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馬拉

馬塞馬拉

馬賽馬拉(Masai Mara)位於肯亞西南部,與坦尚尼亞交界的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是世界上最令人震撼的野生動物園之一,是大自然生態的理想模範,是生態旅遊者的樂園。

基本信息

概述

馬塞馬拉塞馬拉

肯亞馬塞馬拉。肯亞的馬塞馬拉稀樹草原和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維持著世界草食動物最大規模的遷移。每年七月,130萬隻角馬,以及大群斑馬和瞪羚由塞倫蓋蒂平原向北遷移至馬塞馬拉牧場。降雨模式的改變威脅著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

風光簡介

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位於肯亞西南部與坦尚尼亞交界地區,與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動物保護區相連。該保護區始建於1961年,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保護區內動物繁多,數量龐大,約有95種哺乳動物和450種鳥類,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堪稱肯亞野生動物園的“王中王”。

這裡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獅子、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生生不息。在這裡,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獨特的原始文化,草原日出、日落的仙境般的美妙,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忘記一切壓力與煩惱,完全融入到奇妙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種回歸的輕鬆與快樂。馬拉河是眾多尼羅鱷和河馬的家園,也是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命線。

每年馬賽馬拉都會上演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奇觀,那就是舉世聞名的動物大遷徙

從7月到10月,位於北方的馬賽馬拉因連綿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鮮青草地,芬芳的青草氣味,將一百三十萬原居於

馬賽馬拉馬賽馬拉

南面賽倫格堤的牛羚深深吸引,使之匯聚成為動物世界最大的一組移動群體,並且,無懼水裡那兇猛的大鱷魚,前朴後繼的,前呼後擁的橫河跨境,進入新天地。他們越過邊坦肯邊境進入開闊的馬賽馬拉, 在廣袤的地平線上如浪潮般一波一波湧進來。如斯景象,也造就了獨步天下,舉世無雙的牛羚(角馬)大遷徙。

馬賽馬拉(Masai Mara)是大自然生態的理想模範、是生態旅遊者的樂園。在馬賽馬拉千萬不可錯過乘坐熱氣球,在寧謐平靜的晨曦中,於半中飛越忙於覓食的各種不同大小動物,飛浮於兇猛又或溫馴動物之上,享受一次別類的探險旅遊。

馬賽馬拉生物鏈完整,在這裡可以體驗到從天上飛的到地上爬的,從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一條完整的生物鏈及自然界完美的動態平衡。

野生保護區

大象大象

該保護區始建於1961年,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保護區內動物繁多,數量龐大,約有95種哺乳動物和450種鳥類,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禁獵區)之一。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訪問過這裡,並於1935年寫了一本名為《非洲的綠色群山》的書,生動地描述了這裡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生活。著名電視節目《動物世界》中的許多鏡頭拍攝於此。

馬賽馬拉還是一個巨大的保護完好的風景區,低矮的丘陵綿延起伏,寬廣的草原一望無際,巨大的金合歡樹和波巴布樹散落其間,馬拉河的眾多支流縱橫穿越,景色美輪美奐。 乘一輛旅遊專用車馳騁於原野上,常可見斑馬成群結隊,南非羚羊走動其間,非洲野牛徘徊,大象環顧左右;道路上時有東西擋住去路,乍一看以為是石頭,仔細一看原來是幾隻旱龜匍匐不動;抑或從草叢中竄出一兩隻獵豹、豺狗,讓你領略其速度之外,驚出一身冷汗。

獅子獅子

這裡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獅子、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生生不息。在這裡,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獨特的原始文化,草原日出、日落的仙境般的美妙,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忘記一切壓力與煩惱,完全融入到奇妙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種回歸的輕鬆與快樂。馬拉河是眾多尼羅鱷和河馬的家園,也是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命線。在這裡,每年發生著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即“馬拉河之渡”。屆時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匹角馬前赴後繼,從鱷魚張開的血盆大口中橫渡馬拉河的壯觀場面,體會動物世界中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

