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王國

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非洲西部王國。馬里一詞原意為國王或主人居住地,後泛指國王所統治的地區。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王國簡介

幼發拉底河河畔,人們發掘了強盛的馬里王國的一些遺產,馬里王國曾建築了一個宏偉的宮殿和一些用來祭神的廟宇。在這裡,曾豎立過許多紀念戰爭事跡的壁碑,一些君主及權貴也到此安置他們的雕塑人像,以便能永遠對著掌管戰爭的伊什卡女神像祈禱。艾比.伊勒總管是馬里王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總穿著一件名為“伽烏納克斯”的羊毛群,它可作為裙子,披肩或是長袍。

居民

馬里本是尼日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一向臣屬於加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漸強大。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了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加納王國之後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了馬里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後繼續征戰,擴大了王國的版圖。第九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1360年後馬里發生內亂,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14世紀後,馬里帝國先後遭到莫西人和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15世紀上半葉一些原來被馬里兼併的地區紛紛獨立。15世紀中葉,馬里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下,馬里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了馬里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里土崩瓦解。17世紀上半葉馬里從西蘇丹政治生活中消失。

馬里帝國的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玉米、高粱、水稻棉花,並發展起漁業和養牛業。帝國盛產黃金,並控制著西蘇丹廣大的貿易網,特別是南方產金地區通往北非的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馬匹和金屬等的進口,並從中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階段。伊斯蘭教自11世紀傳入馬里,曼薩·穆薩時期又有很大發展。尼日河上的廷巴克圖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是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遺產

在幼發拉底河河畔,人們發掘了強盛的馬里王國的一些遺產,馬里王國曾建築了一個宏偉的宮殿和一些用來祭神的廟宇。在這裡,曾豎立過許多紀念戰爭事跡的壁碑,一些君主及權貴也到此安置他們的雕塑人像,以便能永遠對著掌管戰爭的伊什卡女神像祈禱。艾比.伊勒總管是馬里王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總穿著一件名為“伽烏納克斯”的羊毛群,它可作為裙子,披肩或是長袍。

現有《馬里征碑》壁板、《艾比.伊勒總管》雕塑在羅浮宮存放.

歷史

馬里帝國開國帝王叫松底阿特,原是西非一個叫曼丁果國的王子。在他未懂事的年代裡,祖國就被索索國占領,國王父親被殺。母親帶他逃亡東卡拉。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他成長很快。10餘年後,由於他勤奮好學、作戰勇敢,深受東卡拉大王的信任,任命他為副統帥。但在他母親的教育下,從未忘記回國復仇。母親臨終時還將他叫到床前又特地囑咐他,勿忘國恥、家仇。母親死後,他將埋藏在心中的話告訴給東卡拉國王。國王表示同情和支持,並將一半的軍隊送給他回國復仇。

索索國的國王聽說,曼丁果國國王還活著的兒子帶兵打回來,便馬上派自己的兒子帶領大批人馬前來迎戰。但在宮廷長大的王子,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會打仗。兩軍剛一接觸,就被松底阿特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松底阿特率軍乘勝追擊,連續攻克幾座城池。索索國王得報,即親自率領大軍迎戰,並於1235年初,同松底阿特在克里納地區展開決戰。決戰一開始,索索國軍隊中突然有一支強悍的部隊倒戈。為首者卻是索索國王的親外甥法戈里。這是怎么回事呢?索索國王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國君,不僅到處掠奪民財、搜羅美女供其揮霍和玩弄,甚至貪婪到連自己的部屬、親友也不放過。外甥法戈里妻子年輕美貌,他知道後竟不顧一切地將其霸占。法戈里忍無可忍,乘機率部倒戈,以報占妻之仇。在松底阿特軍隊和法戈里部的夾攻下,索索國王率領的軍隊很快全軍覆沒,其本人也在這場決戰中斃命。

松底阿特滅亡索索國後,自立為王,取國名為馬里王國。“馬里”,意思是“國王所住的地方”。松底阿特雄心勃勃,不斷派兵征服鄰國,擴大疆土,並於1240年滅掉了已經衰落不堪的兩非大國加納,一躍成為面積超過鼎盛期時的加納的大王國,是西非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松底阿特滅掉加納後遷都於尼阿涅城。尼阿涅城,位於桑卡拉尼河與厄日爾河交會處。這裡農業興盛,戰略地位重要,既可控制黃金地萬加臘,又扼突尼西亞、埃及商路的咽喉,為馬里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3世紀末,宮廷奴隸薩庫拉奪取王位,建立了新的馬里政權。這個新的馬里王朝,繼續擴大它新的版圖,甚至想橫渡大西洋。他們組成了200條船的大船隊,帶了能用兩年的淡水和食物橫渡大西洋。結果,除了一條船返回外,其他船全部被大西洋的狂風惡浪給掀翻,沉入海底。這種早於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悲壯行動,真叫人惋惜和嘆服。

14世紀時,薩庫拉的後裔曼薩·穆薩在位時期(1312—1337年),是馬里王國鼎盛時期,擁有軍隊10萬餘人,包括1萬名騎兵;糧食自給有餘;棉織品行銷國外;交通發達,當時與地中海的貿易就有六條商道,在1400年內一條商路經過的駱駝就不下1.2萬頭,過境稅成為國家一大筆收入;國外貿易進一步繁榮起來,它控制了穿過撒哈拉大沙漠的貿易,與北邊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東邊的埃及都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在廷巴克圖,外國商人的專門住地,整整占據了一個街區。廷巴克圖,不僅是當時孛寧克人和上蘇丹人交換商品的中轉站。而且各國的伊斯蘭學者匯集此地講學布道,能工巧匠蜂擁而至大顯身手。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的穆薩清真寺,就是由著名的伊斯蘭建築師兼詩人阿布·杜德吉於1325—1330年設計督建的。當年廷巴克圖聲威遠振,與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齊名,是著名的伊斯蘭學術研究中心之一。

曼薩·穆薩是馬里王國最著名的國王。他在位時期,農牧業興旺,手工業發達,首都生產的棉布行銷全國,並成為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品。在首都和大城市伊斯蘭式的建築物拔地而起,逐步代替了過去的茅舍草棚。曼薩·穆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對法官、醫生、教授等學者給予很高禮遇。並鼓勵辦學校,重視吸引國外學者為馬里建設服務。廷巴克圖的著名的桑戈爾大學,它的幾千名學生中,有不少白人留學生。國際往來頻繁,1324—1326年,曼薩·穆薩赴麥加朝聖,其事跡曾震動了歐洲和阿拉伯世界。浩大的駱駝隊和華麗的裝束,途經開羅,當地民眾見到如此盛大的排場,都瞠目結舌。隊伍的最前邊是500人手執金制儀杖開道,每人身上帶著6磅黃金。隨後是100頭駱駝組成的運輸黃金隊,每頭駱駝馱達300磅黃金。再後邊是1000頭駱駝馱著食物、禮物以及大批穿著金飾服裝的妻妾、侍從等8000名隨行人員。曼薩·穆薩沿途大為購買、施捨,致使沿途地區金價下跌,當時埃及金價下跌了1/5,12年以後才恢復過來。曼薩·穆薩回國時邀請了許多穆斯林學者和他一起回國,為進一步開發和建設馬里工作。這時的馬里王國的國勢達到了頂峰。^

15世紀,由於不斷的爭奪王位的鬥爭,馬里王國衰弱下去了,後來只剩下坎加巴一地,最後被桑海帝國所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