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主義

馬赫主義(Machism),亦名“經驗批判主義”。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產生並流行於德國、奧地利以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以其創始人E.馬赫而得名。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認為作為世界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從這一立場出發,強調一切科學理論都不過是作業假說,它們只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馬赫主義曾吸引了不少哲學家和科學家,其思想直接影響了實用主義、邏輯實證主義,並在當時的工人運動中有一定的反映。

馬赫主義

正文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產生和流行於德國奧地利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它繼承了英國經驗論哲學家G.巴克萊D.休謨主觀唯心主義和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實證主義路線。以其創始人E.馬赫而得名。它的另一位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R.阿芬那留斯,後者的代表作是《純粹經驗批判》,因此馬赫主義又被稱為“經驗批判主義”。
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有片面性,提出要超出二者之上,建立一種中立的、無黨派性的哲學。他們認為,作為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無論物理的東西還是心理的東西都是這種感覺經驗的複合。從這一立場出發,馬赫主義認為,科學理論不是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是對感覺經驗的描述。這種描述應當遵循用最少量的思維作出最完善的陳述的原則。馬赫稱之為“經濟思維原則”,阿芬那留斯稱之為“費力最小原則”。他們得出結論說:一切科學理論都只不過是作業假說,它們只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因此,客觀真理是不存在的。
馬赫主義曾吸引了不少哲學家和科學家。德國哲學家J.佩措爾特(1862~1929)、R.維利(1855~1920),英國物理學家K.畢爾生(1857~1936)等都信奉馬赫主義。它也對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發生了一定影響,工人政黨內的一些馬赫主義者,如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V.阿德勒(1852~1918)、O.鮑威爾,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Α.Α.波格丹諾夫B.A.巴札羅夫(1874~1939)、Π.С.尤什凱維奇(1873~1945)等,都提出要用馬赫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這種狀況在工人隊伍內部造成了思想混亂。為此,列寧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系統地批判了馬赫主義。馬赫主義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以後的實用主義新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等西方哲學流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