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大小僅次於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和東非大裂谷之間的賽林格蒂大草原,總面積4000平方公里,其中2500平方公里在坦尚尼亞境內,另外1500平方公里在肯亞境內。

花豹花豹

這裡雜草叢生,一望無際。馬拉河及其支流逶迤其間。旱季時,這些河流是涓涓細流,清澈見底,流經之地一片蒼翠;雨季時,它們便大發淫威,裹著泥沙、卷著樹枝甚至動物的屍體,橫行荒野。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訪問過這裡,並於1935年寫了一本名為《非洲的綠色群山》的書,生動地描述了這裡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生活。

每年9到10月,幾十萬頭角馬和成群的羚羊、斑馬、大象和犀牛,都踏著滿山翠色,從坦尚尼亞北部的賽林格蒂大草原,自由自在地“漫步”到肯亞西南的馬賽馬拉。而緊隨著這些食草動物遊走在這片漫漫草原上的就是獅子、獵豹等食肉動物。

馬賽人

馬賽人馬賽人

東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北部的草原地帶。屬尼格羅人種蘇丹類型,為尼羅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馬賽語。屬尼羅-撒哈拉語系沙里-尼羅語族。相信萬物有靈。馬賽人今仍生活在嚴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議負責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齡劃分等級。從事遊牧,牧場為公共所有,牲畜屬於家族,按父系繼承。近年來,坦尚尼亞和肯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已有一小部分人轉為半農半牧,並有少數人進入城市謀生。馬賽人以肉、乳為食,喜飲鮮牛血,每個大家族都飼養幾十頭牛,專供吸吮鮮血之用。馬賽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髮編成小辮,年輕婦女剃光頭。近年來,定居的馬賽兒童開始上學,已出現少數馬賽人知識分子。

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是完全的遊牧民族,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幾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為生。他們的村莊用帶刺灌木圍成一個很大的園形籬笆,環繞一圈泥屋構成,可容納4∼8個家庭及其牲畜。

馬塞人馬塞人

在較老的馬賽男人中間一夫多妻現象較為普遍,同一年齡組的男人之間可以借妻,娶親要用牲畜做聘禮。

馬賽人有許多父系氏族集團構成兩個等級或部落分支。社會結合的基本制度是年齡組制。按照這種制度,相同年齡的集團在相同時期接受割禮進入成人生活;由此形成的年齡組是個永久不變的集團,貫穿它的成員終生。他們透過等級制度晉升,每一級大約持續15年,包括那些低級武士、高級武士和低級長老,直到他們成為被授權為部落做出決定的高級長老。馬賽人社會極平等,從未出現過奴隸占有現象。

馬塞人馬塞人

年輕男子在大約14∼30歲時,傳統上稱作“磨難人”(morans)。在這個生活階段,他們孤獨地住在叢林裡,學習部落的風俗並鍛鍊體力、勇氣和耐力——馬賽武士以這些特徵聞名於世。禮儀大事由典禮專家(oloiboni)主持,他雖然沒有政治權力,卻是其人民的宗教領袖。目前肯亞和坦尚尼亞政府正在鼓勵馬賽人定居務農,放棄磨難主義生活方式,接受正規教育和在更大的程度上同化。

土著民族馬賽人就生活在馬賽馬拉自然保護區邊緣地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如角馬、羚羊等經常與馬賽人的牛羊混在一起進食,但馬賽人從未獵捕過。

有關報導

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生動物的天堂

渤海早報

野生動物的天堂

在馬賽馬拉,低矮的丘陵綿延起伏,寬廣的草原一望無際,巨大的金合歡樹和波巴布樹散落其間,景色美輪美奐。無垠的草地上散布著成群的斑馬、長頸鹿、羚羊和轉角牛羚;洋槐樹林中處處可見鳥類和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在寬廣的姆西阿拉沼澤地里打著滾;瑪拉河中游曳著眾多的河馬和鱷魚。這自然的一切隔絕了同喧囂城市的聯繫。
走進馬賽馬拉,很多人想看獅子,不用著急,這些威嚴、強有力的獵食動物主宰著草原。

