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特人

印度主要民族。大部分居住在今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信奉印度教,操馬拉特語。現有700~800萬馬拉特人。

正文

操馬拉特語地區的居民為2700萬。17世紀中葉以前,馬拉特人先後受阿邁德納伽爾和比賈普爾蘇丹國家,以及莫臥兒王朝的統治。為反抗莫臥兒中央集權制、消除伊斯蘭教封建主對馬哈拉施特拉的統治,馬拉特封建主西瓦吉於1646年率眾起義。1674年西瓦吉在賴加爾宣布成立獨立的馬拉特國家,定都浦那並自稱為王,從而在政治上統一馬拉特民族。由西瓦吉直接任命的首相(派施瓦)和7位大臣,除負責司法和宗教事務者外,都握有軍權。文武官員的職務世襲制、軍人采邑制和包稅制被同時廢除。實行募兵制的馬拉特部隊紀律嚴明、裝備精良,開始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西瓦吉把由96個部族組成的馬拉特國家逐漸建設成為行政效率較強的團結的軍事國家。莫臥兒帝國一直沒有放棄征服馬拉特人的企圖。馬拉特人開展了一場反抗莫臥兒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持久的人民戰爭。同時,馬拉特人也在自己用武力征服的地方不斷加重徵收附加稅(什一稅)和軍事保護稅(四一稅)。這種掠奪性稅收妨礙了馬拉特人在印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努力。
在反抗莫臥兒政權的鬥爭中,逐漸發展了封建大土地占有制。儘管馬拉特國家軍事力量較強,但缺少鞏固的政治根基。因此,伴隨著封建大土地占有制的發展,馬拉特國家出現了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封建割據局面。從國王沙胡在位(1708~1749)時起,王權開始衰落,權力逐漸轉入首相手中。首相巴吉·拉奧一世執政時(1720~1740)形成以首相和高級將領兼大封建主辛地亞、蓋克瓦爾、霍爾卡爾和彭斯拉等幾股勢力為基礎的馬拉特聯盟,取代統一的馬拉特國家。18世紀中葉,馬拉特聯盟的勢力達到頂峰,影響遍及德乾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包括旁遮普、孟加拉、奧里薩等地在內的印度河恆河平原。馬拉特人的崛起加速了莫臥兒統治的瓦解。
1761年,馬拉特聯軍在反擊阿富汗入侵的第3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慘敗,導致馬拉特軍事實力削弱。首相領導地位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內部權力之爭,使印度最後一支足以抗衡西方殖民入侵的力量遭到重創。1772年首相邁·拉奧去世後發生的權力紛爭,為英國人乘虛而入提供了口實和機會。英國殖民者發動了3次馬拉特戰爭(見英國征服印度的戰爭)。1818年,馬拉特人徹底失敗。首相職務被廢除,其領地和納爾巴達河流域的馬拉特領土悉歸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馬拉特聯盟的其他地區成為接受英國宗主權的印度土邦。大部分馬拉特封建主和高級將領則成為享有較大自主權的土邦王公。1948~1949年,這些土邦全部加入印度共和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