理想。練時可默想體內病灶(癌細胞、癌組織等),隨念字音而吐出。一般有兩種練法,第一為單練法,什麼病練什麼字音,骨腫瘤可練“吹”;第二為全練法,按五臟相生順序,六個字音全練,即呬-吹-噓-啊-呼-嘻(即肺生腎生肝生心生脾,三焦通達之意)。

注意事項:六字訣屬“瀉法”,練完後應作數節保健功、片刻強壯功,以收“補瀉兼施”“祛邪挾正”的功效。

四、藥膳療法

骨腫瘤骨腫瘤

藥膳療法溶治療於飲食之中,既可作治療,又能當膳食,且食用方便,無不良反應,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其作用較小,在骨腫瘤的治療中僅能作用一種輔助性的方法。
1)核桃仁150g,黑芝麻150g,蜂蜜250g,先將核桃仨及黑芝麻搗成泥狀,再加入蜂蜜調勻,口服1次1匙,1日3次,服完後再按上法配製。
2)薏苡仁30g,綠心豆30g,赤小豆30g,加水適量煮熟當粥,喝其湯或當粥食,1日1次。
3)山羊血30g,豬肉絲60g,香菇、海米、豆腐、筍片適量,加入佐料煮熟成羹,佐餐食用。
4)小麥30g,胡蘿蔔30g,加水煮熟成粥,1日1次。
5)杏仁酥10g,豆腐100g,羊腦1具,加入佐料煮熟,佐餐食用。
6)小莧菜50g,核桃6枚,加水共煮,喝湯食核桃,1日1次。
7)慈姑片、玉蘭片、香菇、猴菇適量,加入佐料同炒,佐餐食用。
8)附片9g,瘦豬肉150g,加入佐料及水,文火燜煮4小時,食肉喝湯,1日內分2~3次服下。
9)社仲12g,豬腰250g,加入佐料煮熟,佐餐食用。
10)豬脊髓30g,牛脊髓30g,煮熟後服,1日1次。

四、傈傈醫治療
方藥:母辛那洗(白毛藤)30g,補骨脂30g,大麻藥10g,萆薢30g,小紅參30g,三七6g,痄腮樹30g,六方藤16g,刺立加15g。
主證:適用於骨癌患者。有扶正固本,消積散結,攻補兼施的作用。
用法:均為乾品,切片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服藥期間禁服酸冷,腥躁之物。

五、壯醫治療
方藥:七葉一枝花9g,田七lg。
主證:骨癌、陰莖癌有一定效果。
用法:每日1劑,15天為一療程。

預後

腫瘤的部位距軀幹越近的,病死率越高。至於腫瘤的類型和血管豐富的程度與預後的關係很難判斷。病兒對所患腫瘤的免疫反應也值得注意。有文獻報導,晚期腫瘤作截肢手術的病兒,有的可長期存活,經放射治療後局部不復發,肺部轉移也奇蹟般地消散。這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提示治療後死亡的腫瘤細胞產生了免疫作用。
影響預後的因素關鍵在於就診早,手術前後的化療和放療。此外,還有瘤細胞的組織類型、腫瘤大小、手術前後血清鹼性磷酸酶增加的變化以及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結等。

術後護理

1、骨腫瘤手術後應補充營養、熱量,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類食物,如肉類、家禽、新鮮蔬菜、魚類等。骨腫瘤化療患者,除以上飲食外,尤其需多吃胡蘿蔔、水果、荸薺、蕃茄等。
2、良性腫瘤手術後如不影響骨穩定性,一般切口癒合後,可逐步恢復正常活動,如影響骨穩定性,在固定期間,可作固定部位的骨肉舒縮運動和未固定關節的主動活動。拆除固定後逐步活動關節進行鍛鍊。惡性腫瘤應多休息,脊柱和下肢骨腫瘤以臥床休息為主,經常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上肢骨腫瘤患者可行走,活動不固定關節,待病情穩定後可逐漸增加活動度。
3、良性骨腫瘤病人出院後無需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病人出院後一般不用抗腫瘤藥物,對晚期惡性骨腫瘤疼痛者,可用三級止痛法,早期先用消炎鎮痛藥,無效可用非嗎啡類鎮痛藥,最後可使用嗎啡類鎮痛藥。
4、良性骨腫瘤手術後每月複查一次,如良性骨腫瘤未行手術治療者,則應注意局部情況,如遇腫塊突然增大,疼痛加重時,應及時來醫院就診,到治癒為止。惡性骨腫瘤手術後早期每月複查1~2次,以後每月複查一次。
5、骨腫瘤行放、化療患者,詳見放化療病人知識宣教。
骨腫瘤主要是由血路轉移,軟組織腫瘤則除血路外,也通過淋巴道轉移。部分分化高的軟組織肉瘤,以局部復發為主,較少遠處轉移。
骨腫瘤要注意局部有無復發,肝臟及淋巴結有無腫大,並定期作胸部透視。1年以內最好每隔2-3月攝胸片1次。