在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大象、獅子、犀牛、野水牛被稱為保護區的“霸主”,但獅子是這個動物王國當之無愧的國王。遊客乘坐專用旅遊車進入保護區,便可以見看見獅子,小獅子們擺出各種造型,戲耍著,而強勁有力的雄獅總是不緊不慢地尋找著目標,不知哪一隻可憐的動物將成為它的晚餐。

“瑪拉河之渡”

“瑪拉河之渡”“瑪拉河之渡”

提到獅子的晚餐,就不能不提著名的“瑪拉河之渡”。瑪拉河是眾多鱷魚和河馬的家園,也是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命線,在這裡,每年都會發生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

與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連的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數量最大、品種最多的動物群棲居地之一。每年七月至九月間,馬賽馬拉因連綿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鮮青草地,芬芳的青草氣味,吸引了生活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數以百萬計的角馬等食草動物。為了尋找食物,他們將渡過鱷魚出沒、殺機重重的瑪拉河,成群結隊地向肯亞方向遷徙。它們的天敵獅子、豹、狼等也聚集在那裡,等著享受一頓豐富的食草動物“盛宴”。一場殘酷的生存之戰由此展開,而戰鬥沒有結束,到了十月份,動物大軍又向相反的方向遷移。

非洲大草原非洲大草原

據說,在每年長達幾千公里的遷徙中,因飢餓、乾渴、體力不支或被天敵獵食,只有不到一半的角馬才能回到它們的出發地。但是在大雨季來臨前,又有幾十萬隻角馬誕生。新生命的誕生和弱者的淘汰,每年都在這裡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壯觀景象,也被稱為“天國之渡”。所以七月到九月是馬賽馬拉旅遊的黃金期,但屆時馬賽馬拉的旅店早已被預訂一空。

體驗非洲大草原為給遊客提供儘可能多的接近動物的機會,馬賽馬拉還有很多活動。緊靠著保護區的邊界,設有許多小型露營地以及旅舍,那裡設有步行、騎馬、乘車或熱氣球觀光等活動。

馬賽馬拉不僅是動物的家園,更是馬賽族人的家園。馬賽族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族人和野生動物和諧相處,藍天白雲背景下,馬賽牧民揚起俏皮的長鞭,成群結隊的牛羊往前趕,別有一番非洲草原風情。在這裡,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品位獨特的文化,欣賞草原日出、日落,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忘記一切壓力與心事,充分投入到奇妙的大自然懷抱中。

非洲大草原非洲大草原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0月18日第七版)

“不看看馬賽馬拉,你們等於沒來過肯亞!”甫抵肯亞,當地朋友便建議我們去游馬賽馬拉動物保護區。

馬賽馬拉動物保護區距首都奈洛比西南200多公里,我們乘車前往。

馬賽馬拉馬賽馬拉

汽車出城不久,躍下一個長長的陡坡,便進入舉世聞名的東非大裂谷。從坡頂望去,數十公里寬的裂谷如同一條大溝槽。據說,這條溝槽由南向北綿延5800公里,與赤道相交,因此又有“東非十字架”之稱。從太空人在9萬公里高空拍攝的照片看,裂谷如地球上一條細細的裂縫。就在這條裂谷里,不久前考古學家發現了35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為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於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有理由在這兒尋根問祖。

裂谷內地勢平坦,長頸鹿、斑馬、羚羊……立於路邊向我們行注目禮。直到馬賽馬拉,100多公里沿途,一群群的野生動物,一群群的牛羊等家畜及身裹紅色圍裙的當地土著馬賽人,融洽相處,相安無事。當地球別處野生動物早已種下了遠避人類的基因,肯亞的許多地方一如億萬年前,仍屬野生動物的樂園,我們不能不為此而震驚!

馬賽馬拉麵積達1800平方公里,它與坦尚尼亞賽拉更特動物保護區相鄰,一同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保護區。我們乘一位黑人司機兼嚮導駕駛的觀光車,向保護區深處進發。

眼前丘陵起伏,一棵棵傘狀的金合歡樹,散立於因少雨而枯黃的草原上。一棵大樹上,垂吊著許多香腸狀的大果子。

馬賽馬拉馬賽馬拉

幾隻狒狒正在樹梢上把果子摘了扔下來。地上的狒狒們各自抱著一隻“香腸”,正在甜美地大咬大嚼。

棕黑色的角馬,在淺黃色的草原上尤顯突出。它們喜愛群居,而且隊伍最為龐大。有的山崗上,密密麻麻聚集著一大片,起碼上千頭。有的角馬群正與斑馬群混合編隊,似在準備遷往新的草場。從它們整整齊齊排成單行的長長隊伍旁經過時,我們感覺仿佛是在檢閱一支大軍!

前方不遠處,幾輛載著世界各地遊客的觀光車正向一處聚集,我們的黑人司機見有“情況”,立刻驅車前往。嘿,是兩隻雄獅!這兩位“獸中之王”,正懶洋洋地趴在草叢中睡覺。見人們都已作好了準備,它們才緩緩地進入“角色”:先把伏在地上的高貴的頭慢慢抬起,轉向人們,再睜開惺忪的雙眼。此時,照相機的快門聲響成一片。待我們都拍下了滿意的照片,它們方才緩緩起身,邁開腳步,不緊不慢走進叢林,仿佛一名演員完成了全套動作,由台前返回了幕後。

馬賽馬拉的動物可真不少,僅短短几個小時,我們便見到了大象、野牛、獵豹、犀牛、穿山甲、蜥蜴等。有人統計過,在這裡無憂無慮地生活著的哺乳動物就達95種,鳥類450種。

馬賽馬拉馬賽馬拉

夜幕降臨時,我們回到旅舍。建於1965年的這間小旅舍,全為平房,四周並無遮攔。晚間我很快進入夢鄉,忽被門外粗粗的喘息聲驚醒,拉開門帘,一匹斑馬正立於門外,朝我連連點頭。見我並無開門揖客之意,它才怏怏離去。早起向朋友打聽,知馬賽馬拉多年來並無野生動物傷人事件,這是當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又一例證。

馬賽馬拉野生動物無憂無慮地繁衍生息,得益於肯亞政府多年來的悉心保護。

目前,聯合國環境開發署把自己的辦公地點設在奈洛比,這絕非偶然。世界環保界對自然保護早有共識,那就是這種有效的保護不僅可以使現代人類有可能持續地獲取最大利益,同時要能造福子孫後代。從生機勃勃的馬賽馬拉,我們便能看出人類保護自然的能力及其顯示的美好前景。

旅遊小提示

住宿:在馬賽馬拉住宿有營地和叢林酒店兩種選擇。一般營地的條件較為簡陋,卻有荒野探險的氣氛;而叢林酒店則有設計精美的園林、舒適的客房和一流的酒店服務,當然價格也較貴。

美食:馬賽馬拉是馬賽族人的聚居區,在營地可以嘗到馬賽族的特色飲食。而叢林酒店一般會提供正宗的西餐。和飲食本身相比,進餐的環境更為吸引人,以無邊無際的叢林和曠野為餐廳,野生動物就在不遠處漫步,這種體驗不是在一般的地方能夠獲得的。

交通:肯亞航空(KenyaAir)經營從奈洛比到馬賽馬拉的這條支線,但是這條支線沒有固定的航班時刻,一般人滿起飛,以預定為主,在預定時協調人數和班次。走公路的話,從肯亞首都奈洛比公路到達馬賽馬拉需要6小時的顛簸車程。

氣候:馬賽馬拉地處肯亞西南,為熱帶草原氣候,一年中氣溫變化不大,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早晚氣溫較低,準備露營或清晨觀察野生動物的話應該準備防寒衣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