日常保健

良性骨腫瘤大多數可以痊癒,其對機體的危害性較小。惡性骨腫瘤根據其病理程度不同預後也不盡相同,但是保持健康樂觀的心理,規則的作息習慣,合理膳食和營養,避免過勞過累對延緩病情的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一、心理與健康預防:除了癌細胞,心理因素正成為扼殺腫瘤病人生命的一個重要因素。腫瘤患者常有4種心理問題:角色紊亂、退化和依賴、焦慮及抑鬱。事實表明,癌症患者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信自己的康復能力,是克服癌魔的首要前提。相反,如果在疾病面前精神頹廢,則可反饋性地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使病情惡化。所以骨腫瘤患者要克服以上心理

二、營養與飲食健康:食物是癌症患者康復的物質基礎,重視癌症患者的飲食,提供合理充足的營養,就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病人對治療的耐受力,保證治療計畫順利完成,促進康復。
1、避免食用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如含亞硝酸鹽類強烈致癌物的蔬菜,發霉食物,醃製、煙燻、火烤、油煎食物;

2、攝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高維生素、高營養食物;多食用有利於毒物排泄和解毒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

3、 宜多吃具有抗骨腫瘤作用的食物:山羊血、鱟、蟹、羊腦、海參、牡蠣、鱉、龜、沙蟲、鹿血、大葉菜、麥片、小莧菜、油菜籽、沙棗、香芋、栗、野葡萄。

4、宜吃具有止痛消腫作用的食物:蘆筍、藕、慈姑、山楂、獺肉、鷺肉、蟹、鱟、海龜海蛇。 

5、忌煙、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忌肥膩食物。

三、制動與運動
骨腫瘤患者由於腫塊發生在軀幹四肢等負重部位,一旦確診常需要限制肢體活動即制動。骨腫瘤患者經過合理有效治療,處於康復期時,可以適當增加活動,不過要量力而行,不宜過勞過累。定期複查,根據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功能的康復鍛鍊。

總之,一旦被確診為骨腫瘤要有勇氣面對現實,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了解必要的日常保健和預防措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建議患者和家屬能和這方面的專家保持聯繫,定期諮詢以便得到最好的健康呵護。

預防

1、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病毒感染。
2、減少和避免放射性輻射,尤其在青少年骨骼發育時期。
3、避免外傷,特別是青少年發育期的長骨骺部。

腫瘤靶向新技術--緩釋庫療法

圖
緩釋庫療法是在B超、CT的引導下,將緩釋劑、化療藥物、免疫佐劑聯合形成的一種抗癌組合藥物經皮膚直接穿刺,注入到實體腫瘤組織內。其中的化療藥物能迅速殺死臨近的癌細胞,而緩釋劑則將高濃度的藥物包繞其中(可高於正常化療的幾十倍),形成一個大的“藥物倉庫”,然後慢慢的向周圍釋放藥物以消滅剩餘的癌細胞。這樣既提高了局部的藥物濃度,也延長了藥物的滯留時間。同時,被化療藥物殺死的癌細胞釋放出自身的腫瘤抗原,在免疫佐劑的協助下,激活機體的系統性免疫反應,從而起到清除復發或轉移的癌細胞的作用。
緩釋庫療法的適應症
適應症:鼻咽癌、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腸癌;肝癌、膽囊癌、膽管癌、胰腺癌、腎癌、膀胱癌;子宮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皮膚癌、惡性淋巴瘤、骨腫瘤、原發或轉移的各種實體腫瘤。

疾病(二)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